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舊以非專業學術的純粹藝術愛好者角度來詮釋古典藝術與器材聲音藝術的結合點,專業人士請勿較真,對藝術史不感興趣想直接看評測的跳過就好。

巴洛克,貶義詞成就的經典藝術

瞭解古典藝術和古典音樂的朋友對於「巴洛克」這個名字應該是相當的熟悉。對於「巴洛克」在不同藝術領域體現,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同於之前提到的「文藝復興」與「矯飾主義」,「巴洛克」似乎是一個蘊含着神祕感與獨特的名詞。雖說「巴洛克」這個名詞本身,和之前的藝術風格時期一樣,僅代表「矯飾主義」後的一個全新的藝術時期與風格,而究竟是何讓其與「洛可可」一樣,擁有屬於自己在這個時期的專有名稱呢?

上一期我們提到了「 矯飾主義」,該時期的藝術多爲表現不滿於古典主義時期對於藝術形態的優美、和諧、理性刻畫的原則,從而用扭曲、誇張的方式表現情感等。在文藝復興成爲強弩之末的時期,巴洛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從而克服了16世紀後期流行的“矯飾主義”消極傾向。因爲在藝術形態上符合了當時天主教會的宣傳需要,同時也符合了各國宮廷貴族的喜好,“巴洛克”藝術在17世紀可謂席捲歐洲,巴洛克並不是因爲其藝術形態而得名,它只是歷史賦予它的名字,代表了一個獨特風格的藝術時期。

「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來源在學術界並沒有權威說法,至今仍不明確。可能的詞源有意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一種荒謬的神學思想;另有意大利語的Barocchio,指不明且可疑的交易;最後一個被藝術史愛好者廣爲人知,即葡萄牙語Barocco,指的是畸形怪異的珍珠,也有古怪、畸形之意。由於之後的18世紀,藝術家們再次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藝術有了極大的推崇(即新古典主義時期),這些“貶義詞”在18世紀有很高的可能性被用來作爲對巴洛克時期藝術譏諷的稱謂,故由此得名(巴洛克一詞應始於18世紀)。

這種充滿譏諷的稱謂反映了18世紀新古典主義學派的偏見與蔑視,就像“矯飾主義”時期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蔑視一般。然而不同的是,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藝術家們也許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瞭解巴洛克藝術。直到19世紀後期,巴洛克藝術纔得到了積極的評價。正是這樣的偏見,造就了一個“高貴”的“貶義詞”—巴洛克。至今,Baroque在法語中,仍有“浮誇而凌亂俗麗”之意。

也許相比起通俗的巴洛克藝術,巴洛克的音樂更爲人所知。耳熟能詳的巴赫、維瓦爾第都是這個時期的大師。巴洛克音樂的風格以復調音樂爲主,顯得時而沉穩內斂時而富麗堂皇,有着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而律動,精緻且華麗。對於巴洛克音樂再熟悉不過的朋友在瞭解巴洛克藝術的特點與表現形式之後,也許能體會到它們的異曲同工之妙。也許這些元素你都能從本文的耳機主角Focal Utopia上體會到。

熱情,奔放,強烈,這就是巴洛克

記得這三個詞是我第一次在美國展會上聽到Utopia時的感受,當時Jude問我對Utopia的看法,這三個詞我幾乎就是脫口而出的,然而一個瞭解巴洛克藝術的人,如果你去問他巴洛克藝術的風格特點,我相信這三個詞也是大概率的脫口而出。說到這個藝術時期的主要代表藝術家就不得不說在兩個藝術領域的大師藝術家了: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3-1610)與雕塑家貝尼尼(Bernini 1598-1680)。

在上一期的 “矯飾主義”與Ultrasone Edition 15文中,我們介紹了蓬託莫的代表作之一“基督下十字架”(Entombment of Christ 1525-1528),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恰巧也有一副同名同主題畫作(Entombment 1603)。該主題可謂是在藝術史上被諸多藝術家用於其作品中,不僅有蓬託莫和貝尼尼,還有米開朗基羅與魯本斯。對比這兩幅不同時期的同主題畫作,雖然兩幅作品時間間隔不到100年,但可以看出風格上的巨大差異。雖說矯飾主義在構圖上完全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正統”,但是整體色彩和調性依然更加傾向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特點。然而巴洛克時期卡拉瓦喬筆下的畫布整體呈現出一種更加強烈的色彩反差。高光鮮豔的色彩與周圍的陰影呈現出強烈的對比。在構圖上沒有了矯飾主義凌亂的空間感與比例,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肢體刻畫與表情細節,讓整幅畫作充滿戲劇性的情感。

