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涵義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係,它主要表現在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關係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 聯繫的程度。人際關係就是人們在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中所建立起來的相互 關係。在現實中,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從事的職業不同、生活的環境 不同,因而形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朋友關係、 同事關係、幹群關係、同鄉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夫妻關係等。  研究人際關係指導的目的在於協調好人際關係。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 體中生活,總是在不斷的交往中從事工作、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的。人際關 系的狀況如何,對於人們完成活動的任務,對於集體的形成和鞏固,對於人 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由人際交 往的功能所決定的。社會學家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將它們分成如下幾類:  1.業緣人際關係。這是人們由於從事共同的、或有關聯的社會工作而 結成的人際關係。包括同學關係、幹群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師生 關係、主客關係等。  2.地緣人際關係。這是以人們居住地域的聯結和靠近為條件而建立的 人際關係。主要有鄰里關係和老鄉(同鄉)關係兩種。3.血緣人際關係。這是以姻緣關係為基礎,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婚姻和血緣人際關係。主要包括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姊妹關係、 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叔侄關係??等等。在學校這個環境中,主要的人際關係是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幹群關係、上下級關係等,這其中對於學生的學習影響最大的人際關係是師 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如果對各種人際關係進行定性分析,那麼它們一般可分為良性人際關係和惡性人際關係。良性人際關係表現為和諧、融洽、相互吸引;惡性人際關 系表現為對立、緊張、相互排斥。由於性質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一般地 說,良性人際關係往往具有積極作用,而惡性人際關係則具有消極作用。 這裡我們分析這兩種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人際關係對學習的影響:1.師生關係對學習的影響:良性的師生關係往往表現為: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學生尊敬、擁戴老師,彼此信任、相互吸引。在這種人際狀態下, 學生或者為了與老師接近、交往而努力學習,或者為了報答老師的期望而努 力學習。學生在課堂上,由於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心情舒暢,總是主動、熱 情、積極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同時及時將自己的接受狀況反饋給老師, 使老師的講課有時放矢。良性的師生關係,使雙方情感相悅,相互激勵。既 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期望往往使學生 加倍努力,使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甚至對學生的一生發生作用。心理學家將 這一現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與此相反,惡性的師生關係則表現為對立緊張,彼此猜疑,相互排斥。 在這種人際狀態下,學生由厭惡教師而導致對該教師所授課程失去興趣,最 終影響學習成績。同時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與教師對立,那麼他的心情就處 於壓抑狀態,思維活動就受到遏制,從而嚴重影響其學習效果。  2.同學關係對學習的影響:良性的同學關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 學習:    ①形成合力。由於同學之間相互吸引,團結一致,能夠更好地克服同學 之間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②彼此互補。同學當中,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文科,有的擅長理科,有 的在音樂、體育、美術方面突出。同學在一起,就能夠取他人之長,補己之 短,達到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③互相激勵。良性同學關係表現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同學之間學 習氣氛融洽、情感和諧。在學習方面互相激勵、共同奮鬥,各自都形成高昂 的學習熱情。  ④交流信息。良性的同學關係有助於彼此互傳知識信息,擴大彼此的知 識面。與此對立的惡性同學關係則不然,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危害學習:  ①由於同學之間關係緊張,彼此互相嫉妒,對方在學習上取得成績時, 不是去虛心請教、見賢思齊,而是內心嫉恨、風言風語;對方在學習和生活 中遇到挫折時,不是去主動幫助,而是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這樣對於學生 養成的心理素質和雙方的學習都有影響。  ②由於同學之間關係緊張,因此都怕對方在學習方面進步,生怕超過自 己。彼此在學習方面的可取方法、重要資料都保守起來,甚至個人的思想也 不外露,阻止了各種信息的傳播。③由於同學之間關係緊張,彼此在一起學習時總有一股無名之火,於是將明裡競爭變成暗裡陷害。  ④關係緊張的同學在一起學習時,彼此心情處於壓抑狀態,不利於思維 的正常進行,危害學習。由此看來,改善人際關係、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學生的人際交往  中學生一般比較注重友誼,渴望眾多的知心朋友。然而正所謂「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也有的同學因擇友不慎反而害了自己,或者增添煩惱。因 此,正確地慎重擇友是涉世尚不很深的中學生朋友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學生在班集體內外的學習、勞動、遊戲等活動中與他人展開交往時,都有一定的出發點,通常取決於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在特定交往情境中所抱的 交往目的和充當的角色,二是已有的社會地位及其在交往範圍中的認可程 度,三是自我評價和自我感覺水平。  由於交往目的不同,學生的交往就有自由交往和角色交往的區別:自由 交往也就是情誼性交往,它是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通過選擇與他人開展 的私人交往;角色交往則指學生在正式場合充當一定的角色並肩負為他人、 群體和集體提供服務的使命而進行的交往。  學生的發展自我意識過程中都在不斷學習自我評價。由於交往經驗的不 同以及諸外因素的綜合作用,學生掌握著各不相同的自我評價尺度,並形成 大相徑庭的交往自信心水平和交往態度。  對於某一學生來說,交往圈就是由他經常見面交談並保持聯繫的人組成 的群體的總和。這就是說,構成交往圈的基本要素是群體。比如說:班級群 體、小組群體、夥伴群體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一學生交往圈的結構中,  總是存在著一個「最近交往圈」。它由這一學生最願接近、感到最有意義的 人及其代表的群體組成。通常,他與這些人或群體交往的頻率最高,能較為 暢通地與其開展精神價值交往,對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最大。為此, 改變學生的「最近交往圈」的結構,是指導和校正學生交往的重要手段。  學生的交往同樣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展開的。交往的時間條件 包括:1.特定的時間段:白天或晚上,課上或課後,班內或班外,校內或校 外;2.展開交往的的特定人物是否在場:如教師、同學、家長或其他人等在 場時的交往,抑或只有兩人進行的交往;3.展開交往的次數,即交往頻率;4.交往的持續時間。交往的空間條件包括:1.交往主體所處在廣義的空間, 即學校和社區;2.狹義空間是指交往主體直接接觸的,如教室、走廊、自己 的房間、校園一隅、街道一角等。  學生交往的主要手段是語言,作為交往工具的語言具有表述、感召、描 繪等多種功能,除了語言以外,交往的動覺語言和觸覺語言等也是交往的重 要條件。  當今的學生在交往時還常常藉助一定的物質手段,如賀年卡、相片、書 刊、文具、儀器、甚至鈔票等。  學生的交往內容就是主體交流的信息,它包括認識性和情緒評價性兩個 方面,一般涉及如下方面:一是學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學習的成功與失敗、班集體和其他集體的大事、知心朋友的大事、家庭生活中的大事; 二是學生生存的對象範疇、生活內容、生活方式和具體的學習環境; 三是關於自我的形象、品行、社會地位、近期目標、未來職業、擇偶標準等;  四是學生生活中富有情感色彩的方面:對某事物或某人的態度、印象、 感覺、體驗;五是關於時尚精彩影視、流行音樂、體育競技、通用口語、趣聞軼事等;  六是抽象的理論問題:人的本質、思維方式、方法化、人生觀與世界觀 等。自然,這些方面在構成特定的交往內容時所佔的比重是不盡一致的,這 主要取決於交往內容的「主導身份」,即交往過程中有情感方面和理智方面 佔主導地位的那部分內容,它構建和決定著交往主體的內部交往計劃。七是世界性問題: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核威脅與裁軍、大氣污染與生態平衡、戰爭與和平、人口問題、政局變動等; 八是有關倫理道德和社會進步的論題:人際互助與對立、利他與利已、異性關係、社會公正、民主與法制、對傳統的褒貶、祖國的前景等; 通常,學生與周圍人們的交往是以對話的形式展開的。對話有內容對話和外部對話兩種。從另一角度看,作為學生交往形式的對話又可能劃分為四 種類型:禮節型對話;信息型對話;爭辯型對話;坦誠型對話。  這四種類型作為學生的交往形式時,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後一種類型 的對話都較前一種類型更為深入,即在交往層次上是逐步遞進的;第二,最 後一種類型的對話兼有禮節型、信息型和爭辯型對話的基本特徵。因此,對 話類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往深度。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交往的結果是形成一定水平的人際關係,並促 進隸屬群體人際關係體系的改變。此時,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便由外 在的、顯現的方面徹底地轉化為內在的、本質的方面了。    