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問題的詳細描述時,我覺得這位提問朋友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羨慕嫉妒的心理是人之常情,我們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正是因為我們有思想,有情感,做人遠沒有那麼難,不必給自己規定過分嚴苛的要求。

俗語有「活受罪」,「活」受罪,這也道出了人自下生便是來世上受苦的,既然人生苦多樂少,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能夠快樂生活的時候享受,有情緒的時候適當發泄。盡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讓壞的情緒長時間佔據我們的內心,在事情發生嚴重衝突並感覺到難以控制暴怒嫉妒等消極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強制性地掐斷對當前這件事的思考和關注,這樣可以讓事件發生的時間短暫性停息,有助於我們冷靜的思考問題,或者換個角度看待事情。

提問朋友希望知道——怎麼修行才能讓自己保持一顆處事不驚的平常心。這是一個能有著很多人回答答案但是卻很難有幾人做到的問題。在我看來,要達到這種狀態,它是我們身為社會屬性的人一生都要修鍊的心態,而真正完全做到的幾乎不可能,所以在以下我說到的人群中所謂的這種遇事處事不驚都是一種相對的狀態。

經歷過巨大變故或者閱歷豐富的老人

前者——經歷過巨大變故,這類人的成長不論年齡,或許在幼時或許在成年之後,在進行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之時突遭變故,被迫成長成熟,其中一部分人或許會被生活打倒甚者欺凌至死,另有一部分人卻越發堅強鋼韌,變得少年老成或中年世故等等。這些重生之後的人,在今後的經歷中幾乎再難有能夠超越那次重大事故的打擊,那麼在面對其他事情時表現得波瀾不驚便是理所應當了。

後者——閱歷豐富的老人,原理實則同上,或許生命中沒有決定性的嚴重的事情發生,但是隨著生活的閱歷豐富以及思維邏輯等方面的提升卻可以使人變得睿智沉穩冷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內心有一套嫻熟的處理方案,不會惶恐不會膽怯,便也有了波瀾不驚心態的表現

說到「表現」,事實上有些人不一定真的內心毫無波瀾,而是善於隱藏情緒克制情緒,也就是學會偽裝肢體和面目的表達。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初出社會的小白人士可以學得一二,有時候習慣成自然,剛開始裝一裝,日子久了也許就真的成為偽裝的樣子了。

無欲無求的僧人或者閑散隱士居士

這類人士,大多沒有過多人世的牽掛和慾望,對待一些事情能夠看得起放的下。事實上,同上一點原理相似,可以想到,有一部分人群是因為遭受了難以忍受的變故轉而看破紅塵皈依佛門,不想再多問紅塵俗世驚擾心波,常年青燈禮佛,無憂無擾,心境自然也就放慢放平了,此時的心如止水便是多少俗世人想要擁有的臨事波瀾不驚了。

綜上,由此可見,無論是哪一類人,想要做的僅僅是相對的處事波瀾不驚,遇事不過多介懷都是極難的。慢工出細活,想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除了個人的悟性,必然要有時間去經歷一些俗世的喜怒哀樂,有過波濤洶湧才能迎來平靜,經歷過才能放下。

所以不要太過在意在某些時刻的某些內心的小情緒芥蒂,因為有羨慕嫉妒的情緒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堅定地去為明天努力,以更心安理得的誇讚自己的成功!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自己也不能夠全明白其中,更加做不到許多,我們都在這個俗世努力的活著,努力的修行,在羨慕與嫉妒等情緒門中學會愛與恨的各種模式情感,而這些是人類多麼可貴可嘆的自然珍寶。

願我們安好。


這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平的,而且是守恆的。這也就意味著當你付出了什麼就也會相應地得到什麼。雖然有些付出在當下可能一下子看不見成果,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你也確實可以收穫你想要的,所以要先沉地住氣,相信等候越久的果實就會越鮮美。當看到別人的成功時出現羨慕嫉妒的情緒,也算是很多人會有的反應,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這種情緒轉化為激勵自己努力的動力。我們要以謙遜和寬容的態度去看待別人的成功,以學習的姿態去探索這個人為什麼成功,從而豐富自己,鼓勵自己繼續奮鬥。在遇到外界事物的壓力時,首先我們不能自亂陣腳,就是不要在壓力之下崩潰,而是要積極尋找解決事情的辦法,著手於分析,然後通過抽絲剝繭,一件一件解決。同時要積極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