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問題上就看出來你對歐美電影的偏見和看法,你覺得觀眾喜歡歐美電影是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從本質上就排斥外國電影,自然會覺得觀眾崇洋媚外。

但如果你用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做一個比較,你願意靜下心好好去欣賞一下外國電影,你會很明顯的發現差距。中國電影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無論是技術還是演員。而國外的電影工業製作流程已經相對成熟,接受了時間的考驗。

還有就是觀眾所聽說的或者觀看的大部分都是外國電影的中上之作。院線一般播放大片,電影製作精良,觀眾看的就是特技,對爛俗的劇情沒有太考究。可國產電影不能已特效取勝,只能通過故事情節。而網上互傳的國外佳片,才是外國劇情向的好電影。而一般這樣的電影是不上映的,如果你不關注甚至會不知道這些電影的存在。

當然,國內並不是沒有好電影。大製作、小成本都有,但顯然不是你說的《蕩寇風雲》,它只能算是中等之作。

如果你想問哪些是國產佳片,建議參考豆瓣,別說豆瓣帶著苛刻的眼光去看電影,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老鼠屎畢竟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觀眾依舊有自我的判斷意識。


首先你要知道國產電影除了春節賀歲檔影片大部分火爆之外,別的時間段像暑假,這段時間都是國外經典續作或者是高名氣導演明星加盟的電影打入國內市場。國內電影在恐怖類,科幻類,戰爭類等方面比起國外差了很多。沒有國外先進的影片處理技術,大部分電影很難做出好萊塢式的特效體驗,這讓習慣了大片特效的中國觀眾對一般國產電影往往沒有對國外那麼有興趣。而且國外對劇情人物的細節刻畫往往要比國內電影更深一點,在戰爭片上更為明顯。

雖然是抗德神劇,但比起國內好的多。

再者因為國外電影在中國的市場很早就形成良好的受眾基礎並且更加成熟,(儘管特效滿屏,情節簡單,但是還是很多人愛看)新興的中國電影在影視技術,以及導演水平,演員水平不穩定的情況下很難持續對國外電影形成衝擊。(本來爛片就多,而且限制比國外多,小鮮肉風波等等)

靠明星硬拉票房始終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啊。

以下是網上的消息

6月份國產電影表現慘不忍睹,可能是為了在7月份發起衝擊,而7月份也往往被視為「國產電影保護月」。

所謂國產片保護月,是業內保護國產電影的一個不成文做法,在此周期內不上映進口分賬大片。據《北京日報》此前報道,如果追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歷史淵源,還得回到2004年張藝謀的《十面埋伏》,為保該片票房成績,其他進口大片如《蜘蛛俠2》、《怪物史瑞克2》紛紛延遲上映,最終令《十面埋伏》創造了1.6億元的票房成績。此後,保護月的做法保留下來:每年七八月,影院一般不會上映進口大片,而是以放映國產片為主。不過,這個說法從未得到官方確認。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和評論,為國產電影多多提出你寶貴的建議吧。


你讓在一個爛片橫行,小鮮肉深入年輕人人心的年代。突然出現一部好電影,就讓所有人都接受,都去看,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國產電影完全就是自己吧自己作死的!國產電影好的形象的維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