由於上述各結構要素的質與量上的差別,由於它們相互之間的作用,它 們在特定情境中構成的系統,即學生的交往過程,就會呈現紛繁複雜的姿態。 一、朋友應當是多層次、全方位的。中學生應當結交多種類型的朋友, 以滿足各方面之所需。如:能夠直陳自己的過錯失誤,開展批評的諍友;能 直陳自己指點迷津,使自己少走彎路的導師;能相助於危機、困難之時的患 難之友;能與自己一同從事感興趣的文娛體育活動的娛樂型朋友等等。從而 為自己的發展與個性的完善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青少年特別要注意多交學習上能互助互勵的同學為友。  二、中學生在交往中應當把握好擇友的標準。如:具有共同的志向、 興趣,崇高的品德,能以心相見,真誠相待,誠實、可靠、正直,具有淵博 的學問,在某一方面強於自己等等。由於現實生活中同時具備幾種條件的理 想的人是很少的。因此,不宜追求十全十美,否則就難以獲得朋友。對於一 些性格不同,興趣有異,有某些不足的人,也可適當接觸了解,既可使你加 深對各種各樣人的了解,培養與各種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時也可彌補自己的 某些不足,尋覓到可交之友。因此,對於這些標準宜靈活掌握。  三、珍惜友誼,發展感情。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與人為善,珍惜友誼。 需明白:「有很多良友,勝於有很多財富。」有的人交友像晴蜒點水,或猴 子掰苞谷,不能深入下去,滿足於泛泛之交,或者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忽 視朋友的情感,以自我為中心;有的搞實用主義,需要時為朋友,用不著時 成路人,一旦有點矛盾就翻臉變敵人,這些中學生們都應當加以注意。四、正確認識、深入了解對方。與別人建立某一類型的朋友關係,必須建立在較全面、深入認識了解的基礎之上。可通過直接接觸,側面打聽等 多種渠道和途徑,及其一貫的為人處世態度達到真正了解,以便根據對方的 實際情況及其意願決定可交還是不可交,並確定朋友的類型。五、交朋友要積極主動出擊,不宜消極坐等。交友需要相互間的雙向交流與交往。要交上朋友,得有一定的主動精神,可利用課後,學余時間多 與同學談心,互相交流情況、信息、思想及感情,取得相互了解與信任。人際交往的功能  社交藝術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人際交往是適應環境、適應生活、適應 社會,形成完美個性的必要途徑。對正處於人際社會化過程中的學生朋友來 說,進行適當的社會交往尤為必要,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說來,至少有以 下幾大好處:  1.獲得信息功能:一個人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通過社 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後,人就能通過各種方式迅速獲得信息。一個人的學 識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從社會交往中學到的,通過交流,雙方擁有的知識、信 息得以傳播,交往的雙方互通有無,使雙方的知識面都得到擴展,信息得以 增值。因為知識的交流不同於財富彼此間的交換,它能夠增值。例如:雙方 相互交換一條信息,每人就會擁有兩條,而信息、知識都是無價之寶。現代 人尤其需要擁有知識信息。一個足不出戶與人老死不相往來的人,將成為一 個閉耳塞聽、孤陋寡聞的人。因而不應該忽視交往這一渠道。  2.自知和知人功能:人的自我意識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過 交往,在與別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成熟起來的。首先,人是以他人為鏡,在  與別人的比較中認識自己的,一個人如果孤獨冷漠,缺乏交往,那他對自己 的認識就缺乏「參照系」,也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子和照鑒自己的鏡子。 朋友交往,能夠使我們從別人的個性中找到與自己的相似之處,發現別人身 上的好的或是不好的東西;其次,人還可以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 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來認識自己的形象。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於認識自 我,了解他人。一個人要想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就有必要藉助交往,通過 與別人接觸、比較等方式去獲得。自身擁有的一些優勢或劣勢,只有通過跟 別人比較才能顯示。如果缺乏交往,獨往獨來,就等於缺少衡量自己的尺子 和照鑒自己的鏡子,即沒有認識自己的參照物,也就很難有自知之明。同時, 我們要想了解別人,也必需通過與別人接觸,才可能洞察各種各樣的人的心 理、品格、為人,進而達到知人的目的。  3.社會化的功能: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對於廣大中學生來 說,更重要的是同伴之間的交往,它對你產生的影響更大,在與同伴交往的 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某些言行舉止是同伴所喜歡的,這種喜歡作為一種 獎勵會增加這些言行舉上出現的頻率;而有些言行舉止是同伴們所不喜歡 的,這樣就會減少這些言行舉止出現的頻率。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就會有 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步學到了社會 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倫理道德規範等等,逐步擺脫了以自我為 中心的傾向,意識到了集體和社會的存在,意識到了自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 責任,學會了與人平等相處和競爭,養成了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的習慣,從 而為自立於社會,取得社會認可,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的人打下堅實的 基礎。4.自我表現功能: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利於自己在更廣大的範圍內表現自己。我們都希望別人了解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要使這一美好的願望成 為現實,就必須與人交往,才可能讓人家了解你的能力、才幹、特長、學識 以及你的為人、品格、性格,才可能有更多的人賞識你,從而獲得更多發展 的機遇。只有擴大交際範圍,在更大的範圍內表現自己,別人才可以了解你 的為人、性格、才能和學識。人際交往給自己提供了自我表現的可能性,也 為人的才能得到發揮、抱負得以如願以償提供了可能性。5.人際協調功能:人際交往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通力協作的產物,作為一個現代人,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要學會善於與人合作,要能 組織、協調各種力量,調動各方面的智慧。6、有助於結識更多的朋友,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人際交往圈的擴大為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也會為你創造更多的有利條 件。「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7.身心保健功能:當你心中充滿憂鬱,感到孤獨時,與別人的交往訴 說,會使你那失衡的心理恢復平衡,滿足歸屬、合群的需要。使你的憂愁、 恐懼、困惑通過與朋友、同學的交流而分擔、解除。使心理壓力得以減輕。 而心理壓力的預防、消除又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同學們作為一個社會成員, 有著強烈的合群需要,通過相互交際,訴說個人的喜怒哀樂,就會引起彼此 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在生活中我們不 難發現,那些交際範圍較大的人,往往在精神上很是豐富,深系也就更健康 些;反之,那些不合群的孤僻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煩惱和難以排遣的憂愁, 同時也就會有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    可見,作為一個現代青少年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而且要高度重視人際 交往,認識到它的意義,積極主動地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去經風雨見世面, 培養好自己的交際、協調能力,積累必要的經驗,以便將來更順利地適應社 會、駕馭人生。當然,我們絕不是提倡那種為交往而交往過度交往,那樣既 難取得理想的效果,也容易影響自己的學業。而是希望同學們掌握必要的人 際交往藝術,明確交往的目的,端正交往動機,並且適當地進行交往。  現代青少年的兄弟姐妹少,家庭關係簡單。作為家長也應支持孩子補上 這一必修課,並指導孩子參加必要的社交活動,多掌握點為人處世的本領, 培養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一方面要防止因噎廢食,過份擔心而將孩子關在 家裡,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需耐心指導,幫助孩子提高 鑒別能力,防止孩子與壞人的過頻交往,以免出現近墨者黑,上當受騙。影響正常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同學們在廣泛的人際交往中應當注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 問題: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作用是人在人際交往中總認為自己不行,缺 乏自信,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想像成功的體驗少,想像失敗的體驗多, 喪失了交往的勇氣和信心。2.恐懼心理:表現為同學們在與人的交往中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會感到緊張、害怕,甚至會出現語無倫次和手足無措。  3.封閉心理:具有封閉心理的同學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統統掩蓋 起來,試圖與世隔絕,這種心理嚴重者會導致對任何人都是採取不信任,懷 有很深的戒備心理,從此也就隔絕了人際交往。4.嫉妒心理:這種心理比較常見,表現為對他人的優點、成績、長處等心懷不滿,在言語上冷嘲熱諷,甚至是採取不道德行為進行攻擊。5.猜疑心理:猜疑心理表現為對他人的言行的敏感、多疑、不信任。  6.自傲心理:這些同學表現為不切實際的對自己高度評價,在他人面 前是盛氣凌人,自以為是,常常使別的同學處在難堪、窘境中,這種病態心 理將會嚴重影響人際關係。7.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現為對所交往同學的言行舉止的一種不給以分析的批判、對抗和抵制,從而是同學之間的交往變得困難。  8.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現為對別的同學的事情過分的關心,表現為 以打聽、傳播和干預別人的私事、秘密為樂趣,從而引起別人的不滿和厭惡, 影響了同學之間的關係。  9.猜疑心理:表現為在心理上多疑,對他人的言行敏感、不信任,造 成人際心理隔閡。  10.