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先進生產力常常是在適宜的文化環境下實現重大突破的。在中外歷史上,都有過由於思想文化的激蕩與創新而引發思想的解放,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範例。當前,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中華民族正經歷一次新的覺醒,國家正在由跟蹤為主向著自主創新為主的創新型國家過渡。在2006年1月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同志號召我們要「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這表明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需要以新的理念的突破,推動全國範圍新的思想解放歷程。高校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肩負起發展創新文化的重大歷史使命。

  一、創新文化的內涵和哲學思考

人是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主體」,而被人認識和改造,並反過來影響人的對象物則是「客體」。所謂創新文化既指外在於創新主體認識與實踐活動的客體的文化環境,又指內在於影響創新主體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的文化素質的表徵。前者是指適於創新的制度文化、組織文化和環境文化;後者是指有利於創新的理念、動力機制、價值取向、思維習慣、心理特徵與行為方式等。創新文化是有利於創新活動的主體的文化素質與客體的文化環境的綜合。

文化創新是大學創新的引擎,大學的創新文化是大學文化創新的目標,也是建設創新型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內涵。大學的創新文化首先體現在大學理念上。長期以來,我國強調引進、消化、吸收,跟蹤仿效,而一旦進入超越競爭的階段,往往由於創新能力的不足而感到力不從心。我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是明顯的,根本在於人才的創造力,而決定因素是教育,特別是對教育有決定影響的教育理念。過去,我們在向發達國家學習時,多在於物質層面,或制度層面,而在教育理念層面缺乏系統深入的調研與分析。所以,認真分析發達國家的大學理念,吸取其先進的帶有共性的內容,繼承我國大學理念的合理內核,實現我國大學理念的現代轉化,是創建創新文化,在我國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方面實現趕超,從而完成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關健因素。

當前我國大學理念存在哪些問題呢?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精神與物質的分離與偏重現象。目前有些大學校長關注的是「大樓」與「大師」,在種種發展規劃與日常工作中突出的是物化指標,工作重心放在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短期適應程度及其回報,忽視了大學「文化力」的提升與影響。在人的培養上,忽視「文化育人」的本質。有關大學精神與大學理念的探討與發展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2)科學與人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與偏重現象。長期以來,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造成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的分離,並存在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常常是與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結伴而行的。(3)教育的主體與客體分離與偏重現象。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承式、灌輸式教學過程,約束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4)個性與共性的分離與偏重現象。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個體自然人實現社會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體現社會的共同要求,又要反映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不同的需求。我國教育在學蘇和計劃經濟的背景下,突出了教育的計劃性和統一性,教育呈現模式化、一刀切的弊端。這種教育,雖有保證整體上有良好的基礎的優越性,但是制約了創造性拔尖人才的個性發展,而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以上現象導致學校教育功能發展的不和諧,問題的本質在於忽視精神文化的作用,忽視人的主體意識與個性的發展,這正是大學發展創新文化需要克服的關鍵性問題。

從主體角度看,創新文化素質主要體現在: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福祉以至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進行創新實踐的動力;強烈的自主意識、自信心和好奇心;富於幻想、敢於冒險而又勇於實踐;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習慣;克服困難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態;獨立的思考能力等。

從客體角度看,創新文化首先在於尊重主體意識,關注主體的精神生命的主動性。與西方思想啟蒙與解放相適應,在教育理念上「對學生認識的轉變,學生境況、地位的改善,個性、主體性的弘揚是綿延幾百年的近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1]葉瀾教授說:21世紀,在教育思想上最終需要實現的核心轉變是在對學生精神生命主動性發展的認識上。要自覺地追求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具有主動發展的需求、意識和能力的新人。這種人具有一種主動的生存方式,這種方式與人所特有的發展、創造的需要聯繫在一起,與生命活力的激發和潛在可能的實際聯繫在一起。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世界、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過程就會積極,會出現創造,不僅創造出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術、新思路、新的外部世界,而且還會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創造新的生命歷程。為此,必須改變師生在校的生存方式。從注重面向過去、面向人類的已知領域轉變為注重面向未來、面向需要發現和創造、探索的領域,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以至教育角色,把自己的職業本質定位為創造人的精神生命。[2]實際上,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成為能夠進行自我教育和主動發展的社會主體。

同時,有利於主體發揮創新潛能的外在的創新文化應當具備以下的特質:(1)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創造力,尊重個性差異,尊重不同群體與個體的意見。(2)弘揚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一切從實際出發,嚴謹治學,規避急功近利、浮躁習氣。(3)崇尚創新、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念。尊重傳統而又不拘泥於傳統,提倡建設性的批判思維,鼓勵探索、寬容失敗,鼓勵敢為人先、敢冒風險。(4)積極活躍的學術氛闈。學術無禁區,思想不強制,體現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獨立人格和社會責任、科學道德、科學規範的和諧統一。保護脫離主流、有悖傳統的觀點。(5)信任、平等、開放、合作的學術平台和人際關係。在開放式的學術平台上實現學科的綜合交叉、不同觀點的碰撞啟迪;合作和競爭互動,不迷信權威,不論資排輩,不排斥少數,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特別是讓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施展才幹。(6)民主參與的決策機制,科學的管理評價體系。

