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存在的問題分析 發表時間:2011-03-10 發表者:周國平 (訪問人次:589)

中風(cerebral apoplexy),又名腦卒中,亦稱急性腦血管病或腦血管意外。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不少於150萬人,有80%的患者遺留偏癱為主征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給家人也帶來巨大的損失,即「一人中風,全家遭殃」。

對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熱門話題,主要涉及二大技術領域。一是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包括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PT)、作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OT)、言語治療(Speech therapy, ST)等;二是傳統的針刺康復治療技術,如體針、頭針、眼針等。由於針刺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在國內已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治療中風偏癱的主要措施。可以說,幾乎每個中風患者,都接受過,或者至少聽說過針灸療法,如體針、頭針、眼針等,都或多或少取得一定的療效。但由於對中風的病因病機、針刺理論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致使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不能極大化。筆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攻讀碩士研究生起,就在導師指導下,開始研究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到現在自己已成為博士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研究領域也一直是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已歷二十餘年,研究發現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存在如下問題,值得同道思考: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周國平

問題一、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病位認識,未突出中醫整體觀念

中醫整體觀念是中醫學二大核心理論之一,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完整的有機整體,即人是一個由具有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臟腑經絡、四肢百頦及所有組織器官組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運用中醫整體觀念,通過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病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中風偏癱的發病與手足三陽、三陰經,即十二經脈有關,並非僅涉及某一條或幾條經脈。《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明確指出,「偏枯痿易」是由於三陰三陽經發病,故十二經脈有關腧穴均應針刺。《靈樞·刺節真邪篇》也指出「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根據「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虛邪偏客於身半之手足三陰三陽經,而發為偏枯的。既然為手足三陰三陽經,即十二經脈為病,治療時當取十二經有關腧穴治療。

2、中風偏癱發病與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有關,並非僅涉及某一或某幾個臟腑。《素問·風論篇第三十四》:「風中五臟六腑之腧,亦為臟臟之風,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即偏風與五臟六臟有關。《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也指出:「所以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枯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爾……多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根據「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思在志為悲」、「腎在志為恐」,中風癱瘓與五臟功能失調有關,並非只與肝風有關。故針刺時應從所屬髒的手足三陰經,及與之相表裡的手足三陽經取穴。

3、中風偏癱病變部位主要在頭部。《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由此可見,中風偏癱病變部位主要在頭部。而手、足三陽經均循行至頭部;手、足三陰經雖未直接至頭部,但通過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均與頭部有聯繫,故可取十二經脈之腧穴治療中風偏癱。

問題二、取穴時未直接針對有病的臟腑、經脈,即未取陰經腧穴

根據前面對中風的病因病機、病位的分析,中風偏癱的發病與手足三陽、三陰經,即十二經脈有關,並非僅涉及某一條或幾條經脈;與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有關,並非僅涉及某一或某幾個臟腑;病變部位主要在頭部。根據針灸、經絡學說理論,取穴就應該直接針對五臟六腑及其所屬經脈的腧穴。而歷年的《針灸學》教科書和臨床常規取穴時恰恰忽視了此問題。如第六版《針灸學》教材中風半身不遂的處方為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崑崙,均為陽經腧穴,未取一個陰經腧穴。可喜的是已有有識之士研究證實:針刺陰經腧穴可以提高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如醒腦開竅法治療中風偏癱,主穴為:內關(手厥陰心包經)、人中(督脈)、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輔穴為:極泉(手少陰心經)、尺澤(手太陰脈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主輔穴中,陰經腧穴各佔三分之二。經9005例臨床觀察,痊癒率59.27%,總有效率達98.56% 。

問題三、配穴時忽視了本經配穴法、表裡配穴法的運用

1、本經配穴法是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選某一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在目前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中,幾乎沒有對病變的五臟經脈(手、足三陰經)選取腧穴,就更談不上本經配穴了。2、表裡配穴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係,作為配穴依據,即某一臟腑經脈有病,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指出「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同時針刺陰陽相表裡的經脈腧穴,可以調整陰陽兩經的功能狀態,相益得彰。目前常規針灸治療中風選穴是只選表經(陽經)腧穴,不配里經(陰經)腧穴。

問題四:在針刺法的選擇上,忽視了巨刺法的運用

《靈樞·官針篇第七》:「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施治方法。中風偏癱屬於典型的「左病」或「右病」,根據巨刺法,左邊半身不遂,就應該取右邊的腧穴治療;同理,右邊半身不遂,就應取左邊的腧穴治療。現代臨床研究證實,巨刺療法能顯著提高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如有人用巨刺法治療偏癱病程在半年的中風患者428例,痊癒率47%;癱刺法(針刺癱瘓側肢體)治療287例,痊癒率31%,療效差異非常顯著(P<0.01)。另有人採用巨刺加癱肢運動法,治療88例中風偏癱,基本痊癒45.40%,總有效率97%。由此可見。巨刺法對中風偏癱的治療行之有效,但常規針刺中幾乎不用。

問題五:容易產生穴位疲勞現象

所謂穴位疲勞現象,是指但某一個刺激長期、反覆作用於穴位時,雖然刺激任然繼續作用,但穴位對刺激的敏感性會逐漸降低,感覺逐漸減弱,效應也隨之逐漸降低。此現象又叫穴位適應現象,或穴位惰性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起初運用針灸治療效果很好,但經過幾次或幾個療程的治療後,效果不佳,甚至無效了。中風偏癱患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則一、二月,長則三個月至半年,如果只取幾條經脈的幾個腧穴,每天反覆刺激,可想而知,肯定會產生穴位疲勞現象,影響治療效果。目前大多數針刺法沒有注意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

問題六:易導致「廢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

「廢用綜合征」是指長期卧床不活動或活動量不足及各種刺激減少的患者,出現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現關節攣縮、肌肉萎縮等一系列綜合征。「誤用綜合征」是指中風偏癱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由於運動方法不適當,而使偏癱肢體肌群運動不協調,不能實現有效運動功能的一組癥狀。對「廢用綜合征」,應以加強刺激為主;對「誤用綜合征」,應以減少刺激為主。目前的《針灸學》教材和臨床常規針刺,尚未注意此問題的存在。

綜合以上分析,針灸治療中風偏癱,主要存在以上六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六大問題,我們創立了全經針刺法,經十餘年用於治療中風偏癱,證明有很好的療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