敵意心理:敵意心理表現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視為爾虞我詐,從 而無端仇視別的同學,甚至是認為別人是在尋機陷害他,從而逃避同學之間 的正常人際交往。具有這種心理的同學,老師和同學們應當給以心理上的解 釋和寬慰。如何改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老師和同學雙方的關係,因此教師和學生都要從自身出發, 為改善雙方關係而努力,在這個方面,教師應當處於主導方面來有意識地去 改善這種關係:  1.教師要主動和學生交往。在我國,由於封建社會那種「師道尊嚴」 思想的影響。學生對老師總有一種畏懼心理。這就需要教師要主動、熱情地 與學生交往,把自己置於學生之中,經常和學生交流思想、共同參加文體活 動,諸如跳舞、唱歌、郊遊、野餐、球賽等,積極同學生們一起進行課外活動。  2.教師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要 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生有高興之事,教師要為他們高興;學生有苦惱之事, 教師要熱情地幫助解決。教師對所有學生都要一視同仁,給以同樣的尊重, 要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無論是好生還是差生。教師一旦傷害了學生的 自尊心,那麼師生關係立刻就會緊張起來。同時被傷害了自尊心的學生對學 習也往往採取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的態度。  3.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既是言傳,也是身教。因此教 師必須注意個人修養,增強自魅力。教師的語言要文明,不講粗話、髒話, 不吹牛、不撒謊。教師的舉止要大方、自然、不輕佻、不忸怩。教師的衣表 要整齊、乾淨、合體,不留怪髮型、不著奇裝異服,不流里流氣。4.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講課藝術。教師要努力掌握廣博的基礎文化知識,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要有高度的語 言表達力,心理洞察力,能夠運用教育規律向學生施教。以此來增強個人的 吸引力,給學生留下好印象,使學生崇拜你,願意接近你,與你交往。5.教師要信任學生。信任是改善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不信任學生,學生就會感到自尊心受挫,就會疏遠教師,最終導致師生關係緊張。  6.教師要注重品德修養,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如果教師道德品質 不良,必然導致學生的疏遠,危害師生關係。在改善師生關係方面,學生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要主動與教師交往: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往,有助於教師及時 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況,同時學生在和老師的交往中對老師更有所 了解,有助於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和神秘感。2.學生要尊敬老師:教師的勞動是勤苦的,需要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學生對教師不尊敬,認為老師講課是應盡的義務,是為了掙錢,那 就會極大地傷害教師的自尊心和責任心。學生對老師的尊重不僅是表面禮節 上的尊重,對老師要有禮貌,見到都是主動熱情打招呼,課前把講台擦乾淨、 課間擦好黑板,還要尊重老師的勞動,上課認真聽講、並積極回答問題。對 老師的尊重,不僅限於表面禮貌、熱情,更要表現在尊重老師的人格方面, 尊重他人的人格,就要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不講侮辱性的話等等。  3.努力學習:學生通過努力學習,就會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 並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這樣的一種良性循環,有助於師生關係的改善。  4.學生要說話文明,舉止有禮,講道德、守紀律,杜絕極端個人主 義思想。一句話,要作一個合格的學生。  5.開展活動: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豐富多採的集體活動,加深彼此之間 的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班級搞的一些活動,除了班主任以外,可以 邀請其他老師參加,這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活躍氣氛,還可以增進師生之間  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特別是藝術活動能夠增強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使 人們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如何改善同學關係  同學關係每天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 顯得十分重要。那麼怎樣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呢?  1.克服各種危害同學關係的心理因素。危害同學關係的心理因素有: 自私、逆反、自卑、嫉妒、苦惱、虛榮、疑慮、憤怒、憂愁、羞怯、過度緊 張等。  自私在當前獨生子女占多數的中學生中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心理,它的突 出表現就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對他人和集體的利益缺少熱情,慣於採取敷衍、 搪塞的態度。中學生所表現的嫉妒心、虛榮心、任性、虛偽等不良品質,大 多與自私心理有關。因此對於有自私心理的學生,學校和家庭更要高度重視, 及早幫助,否則會嚴重影響這部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逆反心理是中學生日益增強的獨立性和閉鎖性特點,是他們與家長或是 教師鬧對立而形成的。這種心理有時出現在你說朝東我偏向西,對成人的管 教表現出的消極冷漠,反駁抗議甚至是出走等行為。中學生的反抗心理,既 有他積極合理的一面,又有他消極不合理的一面。嫉妒心理總是指向強於自己、超過自己的同學,是對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譽、成績、進步等的一種不服氣、不友好,有時甚至是敵對的情感,是由 一種想保住自己的優越地位而極力要排除他人優越地位的心理傾向而造成 的。這種心理的產生與往日的教育和環境有關,進一步滋長會嚴重影響中學 生的進步。嫉妒是一種病態心理,表現為貶低他人或他人成就,以此來彌補 自己認為損失了的東西。嫉妒給自己帶來的不是上進而是嫉惡、憤恨不平和 人際關係的不和諧。自卑是對自己的能力或是品質評價過低、在追求理想和目標上喪失信心,在與人的交往中缺乏勇氣的心態。自卑是中學生的大忌,嚴重的可能會 導致厭世、甚至是輕生的心理。自卑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來源於心理學上 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產生自 卑感的人常常膽小、怯懦、孤獨、沉默寡言、不喜愛交往,活動能力差,進 取心衰退,缺乏信心,既無遠大志向,也無近期目標,頹廢消極,混天聊 日??。給自己、他人和集體均能帶來嚴重損害。  羞怯是一種不敢正常接觸社會的消極心理。它影響著社會範圍和增進理 解友誼,使人敏感、膽小、緊張、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才能。由於思想緊張, 發散思維能力低,束縛了想像力的展開,智力活的動積極性受到限制苦惱是 由於某種(些)不順心的因素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緒。其實質上是因為生活中 的一些麻煩和不順心而給自己過不去,怨恨抱憾自己、折磨自己。致使精神 不振、意志衰退、頹廢沮喪、神志恍惚、精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 作業效率下降等。  封閉心理是有兩種表現:一是害怕別人算計自己,而把自己封閉起來, 不敢與人交往;二是學習時間太緊,無暇與人交往,頗有點「兩耳不聞窗外 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味道。虛榮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它追求的是一種脫離了自己客觀實際而被誇大了的虛假榮譽,俗稱「死要面子」。虛榮心太強的同學,往往不敢正 視自己的不足,以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因而看不起別人,不能虛心 向別人學習、拒絕接受別人的幫助,很難搞好人際關係。  疑慮心理的最大危害是使人長期處於「疑神疑鬼」的情緒生活中。經常 懷疑別人在算計自己,處處提防別人,不敢與人交往。造成情緒不穩,同學 關係緊張,乃至敵對,從而嚴重影響了中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和同學之間的正 常交往。嚴重的會使學生陷入消極、苦悶、甚至對他人產生仇恨、敵對的情 緒中,  憤怒是一種激情的爆發。人在憤怒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 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記憶力減退,思維模糊,認識範圍縮小,喪失理智, 導致情緒低落。  憂慮是由於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擔憂而引起的一種掏性情感體驗。 它使人精神沮喪,鬥志渙散,精力不集中,膽小怕事,自暴自棄。  任性指的是中學生不管他人的意願與利益,不顧後果的好壞和大小,聽 憑自己想法和慾望而毫無約束,他人的勸阻批評和幫助都難以奏效。心理學 資料表明,任性雖然與先天的遺傳因素與精神類型有關,但是後天的環境和 教育是養成任性的關鍵所在。與「自私」一樣,它的形成與早期家庭教育密 切相關,家庭過分的溺愛或過多的責罵,與形成任性的性格相關。報復心理有三種情形:一是對得罪過自己的人有仇恨,伺機報復;二是對從事某一職業的人懷有仇恨,伺機報復;三是對所有的人都采了取敵視態 度,伺機報復。過度緊張是指精神緊張超過一定限度。它使高級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調,出現不平衡,引起一系列心理異常:心慌不安、激動煩躁、思維、 記憶準確度降低,分析綜合不能正常進行,長期過度緊張會導致精神分裂症。 由上可見,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變化,對正常 的學習有著巨大的破壞作用,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同時所有這些 不健康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危害同學關係的正常發展。因此每個同學都要積極 地、有意識地克服這些不健康心理,努力培養自己坦蕩的胸懷、平易的態度、大方的舉止,要相互信任、相互團結,相互交往。  2.優化個人形象:優化個人形象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說話要 文明、動作要大方、衣著要整潔;第二,尊老愛幼、誠懇待人。第三,要養 成講衛生、守紀律的習慣,我們的前總理周恩來同志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尊重, 是與他的個人修養分不開的。  