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寇風雲》這部電影是陳嘉上和博納又一次合作的歷史題材電影,講述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原片名叫《戰神戚繼光》,英文名也是《GOD OF WAR》。電影暑期檔上映,最後只報收6000萬元,豆瓣評分剛剛過6分,業內的評價總體不高,問題還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電影感不強。按道理說,拍過《畫皮》系列的陳嘉上也是港片導演老江湖了,但是在面對戚繼光抗倭的題材,以及一個不太給力的劇本的時候也是捉襟見肘,影片有大量的水詞、廢戲和無用情節枝丫,完全沒有達到電影所要求的工業水準。在鏡頭運用和場面調度上,也沒有體現一部英雄史詩電影的大氣魄。比如戚繼光的出場段落,居然是在一個很小的行軍帳篷里,讓胡宗憲威風凜凜的出場,幾秒後,戚繼光鑽了進來,甩了幾句無關緊要的詞。這出場完全還不如作為配角存在的俞大猷,對於刻畫人物來說是非常致命的,體現的是主創的不用心。

第二點,情節生硬,沒有設定足夠令觀眾信服的轉折點。戚繼光到義務招兵,當地土匪頭子不讓,戚繼光是通過武力降服的方式讓他們轉變,這顯然不是帥才所為;大決戰環節,三千對倭寇兩萬的巷戰,最後是幾門炮定了勝負,懸殊的軍力和軍火差距被完全無視,觀眾無法認同;最後對待敵軍頭目的單挑,堂堂戚家軍頭領需要貼身肉搏,放眾多將士圍觀,這分明是武俠片的套路,而不是戰爭片。這類硬傷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第三點,還是全方位製作的粗糙。比如,配樂完全不到位,該激揚的時候無聲,該滑稽的時候抒情。比如眾多將士吧戚夫人請到軍營正名,明明是個滑稽的喜劇段落,給的配樂居然是悲壯抒情,讓人懷疑做配樂的到底有沒有看懂這部電影?再比如鏡頭完全落後於觀眾心裡期待。戚繼光和俞大猷在說話,小兵一聲:報,胡大人到!正常觀影邏輯應該是給一個出場,胡宗憲是論功行賞,還是興師問罪?電影卻簡單晃了一下鏡頭,胡宗憲就進入畫面了……這個報有意義嗎?這顯然是剪輯上的硬傷。

最後說一下影片的表演,趙文卓的文戲在這部電影里依然是尬的,把戚繼光的英雄氣概全部抹殺了。萬茜文戲可以,但是披掛上陣完全沒有說服力,這是給編劇背鍋,這一段本來就是架空。

同樣反映明朝的影視劇,對比《大明劫》《綉春刀》系列,甚至《大明王朝1566》,這部電影體現的是全方位的差異。最終票房和口碑的雙輸,也不意外。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姑且一看。


最主要的是失敗在名字上。豬腳都有演技但不符合當下消費者的口味。歷史類題材的電影吸引觀眾的眼球少之又少,而且一部電影想要表達一個名人的所有根本不可能實現,90分鐘在哪壓的太死。自從00年後記憶中好像沒有一個名人的電影票房很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