在之前的 文藝復興一文中,我們介紹了“明暗對照法”,然而卡拉瓦喬真正從根本上把達芬奇看似運用嫺熟的技法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他“把陰暗法帶進了明暗對照法”,用一束炫目的光線來貫穿畫作刺穿對象。也正是他對於明暗對照法的鑽研確立了其在巴洛克時期藝術大師的地位,也奠基了巴洛克畫作的整體風格。在意大利的巴洛克時期,卡拉瓦喬在油畫界處於“統治”地位,被無數的藝術家所效仿和臨摹,從而加速了巴洛克畫作風格的成型。然而他放蕩不羈的性格也成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而另一面,貝尼尼也許被更多人所熟知(也許是因爲丹布朗的小說和電影吧)。與卡拉瓦喬不同,貝尼尼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它的作品幾乎遍佈整個羅馬,從雕塑橫跨到建築與室內裝潢。也許大家更熟悉他所設計的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然而在藝術領域裏,他最爲經典的作品也許是“大衛”(David 1623-1624)。說到“大衛”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米開朗基羅的那個驚世駭俗的雕塑作品(David 1501-1504),然而個人更喜歡貝尼尼的這個“大衛”。藝術界經常把這兩個同主題不同時期的雕塑放在一起做比較。

貝尼尼在已看似無法撼動的經典雕塑主題上選擇了再次創作,可以看出他對於新的藝術形態所無法壓抑自己的衝動。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手持投石器,面目平靜,凝望着遠方,彷彿內心有着壓抑的鬥志,刻畫了David在與Goliath決戰之前的寧靜。貝尼尼的大衛則是刻畫了David在於Goliath戰鬥中的一個瞬間,神情充滿鬥志與激情,雙手拉動着投石器準備投向巨人Goliath,對肢體和衣着的動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也是巴洛克藝術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比起文藝復興古典時期平靜而和緩的靜態場景,巴洛克藝術的表現形式往往更加突出某一個瞬間的動態表現,彷彿時間凝固一樣。回頭去看卡拉瓦喬的畫作,其主題的表現形式也都是定格在一個充滿戲劇性的瞬間,巴洛克藝術所表現的,是一種動態的“魂”。而這個“魂”充滿了熱情,奔放與強烈的戲劇性。然而這種“魂”也能詮釋Focal Utopia的聲音風格。

- 接下來進入評測環節 -

Utopia,來自法國的“魂”之音

Utopia這個名字也有千年的歷史,源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概念。後來這個名字被托馬斯·莫爾的拉丁語著作《烏托邦》所定義。其詞源來自於兩個希臘語詞根“ou”和“topos”,“ou”是“無”的意思(也有“好”之意),“topos”指一個“地方”。結合起來就是“不存在的地方”或者“理想的地方”,代表了一種完全理想、空想或者不存在的美好之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想國”。

FOCAL作爲法國的老牌Hi-End音箱製造商,其對於旗艦音箱系列產品冠以“Utopia”的命名,就不難猜出其對於這個系列的定位,一款真正的完美理想的揚聲器。“Utopia”系列不負盛名,在全球音響圈內獨樹一幟,成爲全球Hi-End發燒友夢寐以求的終極Gear之一。2016年,FOCAL瞄準高端耳機市場,把Utopia的金字招牌首次用於其旗艦耳機上,可見Focal對於耳機市場的信心與野心。當然這款耳機也不負衆望地刷遍了全球各大媒體最佳耳機榜首(innerfidelity評價Utopia爲史上最佳耳機)。

技術層面上,Utopia跨時代的把純鈹振膜帶進了高端耳機領域,並運用了獨創的懸浮式音圈懸掛結構以及用於Utopia旗艦音箱單元上的6片式磁路系統。從技術架構來講,它是絕對無愧於Utopia之名的。