3.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 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正確的世界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掌握它,就 能正確地看問題,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就是能夠正確對待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 的關係並正確處理,道德品質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尺度。一個人如果外表漂 亮而道德墮落必遭人們的唾棄。相反,如果外表樸素而道德高尚,仍會受到 人們的敬重。因此每個同學既要注意自己的外表美,還要注意內在美,要培 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同學中樹立自己的美的形象。這樣同學才願意與你友 好相處。  總而言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對任何一個同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相互交往中,同學們要隨機應變,妥善處事,務求為自己的學習創造良好 的人際環境。  使學習成功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發現良好的人際交往是一個人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心理 學家們強調:智力並不是單純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 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人際交往的能力。把人際交往能力看成是智力的一種,這 是對我們傳統上以學習好代表一個人整體都好的一次挑戰。  交往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有了一定 的交際能力,我們才能接受教育,而交際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我們 生活的成敗。交際能力是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化的大生產使 得我們絕大多數的工作必須由許多人協作、共同完成。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 表明,由個人完成重大發明創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一、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同學們的學習提供一個和諧、舒心的環境。 沒有人能夠在矛盾重重、人為干擾眾多的環境中安心地學習。人際關係的不 良會使你的心情常常處在壓抑、憤怒、煩躁之中,就更不能靜下心來學習。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實際上就是保證了你心情的愉快,是你學習成功的重 要保證。二、同學之間關係良好會互幫互學,促使學習的進步。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幾個同學在一起學習,互相討論,這樣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因為一個人學習難免會失之偏頗,顧及不到許多知識點。如果一個人人際關 系不好,大家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就談不上共同切磋,互幫互學了。三、和老師和諧相處會贏得老師的真誠耐心的指導與幫助。老師是有喜怒哀樂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師的情緒決定著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行 為方式。如果學生不注重老師的工作,上課不認真聽講,對老師批改的作業 不聞不問,老師自然不會對他給以耐心的指導和幫助了。四、對所學知識的交流與表達反映出你學習效果的好壞。一個人學習時,你自己或別人都很難判斷你對知識的掌握到了什麼程度,只有通過與 別人的交流、溝通,才能真正體現你的水平高低。在中學階段,能否成功地 交流和表達所學習的知識,更是老師評判你口頭、筆頭作業的主要標準。加強個性修養,優化人際關係  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因為個性缺陷往往是導 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質因素。一般來說,具有豁達大 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正直誠實等優良個性的人,人際關係較為融洽; 而心胸狹窄、虛偽滑頭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因此,加強人際關係 的個性修養,對於搞好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主要應當要 求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以注意:  1.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認識,包括 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特徵、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地 位等等。自我意識中的自我評價是制約著個性的發展方向,自我意識越是正 確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越是有利於自我發展,越有利於正確的人 際交往。自我意識是一個人行為的出發點,影響著一個人的知覺、思維和學  習行為,而影響最大的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意識不正確則會出現很 多不適應,特別是人際關係上的不適應,造成個人身心發展的困擾,自卑、 自負、自暴自棄、剛愎自用等都是錯誤的自我評價。  2.豁達大度: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注意氣量寬宏,能夠容人。一個 人如果能夠有寬宏的度量,他的身邊就會集結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現為 對人、對友能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的特殊個性和癖好律人,同時大度也表現 為能夠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尤其是聽取相反的意見;大度,還有能夠容忍 朋友的過失,尤其是當朋友對自己犯有過失時,能夠不記前嫌,一如既往。 豁達大度從根本上來說,是來自一個人寬廣的胸懷,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 其胸懷必然是寬廣的;反之,則必然是心胸狹窄,只有從個人私利的小圈子 中解放出來,心裡經常是裝著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具備寬廣的胸懷,表現 出海闊天空的大度。  3.溫和親切:搞好人際關係,溫和是很重要的,說話要和氣,為人要 和藹,相互之間要和睦相處,遇到分歧意見要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與人交 往要和顏悅色。溫和親切的態度可以使對方生活在感情的暖流之中,體會和 享受著人與人之間的摯愛,從而滿足了人所共有的歸屬和愛的需要;反之, 冷漠生硬的態度不僅會使人體會不到感情的暖流,還會使其自尊心受到傷 害。4.正直誠實:正直的人,凡事能堅持原則、伸張正義,敢於同一切錯誤的言行作鬥爭,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莊的風度,又保持人格的尊嚴;誠 實在人際交往中是建立友誼的基礎,只有誠實,才能使別人放心,贏得別人 的信任。人際交往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社交藝術是每個人都希望掌握的,對於涉世不深,但遲早得走向社會的 青少年朋友來說,可能更是求之若渴。我們除了加強自身修養,明白社會交 往的一些基本原則外,還需要掌握一些經常用得著的方式、方法、即人際交 往的常用技巧。這樣就可能增強自身的人際吸引魅力,事半功倍,擁有更多 的朋友。人際交往中具體需注意下列這些:1、克服妨礙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如自卑心理、怯懦心理、孤僻心理、封閉心理、恐懼心理、猜忌心理、排他心理、逆反心理及冷漠心理等等。這 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  2、與人接觸、交往時,要表現出應有的熱情與興趣,儘可能記住對方的 名字及特點,讓別人覺得你喜歡他,對他感興趣。3、要儘可能了解別人的內心需要,並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幫助與滿足。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防止交往過度或交往過冷的現象。  6、適當外向、開放點。可主動告訴一些有關自己的事情,如興趣、愛好 等,為心靈的互通、交流創造條件。當然要視具體情況,循序漸進,保持在 適度的範圍內。  7、不過分要求別人,不隨意指責、批評別人,不恥笑諷刺別人,注意保 護人家的自尊心。8、言談舉止文雅、穩重、不亢不卑、落落大方。9、增強人際交往的意識和願望,積極尋找與人溝通、交往的機會。  10、遇到熟人時,主動與之打招呼,不必擔心人家不理睬你。在陌生人 面前也要視情況適當介紹自己。11、待人熱情,為人誠實、質樸。12、努力尋找,發現人家的優點,並給予真摯誠懇的讚賞與肯定。13、學會做個能耐心且善於傾聽別人訴說的聽眾,並關心、理解別人。14、不在背後隨意對他人評頭品足。  15、有一定的洞察、鑒別能力。能準確把握對方的基本特點,不被一時 一事的假象所蒙蔽。從而正確選擇交往的具體方式、方法。16、不要想當然地判斷人家,要注重實際,以免誤解,委屈對方。17、對別人要真誠、防止虛偽。18、虛懷若谷,能容忍人、原諒他人,不斤斤計較。  19、學會交談的技巧。如發現話題沉悶時,能及時尋找出雙方感興趣的 新話題,以免冷場。  20、與存在意見分歧的人交往時,要能夠求大同、存小異,盡量不要暴 露無原則的分歧。21、性格活潑、開朗,富有幽默感。調適人際關係的策略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 理問題,往往是由於他們採取了不正確的交往態度造成的,這種不正確的交 往態度是建立在一定的價值觀念、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徵以及行為習慣等諸多 因素的基礎之上的。造成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錯 誤的思想觀點影響,對人際交往缺乏正確的認識;二是個性上的缺陷;三是 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創傷;四是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在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出現一些人際交往的困難和不適應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人際關係出現嚴重失調的同學,往往是因為存在著認知障 礙、個性缺陷或是其他嚴重心理障礙。