想做到工作與生活都兼顧,需要能對自己說三個字:沒關係。只有對自己說“沒關係”,才能放下負累,工作的時候徹底投入工作,陪伴的時候徹底放鬆陪伴。

本文來源:公衆號“晴媽說”(ID: qingmashuo)。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

一、

假設有一個年輕媽媽,可以叫她小藍,她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在一家上升期的大公司,時不時加班;她有一個小孩,也許剛剛兩歲。

小藍很猶豫究竟要在工作上有多投入,她很希望成爲事業家庭兩不誤的那種“光鮮媽媽”,卻又多次陷入沮喪——回家時孩子已經睡了,家裏人不時地指責,她自己也內疚得要命。

她知道父母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她也曾下定決心要成爲一個新時代獨立睿智的母親,但她現在很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達到平衡。工作時內疚於沒有好好陪伴孩子,而陪伴孩子時又內疚於沒有好好工作,以至於充滿焦慮。

對這樣的小藍,我們要告訴她什麼呢?

如果只是對她說“沒關係”,她是不會覺得心中好過的。

“怎麼能沒關係呢?明明就都很有關係。都說了高質量陪伴很重要,否則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那能不能不加班呢?後半輩子是成爲一個平庸的中年婦女,還是一個理想中的事業女性,也就看這幾年拼搏了。這些怎麼能沒關係呢?”

所以,如果不解決更深層的疑慮,僅僅安慰“沒關係”,並不能讓人釋然。

二、

那更深層的疑慮是什麼呢?

在小藍心裏,無論是立志成爲“新時代好媽媽”,還是“獨立成功女性”,都屬於她內心裏非常渴望成爲的理想自我。因爲理想的認同,也因爲榜樣的力量,她對自己有期許,她不甘願一切都毫無追求地進入死氣沉沉的遲暮人生。

她不知道爲什麼這一點追求都那麼難,爲什麼別人的生活看上去都雲淡風輕,只有自己的生活笨拙而難以應付?

如果對小藍說"你的問題在於完美主義",小藍肯定會大吃一驚,因爲她從不認爲自己是完美主義者,她知道自己不完美,她對自己有相當準確的刻畫。

現實本身不足以引起焦慮,只有當現實和理想自我發生衝突,纔會焦慮。

很大程度上,小藍的生活支柱,就在於她非常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她從人生中途纔開始努力,她並非天賦絕倫,但一直認爲自己有機會做得更好。

她努力學習、努力健身、努力改善談吐,她看兒童心理學書籍,也報育兒網課,她按照榜樣指引的方向進行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她覺得自己已經很接近目標了。

如果你此時跟她說:放棄吧,放棄你的理想自我追求,你是不可能做到像你想象的那樣好的。她怎麼會接受呢?她一定情緒更加糟糕。

小藍說:“我家裏人總抱怨我回家晚、幹活兒少、照顧孩子不到位怎麼辦?我解釋說我已經做得很多了,他們也不聽。”

我們對小藍說:“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多吧,承認自己帶小孩不到位吧。”

小藍說:“公司領導總是有意無意指出,自己不能經常加班,會影響升職。”

我們對小藍說:“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多吧,承認自己工作有上限吧。”

小藍說:“我只是不想這麼快就變成一個平庸的黃臉婆,渾渾噩噩,我希望我的人生也能發光。這要求高嗎?”

我們對小藍說:“這要求不高,只是到最後,我們都會變成平庸的黃臉婆。這就是歲月的力量。只是你會發現,平庸的生活也是可接受的。”

放棄對“理想自我”的要求,放棄“家庭生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光鮮亮麗形象,很多事情做不到,就承認吧。

小藍並不想接受,因爲她心裏還有恐慌,不能接受拿掉“理想自我”之後的生活狀態。小藍並不夠愛現實中的自己。這時候她才發現,讓她最焦慮的,是接受現實。

而“沒關係”,是在這個時候出場。

三、

“沒關係”的涵義不是“沒關係,做錯這點事,你也是最優秀的”,也不是“沒關係,做不好,也可以成爲理想自我”,而是“沒關係,成不了理想自我,也沒關係”。

前者只是唐璜氣息的自我安慰,後者纔是超脫的心理來源。

恐慌,常常源於對某種狀態的想象。在很多現代女性的焦慮中,恐慌是對平凡後半生的想象,“工作不是最優秀的,帶娃也不比其他人更好。展望未來,我能想到的未來也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沒關係,其實接受這一點也沒關係。