  二、培育創新文化需要新的文化自覺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堅持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受到全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引領文化、推動社會創新文化的發展正在與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一起被列為大學的第四功能或基本功能。[3]怎樣理解先進文化或進步文化?前蘇聯科學院院士尼.瓦.貢恰連科認為其主要標準是:「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有助於保護人類並為最充分地激發社會的創造潛力而增加有利的條件。」並進一步闡述:「只有為了人和以人的名義、為了人的幸福和諧發展而創建的文化,才能永無止境地進步,把它的創造者的不斷完善反映在、體現在自身的價值中。」[4]儘管這未必是對先進文化或進步文化的最全面而充分的解析,但是,我認為已把握住了最核心的內容。現在我們肩負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重要歷史使命,也正在不斷追求適應我國創新型國家所迫切需要的文化。在反思百年歷史的基礎上,1997年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的命題,2005第一屆中國文化論壇上,楊振寧教授提出大學教育應該把「文化自覺」這一理念灌注在每一個大學生心目當中。我想,這不僅僅是對大學生的要求,更是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呼籲。  文化自覺,應當體現出重視文化的作用,並在對全球文化與自身文化清醒認識基礎上,進行正確、自主的文化選擇、創新和傳播。發展創新文化,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又要充分吸收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方面,我們的大學要認識並植根於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另—方面,要深刻認識當前的時代特點和文化轉型的歷史性任務,正視「文化滯差(Cultural Lag)」,即精神文化的變遷與建設嚴重滯後於物質文化的變遷與發展問題,進行一次新的文化啟蒙或轉型。就中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加速現代化進程的任務而言,「文化啟蒙的宗旨是破除傳統的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文化模式對人之自由和社會之創造性的束縛,確立以理性、契約、自由、主體性、創造性為本質內涵的現代理性主義和人本主義文化精神,使人從自在自發的傳統的生存狀態進入到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生存狀態。」[5]這是當前我國文化創新的重要任務,是創新文化的核心內涵。為了防止文化啟蒙的表面化與形式化,需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整合交融和國民普遍啟蒙的文化機制的保障,需要從基礎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真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文化轉型與啟蒙中,大學需要不斷的文化自覺,這種自覺既體現自身的文化覺醒與追求,也體現對社會文化走向的導引。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全國高校興起文化素質教育的熱潮,繼而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下,大學文化理論探討與建設實踐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2年在教育部領導的支持下,北大、清華、高等教育出版社組建了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學文化研究與交流活動。自2006年始,全國25所著名高校開啟了以本校為個案的「大學文化百年研究」,而有關大學校園文化研究與建設實踐更是方興未艾。一些大學在考察發達國家辦學理念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辦學理念開展了廣泛深人的討論,並對教育思想、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積極的改革。這些都是文化自覺的體現,是可喜的現象。

當前大學深入的文化自覺和創新文化建設涉及面很廣,關鍵在於教育工作者重視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的作用,進行自覺而科學的文化選擇。首先是知根、植根與育根的問題。第一屆中國文化論壇執行主席、香港大學甘陽教授認為現在中國大學的問題在於不清楚自己的文化之根在哪裡,又沒有學到西方大學的根本之道,即其大學的生命力在於自覺植根於西方文明的深處。大學文化包括創新文化的建設首先要做到如費孝通先生所指出的:「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6]為此,我們應當了解自身文化之根及其優長短缺,並且真正了解西方一流大學的文化之根,以做好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與揚棄,在知根的基礎上,植好根並以發展的眼光育好根。

不同思潮的激蕩、不同文化的交融,是創新思想火花爆發、創新種子萌生的重要條件,是文化創新與發展創新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重大科技與社會問題的基礎。大學應當努力融合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與包容多元文化。長期以來,由於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並且在二元對立的哲學觀的影響下出現了C?P?斯諾所說的「兩種文化」的分離與對立,形成梁思成先生批判的「半個人的世界」,影響了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也制約了大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綜合創新。大學應當建立「兼和」的哲學觀,這種「兼和」並非忽視不同文化的矛盾和交鋒,也並不是無原則、無是非地對不同文化的認同,而是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去汲取一切優秀的文化適合於自身的內涵。這種「兼和」的哲學思想可以引導我們吸納眾長,實現創新。大學應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構建包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體系,實現重視科學與重視人文、重視工具理性與重視價值理性、重視個人能動作用與重視集體協作的和諧。(作者系清華大學教授,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