這時候,就應當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 有針對性的調適:一、消除同學之間誤會的策略:同學之間發生誤會和矛盾,在所難免,有些誤會時間一長也就淡忘了,但是有些誤會卻是難以消除的,如果不加以 說明,就會使人耿耿於懷,這不僅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對個人的身 心健康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於這種誤會要主動地去 說明並加以消除,在這裡,同學們應當做到:  1.氣量寬宏。對於那些錯怪了自己的同學,不要懷恨在心,誤會總是 意味著雙方存在著某種隔閡,只要雙方坦誠相待,誤會就會煙消雲散了。  2.心地坦然:只要不是你自己的錯誤,不妨坦然置之,隨著時間的推 移,是非終要定論,將問題給以「冷處理」。3.對症下藥:消除誤會,應當根據具體的情況給以正確的態度。  4.尋根溯源:誤會發生後,應當冷靜地去考慮誤會產生的根源,找到 癥結所在。  二、克服害羞心理的策略:害羞心理是指在交往過程中過多地約束自 己的言行,以至無法充分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阻礙了人際關  系的正常發展的一種病態心理。這類學生性格內向,言語不多,對外界懷有 一種膽怯的心理,言談舉止極其謹慎,缺乏主動性,不敢和別人接觸和交往。 害羞的原因有兩種情形:第一,自幼受著封閉式的教育,缺乏必要的社交訓 練。對於這種情況都是可以鼓勵學生與人接觸,為他們創造條件,如在課堂 上多提問,提一些適合他們知識水平的問題,激發和培養他們在公共場合表 達自己思想的膽量和能力。第二,經受過多的挫折。一個兒童所作的努力總 得不到外界的好評,相反總是遭到批評,為了躲避這種使人不愉快的批評, 甚至懲罰,便收斂自己的言行,不再輕易發表意見和採取行動。  很多同學由於過於膽小怕羞,在與他人正常的交往過程中易產生緊張、 拘束乃至尷尬的心理狀態,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在與異性或陌生 人交往時表現得更加突出,如面紅耳赤心直跳。這種現象阻礙了正常的人際 交往,妨礙了友誼的深化,使自己的才能難以在社交場合得到正常發揮,影 響自己的發展,同時還容易導致沮喪、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和孤獨感,出 現性格上的軟弱與冷漠。害羞在我們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朋友中是較為普遍的 心理現象,引起的原因有的屬先天因素,有的屬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與 人的神經活動類型或生理缺陷有關,但這種因素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更大 量的是後天因素所致,而且大多數是可以戰勝的。美國前總統卡特以及曾四 次奧斯卡獎獲得者、著名影星凱瑟琳、赫本等,也曾經有過怕羞的心理弱點。 那麼,怎樣才能戰勝自己膽子過小,怕羞的毛病呢?1、充滿信心:許多怕羞者是由於自以為不如別人而自慚形穢,覺得低人一等。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每個人一般都會有自己的長處的。 對於那些因自愧弗如而羞於交往的青少年朋友來說,有必要端正對自己的認 識,將目光多轉向自己的長處,去掉自卑心理,樹立信心,相信「天生我材 必有用」,儘可能揚已之長、避已之短。正視自己的弱點,同時要勇於彌補、 克服不足,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是可能改變不理想的現實,取得成功的。 希臘大演說家德莫西尼斯可作為我們這方面的榜樣,他就是通過長期的努力 矯正了口吃的毛病,由一個不敢與陌生人講話的人變成聞名遐邇的演說雄 才。2、不怕議論。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有可能引起別人的議論。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可能評說過別人,這是非常正常的,正如俗話所說的,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後不說人。」可我們有些人常在聽到有人議論自 己時就不舒服,氣憤或害怕。一旦害怕,各種不必要的顧慮就油然而生。與 人交往時,或在大庭廣眾之下出現時,就會心有餘悸,不能自如發揮,感到 害羞。結果就會越怕越羞,起羞越怕,形成惡性循環。對於別人的議論,我 們應該將它視為很正常的,不大驚小怪,不過於計較。需要坦然、理智地對 待,冷靜地分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將別人的否定評價當作激勵自己的 動力,培養一定的心理承受力,遇挫不折,遭敗不餒。試設想一下,在年輕 時曾被人轟下演說台的林肯,如果因這而氣餒,還會成為具有很強演說能力 的美國總統嗎?  3.豐富知識:同學們要注意擴大知識面,有意識地去閱讀一些有關社 交知識的書籍,了解和掌握一些進行社交活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樣在與 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時就不會因為知識面過分狹窄而受窘。  4、大膽參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鍛煉膽量,克服害羞。一個人的膽 子是鍛鍊出來的。多與人交往,敢於出醜,才會少出醜,達到不出醜。經過  挫折,積累了經驗就會更加聰明起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否則, 天天躲藏在家裡,成為套中人,那麼,害羞之心就難以消除。  5、掌握技巧和方法: 在社交場合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 如何使談話繼續和中止,如何闡明自己的見解等等,確實是有一些技巧的, 這些技巧除了可以從書本上學習外,更加主要的是從交往實踐中學習。如: 先接觸熟悉點的人,先在小一點的場合爭取機會拋頭露面,多參加小組討論 發言,再到班上、學校,循序漸進。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己鼓勵。如: 「這有什麼值得怕羞的,人家敢,我當然也應該敢,大家都是人」,大膽地 與人家進行交流。在台上講話時,可有意識地看著那些對你感興趣的聽眾, 不要受那些鄙視者的影響。發言時,要胸有成竹,理直時氣就要壯一點,把 該說的都大膽地說出來。該乾的事,有人議論也要硬著頭皮幹完並且干好。 做後注意聽一些肯定的話語,以增強自信。還可有意注意、觀察和模仿一些 活躍開朗,善於交際,膽子較大的人的言談舉止,用以對照自己的不足並加 以克服。同時學習並掌握待人接物、談話、交往、表達意見、當眾演說的技 巧,並自己創造條件進行鍛煉。這樣長期以往,你的膽子就可能慢慢大起來, 害羞的心理也就淡化了。如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話並不一定全對。但我們 都希望自己能討人喜歡,與他人保持親切,友好、和諧的關係。怎樣才能與 同學、老師、兄弟姐妹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好關係呢?怎樣才能具有 人際吸引的魅力,逗人喜歡?如何才能尋覓到知心的朋友?這自然是許許多 多的同學感興趣的問題。有關人際關係方面的專家認為,要想達到這一目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真誠地關心別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你關心別人,別 人才會禮尚往來,轉而關心你。這就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2、改變自己在性格、習慣等方面的毛病。如:清高、氣傲、狹隘、自私、吝嗇、刻薄及令人討嫌的舉動。避免賣弄自己,夸夸其談,目中無人, 唯我獨尊的習慣與觀念。改變自己的一些所謂「小節」如愛打聽別人的隱私, 愛插嘴多舌,亂翻別人的東西等等。3、了解別人,能寬容、接納別人,真誠地從心底里將別人視為朋友。對別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不足與毛病能加以理解、寬容,並用適當的方法幫 助別人糾正。待人隨和、平易近人,講究文明禮貌,笑臉待人,也就是要學 會微笑外交,習慣在與人交往時含真誠的微笑,從而消除別人對你的疏遠與 恐懼,給人以溫暖親切之感。  4、加強與人的溝通與交往。要想讓別人理解你,喜歡你,首先要讓別 人了解你。包括你的一般情況、人品、雙方較接近的特點,以及你希望與之 交往成為知心朋友的願望。這就需要與人適度交往,實現心靈的互通。可在 學余、業餘時間找人聊聊天、談談心,玩一玩,從而創造更多的了解別人, 也讓別人了解你的機會。  5、注意自己的形象,加強自身的修養。如服飾整潔,與陌生人交往 時,注意在外表及內心等各方面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與你繼續交往  的吸引力,使之產生相見恨晚之感,進而與你深交。  6、善於稱讚。讚美的話語最能激起別人的自尊心,這也是每個人都追 求的。宜多注意發現別人的優勢長處,不吝嗇真誠的稱讚與肯定,從而獲得 別人的好感。但讚美也得注意方法、方式、以免弄巧成拙,特別是要防止虛 偽與阿諛之辭。  7、多多幫助別人,助人為樂。如:在學習上幫助某門學科有困難的同 學,自己有好的書就主動借給別人,別人有求於你時,盡心儘力地予以幫助。 特別是要注意「雪中送炭」。這樣,你投之以桃,別人就會報之以李,自然 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了。你也不會再感嘆知音難覓,會發現天涯處處有朋友。行為規範教育  行為規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小學生對行為規範達到內在性理解的水 平。行為規範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的發展。社會生活中是有許多的行 為規範需要人們去遵守、去適應,否則就處處碰壁。及時有效地對中小學生 進行行為規範的教育和紀律生活的鍛煉,可使他們受到好的訓練,進入社會 後遊刃有餘,這就是說提高了他們的社會成熟水平。行為規範教育有助於促 進學生道德良心的形成。道德良心是一個人內化了的道德責任感,是個人對 自己行為所負道德責任的情感上的道德評價。行為規範教育會促進外部行為 要求內化為道德良心。如果沒有行為的外部形式,沒有行為規範教育,學生 就難於形成道德良心。行為規範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情緒的穩定性和行為的 可控性。當學生有明確的行為規範指導後,思想就會穩定下來,行為也有「法」 可依,因而能穩定下來。行為規範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整個行為規範教育與紀律生活鍛煉,可以使學生的自學性、獨立性、自制力、 堅持性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得到更好的培養。針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教育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一是行為規範教育的指導性:行為規範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化才能形成 習慣,教師的指導必須和學生的經驗結合起來。行為規範的指導必須和學生 的需要相結合,因此,訓練不能離開指導。二是行為規範教育的規範性:教育是把人類積累的社會文化和規範意識傳遞給下一代。行為規範更明顯地具有世界性、全民性和民族性。從我國 國情出發,它當然必須有社會主義的內容,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全人類所能共 同接受的基礎文明。它必須是「傳統的」,也必須是現代的。另外,如果沒 有這種規範性,那麼也有可能把希望削弱的東西重新強化起來,這應該引起 我們極大的注意。  三是行為規範教育的選擇性:所謂選擇性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 現學生心理和社會的需要;選擇當然包括被動選擇和主動選擇。