即便是接受了所有現實,生活也並不是了無生趣,做一個普通人並不意味着行屍走肉,人的內心仍然還有柔軟,頭腦中甚至有更多流動的思想。即使承認了自己沒什麼了不起,也並不是天塌了。

這纔是讓自己能平靜生活的力量,也是應對工作家庭轉換的關鍵性力量。不是想盡辦法讓工作家庭都完美,而是接受工作家庭都不完美。

在說“沒關係”之前,更重要的是,先承認“我就是這樣了”。

在精神分析心理學裏,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媽媽,做一個80分的媽媽就好了。”

原因在於,一個“理想好媽媽”太容易迷戀於自我的完美,希望爲孩子做好所有事,從而讓孩子一輩子都得不到真正的成長。孩子的成長必須來源於獨立。

孩子要能試錯,能有空間自由生長,能走彎路,能走投無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獨自經歷這一切,才能成長爲一個成熟的人。但是完美的母親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沒有這樣獨立的路。

更爲重要的是,“理想好媽媽”會下意識拿孩子當作自己的成績單。

“理想好媽媽”心裏往往有線性的對應關係:

不夠好的媽媽=不夠好的孩子

特別好的好媽媽=特別好的孩子

因爲有這樣的公式,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把別的孩子的不好都歸咎於其媽媽,而與此同時,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會歸咎於是自己教育不完美。於是,孩子的不完美,就彷彿是對自己的指責。

區分一個媽媽是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還是當作自己的成績單,就看她對待孩子挫折的態度——

如果孩子考試沒考好,把孩子當作是獨立個體的媽媽也會同情和安慰:“很難過吧?我能幫你什麼呢?”

但是把孩子當成自己成績單的媽媽會下意識惱怒,指責孩子:“爲什麼考不好?你怎麼能考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把孩子當作自己成績單的父母,永遠沒法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事情。

一個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一個人有成功的概率,也有不成功的概率。只有把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教養脫鉤,一個媽媽才能站在一個平和客觀的立場上,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長。

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鬆綁,也給自己鬆綁。

安於“80分狀態”,真的不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妥協之後的無能爲力,而是我們允許這個世界活,也允許自己活。

滿分狀態是死的狀態,就像小球在一個光滑的山尖上,稍微一碰,任何方向都是下滑。如果一個人期望的,全是年畫裏閤家團聚的場面,那麼生活日常中幾乎所有場面,都是不勝淒涼的孤單單的畫面。以“滿分想象”的眼鏡去看生活,本身就是偏見,看不見生活里正常而珍貴的部分。

唯有放棄掉自己營造的幻象,看清楚現實中自我的形狀,纔可能進入真的平靜和踏實。

四、

如果因爲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那也不需要假裝自己是完美媽媽,直接跟家人道歉,說抱歉我又要忙,謝謝你們幫我,也就好了。

陪伴家人確實要推掉很多工作,那也就不要想什麼風頭都佔,直接向工作夥伴道歉,說抱歉這件事我實在沒法做,還請你們多關照,也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當你自己接受了自己80分的狀態,並帶着這樣的不完美與這個世界溝通,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

這個世界接受不了的,是你的較勁。

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沒關係”這個詞的力量。

讓一個人有勇氣去冒險的,不是相信一件事100%成功,而是能承受失敗的後果。這是爲什麼富人投資更有可能成功,因爲心裏有“沒關係”,所以敢於嘗試更大膽的業務。

當一個人全然接受了現實的自己,那就相當於給一切事情一個安全的底線:大不了就是現在這樣,沒關係。從此之後,人無所畏懼。

你會發現做什麼事都是輕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嘗試、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也不再較勁。

你會發現,只要你內心的感受和思想還在,什麼狀態都是不足畏懼的。你甚至能夠跑得更有力量,更有衝勁。

因爲你成爲了你自己,不再需要成爲任何人。

意猶未盡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