前者包括教 師的言傳身教,嚴格訓練和學生的模仿學習、後者體現了可選擇性、泛指性 和暗示性,更能為學生尤其是中學生所接受,也就更有感染力。那麼,我們 完全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小氣候」、「小社會」,從而優化學生成長的 環境。  四是行為規範教育的實踐性:行為規範教育當然必須歸結和依賴於學 生的社會實踐。然而這種實踐必須是廣義的,還要和學生的自身經驗、社會  生活、發展個性過程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  五是行為規範教育的具體性:行為規範教育必須具有具體可行的特 點。養成教育的「起點低一些、坡度小一些、要求細一些、效果實一些」的 觀點,正是為了更貼近生活、更能為學生所接受。但是這種具體教育必須是 系統而不零碎,實際而不繁瑣。這仍有待於行為規範體系的建立。內向的性格怎樣變得外向  內向型性格的人常深沉含畜,情感不輕易表露,不願充分表現自己,不 敢拋頭露面,對與己無關的事不感興趣。這種性格的利弊也是兼而有之。冷 靜、深沉、穩重是這些人的優點,但又常表現出拘謹、羞怯、孤僻的弱點。 如何揚長避短,興利除弊,使自己的個性更加完美?對這些性格過於內向的 人來說,怎樣才能使自己變得外向一點呢?  一是要去掉自卑,主動大膽地與人交往。在人際交往中要盡量變被動 為主動,主動去接近別人並積極與之交往。在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膽量,增強 自信心,體驗其中的樂趣,感受他人的熱心與溫暖,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 同時也要關心外界事物,積极參与各類活動。二是要信任別人,適當向朋友敞開心靈的大門。只有這樣才能以心換心,取得別人的信任與理解。同時,自己有心理壓力也需要向可信賴的朋友 傾訴,以求得幫助。三是多跟性格外向的的人接觸,自覺學習人家的長處。外向性格的膽子較大,活動能力強,與人打交道能瀟洒自如,在眾人或陌生人面前也能侃 侃而談。這都是我們羨慕的。你可以有意識地與其多接觸,通過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從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強,劣勢得以彌補。四是克服意識過敏。性格內向的人,往往過多地注意內心的情感體驗,對別人的評價產生過敏反應。如,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色,或者別人見到 自己時沒熱情跟自己打招呼等一些細微末節,都可能引起這些人的多慮、猜 測、惱怒乃至惶恐不安。這樣實際上是毫無必要的,一是對人家的每個態度, 甚至過錯沒必要過於認真去計較,二是事物是複雜的,人家並不見得是沖著 你來的,何必無緣無故地自作多情,自找煩惱呢?因此,有這些現象的人宜 將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丟掉一此顧慮,少考慮別人的態度,超脫一點,大方 一點,站得高一點,這樣也就更招人喜歡,富有魅力。自己也就可能慢慢變 得大膽、外向點。測量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那麼,如何測量自己的 社交能力呢?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自我測量社交能力的方法。請你按照自己的符合程 度如實打分。凡符合者打 2 分,基本符合者打 1 分,難以判斷者打 0 分,基 本不符合者-1 分,完全不符合者打-2 分。1、我的朋友都是同我年齡相仿的人。2、我不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講話。3、我害怕做接待工作,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4、我不喜歡廣交朋友。5、我只喜歡跟與自己談得攏的人交往。6、到一個新環境中,很難適應,無法跟人交往。7、我的文字表達能力遠比口頭表達能力強。  8、上別人家作客時,先要問清有沒有不熟悉的陌生人也出席,如有,我 的熱情就會明顯下降。9、我的知心朋友很少。  10、我不喜歡與地位比我高的人交往,因為那樣我會感到很拘束、不自 由。11、在公眾場合講話,我不敢看聽眾的眼睛。12、與生人交往時,我感到很難找到彼此交談的話題。13、別人話中帶刺揶揄我時,除了生氣之外我別無辦法。14、我寧願做會議記錄,而不願主持會議。15、參加集會時,我總是希望坐在熟人旁邊。16、我幾乎沒有異性朋友。17、不到萬不得已,我不會求助於人,因為我覺得很難對人開口。18、當有人對我不友好時,我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辦。19、我很少主動到同學、朋友家串門。20、我不知道怎樣同嫉妒我的人相處。21、我不習慣和別人聊天。22、我看見陌生人常常覺得無話可說。23、我最怕在社交場合中碰到令人尷尬的事情。24、儘管我覺得自己很有道理,都不善於說服人。25、在陌生的異性面前,我常感到手足無措。26、領導、老師在場時,我講話特別緊張。27、參加一次新的集會後,我結識不了多少人。28、我同別人的友誼發展,多數是別人採取主動態度。29、我不善於讚美別人,感到很難把話說得自然、親切。30、當別人向我求助,我無能為力時,常感到難以處理。 上述各個問題打分後得分越低,說明你的人際交往能力越強。具體說來如下:如果低於-20 分,表明你是個比較善於交往的人;如果在-20——0 分之間;意味著你的社交能力可以;如果有 0——30 分之間,說明社交能力較 差;若高出 30 分,則表明你的社交方面的能力很差。學生禮儀的基本要求 一、尊重他人:文明禮貌的核心便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是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基礎。  首先是要尊重他人人格:如禮貌待人,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弱小, 不諷刺挖苦別人,不嘲笑別人生理缺陷,不以自己的長處攻擊別人的短處, 不亂開玩笑,不損害他人自尊心等。其次是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如上課認真 聽講,是尊重老師的勞動;不在校園內亂丟臟物,是尊重工人師傅的勞動; 在家裡不浪費飯菜,是尊重父母的勞動,等等。第三是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 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二、尊敬父母、老師、長者:  1、尊敬父母。父母生育了自己,也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為了自己 花費了無數的心血、精神、財力,所以應該熱愛父母,尊敬父母。聽從父母 的教導,與父母加強思想感情上的溝通;生活上體貼、關心父母;尊重父母 勞動;在家庭中盡自己的義務。  2、尊敬老師。老師是「解惑、傳道、授業」者,是「靈魂的工程師」,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品德上的進步,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老師的工作辛苦, 責任重大,應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尤其是廣大學生的尊敬。要從心底里尊重 老師,熱愛老師;接受老師的教育和管理;虛心向老師請教;尊重老師的勞 動;認真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對老師要有禮貌。  3、尊敬長者。一切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長輩、老年人都應受到青少年 的尊重。聽從長者的教誨、指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禮節。如長者來家, 要熱情打招呼,起立讓座等。在公共場所,見到長者要讓道:讓座或幫助行 動不便的老年人。  三、說話文明: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工具。語 言文明常常反映心靈的美化,情操的高尚。語言粗野則是缺乏教養的表現。 要教育中小學生使用文明語言,做到「和氣、文雅、謙遜」。四、舉止有禮:行為舉止是一個人道德素養的外部表現。首先表現在外部動作姿態上給人以美感。更重要的是在待人接物上有修養有禮貌。平時衣 著也要注意,因為這存在一個禮節問題。班級集體的人際關係及基本形式  班級集體中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既受成人的人際關係的影響,又具有兒 童的年齡特徵。學生間的人際關係表現為正式組織中的人際關係與自發的非 正式組織的人際關係。正式組織中的人際關係以行為成分為主要的調節機 制,而自發的非正式組織中的人際關係則是以情感成分為主要調節器。學生在班級集體中的人際關係,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人緣好的學生。 與人關係好,受歡迎,有一定威信,熱情為大 家服務。學生所以受歡迎、有威信,取決於下列條件:善於交往,對人熱情; 擁有較多的知識技能,並樂於助人;儀錶端莊,和藹可親,給人以好感。第二,受排斥的學生。受人的選擇少,排斥多,與多數人關係不好。  第三,被孤立的學生。 既未受到選擇,也未受到排斥,在班上默默無 聞。無足輕重學生被孤立或受排斥的主要原因是:學習馬虎,不關心集體, 不注意自己的儀錶態度;對交往不感興趣,不願意和同學交朋友,不主動與 人來往;不善於和同學相處,在共同的活動中往往不能適應。  競爭與合作是班級集體成員聯繫的最基本的形式,對集體的心理氣氛和 個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對班級集體或個人的實際進步起著直接 的推動或抑制作用。競爭是一種激發自我提高的動機形式,這種動機是在自 我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與別人的比較而激發產生的。它對激勵學生努力完成 學習任務,保持緊張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但競爭超過適當的限 度,可能會引起學生過分的緊張和焦慮,因而抑制學習。競爭還會使集體氣 氛緊張,同學彼此視為競爭對手,扭曲集體的人際關係,導致班級成員的心 理渙散。因此,應將競爭掌握在適當的限度內。合作是集體成員之間為達到  共同目標而相互協作的活動形式。與競爭相比,友好合作對於學生學習進步 和心理發展,以及增強集體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積極的意義。人際關係的社會心理分析  社會心理學把人際關係定義為,在一定的群體背景中,在交往基礎上形 成的人與人之間比較穩定的心理關係。1.人際認知與人際吸引  人際認知包括:體態認知,體態和顏面是人際認知的介面;表情認知, 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人際認知;目光認知,是對整個心態的認知。由於 以人為對象的知覺的特殊性,又由於青少年自身存在著認知的表面性、片面 性,思維的膚淺性,以及歸因的標準掌握不準等弱點,在班級人際認知中往 往會產生偏差,比較多見的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光環效應、心理定勢和 刻板印象等五種。  交往雙方,除認知因素外,還有情感因素維繫著。個人能否被他人樂於 接納、相容,表現為人們心理上的距離,亦即反映為人際吸引的心理問題。 造成人際吸引的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個人品貌上的吸引力,包括長相、 性格和能力諸因素。二是人們相互諧調上的吸引力,主要指相近性、相似性、 相悅性和相補性等因素。教師如能把握人際認知和人際吸引的因素和特點, 就能正確判斷學生的人際關係現狀,從而有可能正確指導交往,調節不融洽 的人際關係結構。2.交往態度和交往行為  交往態度由交往的認知、情感和意向等成分組成,是交往行為的準備狀 態。它是班上學生以同學、老師為對象的實際交往的中介環節。交往的態度 越是堅定,對學生的實際交往行為影響力就越大。而交往態度的堅定性與構 成態度的認知、情感和意向三種成分的深刻性、正確性和強烈性有密切關係。 要使交往態度對交往行為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還要使構成態度的認知、情感 和意向三種成分協調一致。教師在工作中,既要注意形成學生對人際交往的 正確認識,有積極的評價,又要激發他們與之相適應的情感體驗,使之形成 強烈的行為意向。一般來說,正確的交往態度,導致正確的交往行為。在產生交往行為時,有兩點需加以綜合考慮:一是交往的情境。一個學生在某一情境中的交往行 為,決定於對交往對象的態度和交往情境的態度。這兩者相互作用著,要使 某一學生的交往態度有效地影響交往行為,交往態度一定要與交往情境一致(即得到社會的承認),這樣才能產生強烈的行動意向。二是交往的能力與 技巧。如果學生缺乏交往能力與技巧,往往會使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乃至放 棄實際行動。教師在幫助學生確定正確的交往態度,以期導引出正確的交往 行為時,要想法創設與交往態度相一致的交往情境,還要傳授和訓練交往的 技巧,培養交往中必備的能力。3.人際關係的形成與分化  在人際交往的基礎上,形成了班級中的人際關係。按交往的深淺可劃分 為:表面接觸階段——人際關係建立的初期,交往較多的是角色性的接觸而 非情感上的融合:夥伴互惠階段——人際關係建立的中期,以共同活動為中 介,彼此成夥伴互相幫助而融洽相處,從而結成互惠關係;友誼階段——人  際關係建立的後期,以思想上激勵、學習工作上關懷為基礎建立的一種最可 珍貴的形式。  據一些實驗班調查,班級人際關係大致在新組班過半月之後,就開始分 化。從人際關係的結構看,分別有星狀結構(有核心人物);環狀結構(無 核心人物);全通道式結構;鏈式結構(僅一一相聯)等。由於在人際關係 系統中各人的抱負水平不同,實現群體期望的情況不一,對社會管理的貢獻 不同,以及個性特點迥異,各人就會有大不一樣的社會地位,分別扮演著明 星、人緣兒、孤星、嫌棄兒等不同的角色。教師要掌握班級人際關係形成、 分化的規律和特點,並設法改善那些社會地位不高、處境不佳學生的現狀, 使之抬起頭來走路。4.小組的人際關係  小組是班級的基礎單位,是青少年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依託點。小組人 際關係發展的共同趨勢:一是趨向多樣化。有行政小組、團隊小組、學習互 助小組、勞動小組、體育鍛煉小組、課餘興趣小組等等。學生同時是多個小 組的成員,個人的交際範圍就廣泛,他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繫就多樣,深 入到社會關係的方面也就深刻,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會變得豐富。二是趨於微 型化。一個小組的人數,不再像過去那樣搞成十幾、二十人,而是 3~7 人為 宜。微型化利於增加學生間的交往頻率和密切幫助,每個學生在小組裡發表 自己見解的機會也會增多,有助於改善個體在小組群體中的社會地位。三是 小組長盡量不兼職,讓盡量多的學生能在一個小組裡擔任正副小組長等職, 從而有眾多的學生體會管理別人和受別人管理的不同感受,讓他們學到在不 同的地位上與人交往的方法和技能。總之,多樣化,微型化的小組,促使學 生現實地置於不同的關係系統之中;而角色的變換;又使學生處於不同地位 與人交往,從而豐富了學生心理活動的內容,使個性得到較充分的發展,形 成較全面的思想和道德品質。5.非正式群體的人際關係  據實驗班了解,一個班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非正式小群體。它們與班級、 小組等正式群體相比,人際關係有幾個明顯特徵:一是自發性:在特定的環 境條件下,出於個人的某種精神需要或物質需要的滿足,自願結成小群體; 二是相似性:它以相近的心理特徵和共同的心理需求為基礎,自然組合而成; 三是相容性:成員彼此以感情為重,心理相容,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四是一 致性:它具有很強的群體意識、群體壓力和不成文的規範,對成員的思想言 行有著很大的影響;五是暢通性:成員間信息傳遞靈敏,彼此之間思想交流 暢通;六是權威性:其核心人物有權威,對其他成員的心理吸引和心理影響 力很大。  非正式小群體,按其與班級的組織目標一致性程度區分,可分為積極型、 中間型、消極型、破壞型等。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班級的非正式群體視為理 解教育對象的重要渠道,接受教育的重要單位,塑造和改造教育對象的重要 途徑。學生交往動機的教育引導  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 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交往動機,就是個人願意與別人接觸並得到別人接納  和關心的動機。它反映了交往願望的心理動力。在交往過程中,交往雙方實 現著各種信息的交流和行為上的互動。個體的人,才不斷被社會化,人格才 趨於成熟。  交往動機的心理功能,一是表現為協調作用,即協調情感和協調動作, 交往可以使相互心理得到某些滿足,從交往的信息中自動調節自己的行為。 二是保健作用,通過交往,保持人與人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保持實現 溝通行為所必須的條件,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三是在形成和 發展人的社會性心理中有著重要作用。人的社會性心理正是在同他人進行的 相互交流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就沒有社會 心理的產生。  所以,安全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和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需要是交往動 機最基本的因素。學生參與交往的動機,總的來說主要也由以上幾方面所引 起,不過,由於每個人情況不同,會有不同的特定需求,這也就決定了學生 不同類型的交往動機。其中,有出於情緒上的交往,有出於活動性的交往, 有出於關係性的交往,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交往,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是在於 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裡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很自然,如果對方不能滿足自己 的交往需求,學生便很難產生與之交往的動機。因此,對學生的交往動機的教育引導,就是讓學生在各種交往中,形成高尚的交往動機,形成有利於社會和他人、有利於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的交往 動機,使學生在積極的交往中,人格得到完善,社會化的進程得以加快。具體來說,為使學生形成並確立牢固的高尚的交往動機,教師對學生進行交往動機的教育引導,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教給學生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知識,讓他們懂得社會交往的 意義和目的人參加社會交往活動,最初是一種自發的不自覺的活動。但人的交往不同於動物的群居性生活,教師要在學生的社會交往活動中,幫助學生認識體 會到交往的重要性、目的性,知道一些社會交往的道德知識和行為準則,借 助交往,使其加快社會經驗的積累,增強道德情感,擴大知識面,補充在課 堂上所學不到的實際的、社會性的知識,最終達到使其掌握社會規範,形成 與社會一致的又有自身特色的社會態度、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徵, 成為社會的積極成員。二、教育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處理好奉獻與索取的關係  人的行為動機是由需要引發的。不能否認,人的交往活動中帶有功利因 素。由於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從別人、從社會那裡獲得有利於自己發 展的東西,這包括人在交往中對物質方面的索取和精神方面的索取,以滿足 自己發展的需要和彌補自己的不足。相對來說,精神方面的索取更難滿足, 追求更多。但是,人的交往動機不能僅僅是自我利益的滿足,人還要體現自 我存在的社會價值,這就又表現在人要有所奉獻,對社會、對別人要有所給 予和奉獻。所以,人們交往中的需求互補是交往動機中的一個主要因素。教 師要教育學生積極主動地吸取別人好的思想和品德,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 處,並且爭取得到別人的承認、尊重、讚許、支持和鼓勵。珍惜所得到的榮 譽和友情,並以此為動力,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時,在交往中,也要學 生善於了解對方的需求,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時地運用自己的所長,以 滿足對方的需要。學會關心別人,在別人困難之際,給予無私的奉獻和具體  的幫助。在同學之間,更多的是要學會給別人多一些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滿 足和支持。三、幫助學生通過社會交往,正確樹立「自我形象」  國外有一種理論認為,當個體在他人面前出現時,他總是懷著某種目的 來積極開展活動向他人傳遞有利於自我形象的信息,通過自我呈現,對他人 施加影響為自身樹立某種形象,從而達到使他人認識到自己的存在的目的, 甚至達到能左右別人的目的。不可否認,這種交往動機在學生交往當中也或 多或少地存在著,它闡明了個人在交往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以及對他人產生的 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優勢和優點,尤其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 覺悟,優秀的個性品質展現給大家,擴大並樹立「自我形象」的正面形象, 從而對他人發生深深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贏得別人對自己人格的敬重。這樣 下去,學生的交往動機往往就要考慮多一些高尚的成分,減少一些低級動機 和錯誤動機,學會把其動機行為與所產生的社會效果結合起來考慮。四、戰勝自卑,增加交往的積極性  一個人社會交往動機的強弱,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態度有著直接的關 系。研究證明,學生交往動機弱、缺乏交往積極性的原因,與本人缺少自信、 過分自卑有關。自卑感是影響學生交往動機難以發生和不易出現交往活動的 重要因素。自卑感嚴重的學生一般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點:他們的自我形象 不穩定,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所謂的「不言而喻」的弱點;他 們對一切事情都很敏感,因而特別容易受挫折;他們傾向於超脫現實而陷入 幻想世界,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他們缺乏競爭意識。 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適應社會交往生活。因此,教師必須予以幫助, 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別人, 不以別人為自己的唯一比較標準;要積极參加各種活動,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發揮特長,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掌握自我調節的方法,以擺脫自卑感的糾纏。  五、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進一步強化和保持持久的交往 動機當一個人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時,他在群體中的交往動機就會進一步加強。對於學生來說,主要是建立並形成良好的同學關係,而在實際生活中, 有的學生則很難建立良好的同學間的人際關係。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 多是個性的原因。心理學工作者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操縱他人觀念過強、 過分地討好和敬畏、敏感與多疑、傲慢與嫉妒、偏見過甚、過分依賴與不切 實際的期待,都是處理人際關係中的障礙,會帶來或造成同學間關係的緊張, 這樣進一步發展下去,勢必又帶來社會交往動機的不足或不良。教師的責任, 在於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存在的缺點並努力改正,營造一種良好的集體氣氛, 形成團結、友愛、互助、互敬的風氣。使學生在集體中能感到溫暖感、安全 感;反過來,融洽的同學關係的形成,必將會促使集體中每個成員產生進一 步交往的動機。集體的人際關係與學生人格培養  馬克思曾經對人的本質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即人的本質並不是抽象的、 自然的生物學上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中我們可以認識  到,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並不是孤立的,他(她)始終要與社會上的其他人 發生關係。人是在與其他人相互交往中成長起來的。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 社會的人的關係,人就無法生存。狼孩的例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也是在與人相互交往、相互聯繫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格和 個性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人在個性發展的 8 個階段中是否能 安全度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父母、同伴、同事、配偶的關係。學生正處 於青少年時期,除去與家庭、社會的聯繫,在班集體中與教師、學生的關係 是影響其個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不僅影響學 生對課程的興趣、情緒、學習的動機,而且對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性、創造 性等個性特徵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集體的人際關係對個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作用。自我意識 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它在人的個性發展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學生 的自我意識主要是在教師及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中形成的。良好的師生關係和 同伴關係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個體可以從教師 和學生同伴中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形成關於自己的能力水平、智力、努力 程度以及學業上成功的可能性等等觀點和信念。學生如果能夠形成正確的自 我意識,自尊自信,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正確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人的 個性也就可以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相反,在不良的集體人際關係中,師生 之間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係,甚至誇大、引發師生間的對立, 學生不能從教師和夥伴那裡得到公正的評價,而產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對自我也形不成正確的認識,自我意識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學生的個性得 不到健康發展。自主性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又一重要品質,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象徵,也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良好的集體人際關係是影 響學生自主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培 養和增強學生自主性的關鍵。教師要重視學生,關心學生,把學生當做平等 的個體來對待,使學生可以認識到自我的價值,充分挖掘自我的潛力,成為 一個個性充分發展的自主的個體。學生的創造性是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性品質的核心和靈魂,集中反映了個人的智力、氣質、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發展水平。良 好的人際關係可以為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創造有利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 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多樣性,排除學生的畏懼 心理,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像和思維,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在一個民主化人際關係的班集體中,師生之間充滿了平等、活躍的和諧氣氛, 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敢於暢所欲言,敢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 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得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得到充 分發揮;反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係僵化,學生心存畏懼,缺乏積極性 和興趣,學生的創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學生群體中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作為教育的手 段,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作用表現為:一方面是有效的激勵手段。在教學中,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係好,彼此信賴,學生就容易接受意見,改正錯誤, 教育的效果就好。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有良好的心理氣氛,師生都會 情緒高漲,互相配合,有助於教學目標的達到。另一方面,人際關係是教育 進行的重要渠道。在教學活動中,人際關係是極其重要的溝通手段,不論是  傳授知識,灌輸思想,還是開發智力,人際關係的作用都不可忽視。人際關 系作為教育的內容,既有德育因素,也有智育因素。人際關係的內容、性質 及其心理成分,如情緒情感、態度傾向等,都是德育範疇的東西;而良好的 人際關係的知覺、人際交往的策略、團結他人的能力等又是屬於智育的內容。 學生群體中的人際關係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首先,學生的人際關係具 有純潔性。較之社會上其他一些領域,學生的人際關係相對地更為單純,更 為規範。這是與學生群體本身的性質分不開的。學校是向下一代傳授知識與 文明、傳播科學與真理、傳授道德與精神的組織,教育的對象是天真純潔的 青少年,這種情況必然也體現到學生群體的人際關係中去,決定了學生人際 關係的純潔性。同時,學生的人際關係還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在班集體中, 所有的成員都可以進行直接交往。幾乎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以人際交往 的形式進行的。學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學校的人際關係就越是豐富多彩。 同時學校班集體中成員時空距離小,交往極為方便易行,在客觀上為人際關 系的豐富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學生群體中的人際關係還有波動性和文化性的特點。一、學校里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的主要類型1.友好型 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互相接近、互相信任、親密融洽和富有吸引力的關係。這種友好關係有性質和程度的不同。既有積極健康的友好關係,也有消極的、不健康的友好關係。其程度也有深、淺之分。2.排斥對立型 排斥對立型是指學生之間相互排斥、疏遠,彼此不融洽、反感、嫉妒、嫌棄,甚至對立、爭鬥。這類關係也有性質和程度的區別。既有原則性的,也有非原則性的;既有衝突劇烈的,也有一般排斥的。產生排斥對立的原因 也很複雜,有的是因為雙方觀點的對立,有的是由於誤會、猜疑,也有第三 者的挑撥造成的對立。3.孤獨型  學生在集體中既不被選擇也不被排斥,也不選擇與排斥他人;在情緒上 既不產生積極體驗,也不產生消極體驗。有的學生既不主動與人交往,也不 接受別人的交往,處於孤獨狀況;有的學生不但沒有人選擇,還會被多數人 排斥,陷於獨立的狀況。二、學校里學生之間人際關係的特點在學生集體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學生的人際關係也有不同的特點:1.小學生人際關係的特點 兒童進入學校,開始成為集體的成員。集體生活是他們集體意識形成的主要條件。低年級小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還不大關心,大多數還缺 乏清楚的意識與要求。老師是集體的核心,與老師的關係勝過同學關係。同 學之間多半是一種「遊戲關係」,一起玩耍。參加少先隊是小學生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少先隊的活動大大促進了他們集體意識的發展。小學生認真地按 照原則對待相互關係,開展批評是相當認真的,往往超過中學生。大約三四 年級,開始出現少數的比較穩定的自發的友伴群,但規模小,人數不多。多 數人的友誼仍是不穩定狀態。由於女孩比男孩聽話,發育比男孩早二至三年, 小學女生當學生幹部、積極分子的要比男孩子多。在低年級,男孩子一般都 能服從女孩子領導。高年級,一些男孩開始成為自發的頭頭兒,與女孩子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