純鈹振膜的優勢想必大家也很熟悉,比起傳統的鋁或者鈦等蒸鍍金屬材料振膜,鈹擁有着數倍於鋁的剛性,質量卻又比鋁輕數倍,能夠做到動圈單元裏極限的振膜厚度,從而擁有強悍的細節、高頻延伸與瞬態響應,又保持着極佳的剛性避免分割運動產生的失真。所以鈹振膜被廣泛用於Hi-End級別音箱的高頻單元中。

然而Focal也並不是想當然地把一隻Hi-End音箱上的高音單元塞進一個耳機的框架中。由於採用了略大於Hi-End音箱高音單元的尺寸,並且用於全頻回放,Focal的工程師們在振膜的結構聲學考慮上也是做足了心思。獨創的“M-Shaped ”穹頂設計在幾何上給予了一個較小尺寸單元更大的聲學發散空間。Focal聲稱“一個25mm尺寸的單元如果使用M-Shaped穹頂設計,幾乎等同於45mm尺寸單元的聲學特性。”如果您是一個Utopia的用家,您也許看到這裏就能明白爲何Utopia用一個40mm的單元能夠有如此驚人的動態和能量感。

巴洛克之聲

總結Utopia的聲音特點,就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樣,猶如巴洛克藝術的整體風格,充滿着無限的能量感與激情,奔放而激烈卻又不失柔美。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詮釋音樂的內在情感,就如貝尼尼的雕塑一般,從身體的律動與表情的刻畫能夠讓觀賞者體會主題對象內心更深層次的情感。總體音色上來講,Utopia的聲音顯得比較中性卻又不失個性。三頻分佈上Utopia總體上來說是相對均衡的,但是我依然會把它歸類於略微強調中頻表現力的一隻耳機。在一些搭配下,可能有部分燒友會覺得極低頻有所缺失和高頻偏暗的狀況(部分膽機下)。在音色匹配的合適前端驅動下,Utopia呈現出的絕對是一支頂級耳機的姿態(還有人說有Omega的神韻哦~)。

數據來源 InnerFidelity

從頻響上來看Utopia,在1khz附近存在一個bump,這個bump爲Utopia中頻音色的一個Signature。不過有不少海外玩家對於這個1khz的bump耿耿於懷,在我自己聽下來的感受其實Utopia的中頻在絕大多數錄音上還有非常enjoyable的。

中頻給予了Utopia音色一些比較個性的特點,也可以理解爲一種染色。這賦予了Utopia中頻一種極其強烈的能量感與質感。雖然FINAL D8000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中頻處理,但是與Utopia不同的是,Utopia在絕大程度上保留着音樂信號的諸多根本元素來呈現一種悅耳且鮮活的中頻。而D8000則是在中頻處理上有加有減,增加了一定的厚度,減少和弱化了一些層次感來凸顯那種獨特的毛茸茸的質感。可以簡單理解爲,Utopia的中頻是剛中帶柔,而D8000則是柔中帶剛。

低頻也是Utopia的特色之一。很多朋友聽過絕佳系統搭配下的Utopia都表示“這纔是低頻該有的樣子”。Utopia的低頻有着極強的衝擊力和恐怖的下潛,而且整體低頻表現特別飽滿而富有層次感。雖然和同級別系統下的009比起來低頻顯得沒有那麼幹淨,甚至乾淨程度還不如HIFIMAN HE1000,但是Utopia的低頻顯得更有形體感更加solid,聽起來非常的過癮。如果要拿Utopia的低頻與Abyss比較,那麼Abyss的低頻更加強調低頻在空間感上的感官刺激,而Utopia則更注重形體,飽滿與質感。

高頻上,Utopia在動圈耳機中也算是頂尖的表現了,雖然在順滑感上比不上頂級的平板與靜電,但整體高頻表現非常的優雅自然。它的高頻走向有點類似於MrSpeakers的Ether系列,卻比Ether系列的高頻更加鮮活。總的來說,Utopia的三頻都極爲飽滿,而且分佈得當,有着很強的鮮活感而且非常Solid。從HD800換到Utopia,猶如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過渡到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一般,充斥着更加飽和的色彩與更加鮮明的主體。Utopia作爲一直頂級動圈耳機,在三頻表現上也交出了頂級的答卷。

素質,凌厲與奔放之美

由於純鈹振膜首次在耳機領域的加持,配上M-Shaped Dome等全新的動圈設計思路,讓Utopia在多項素質上也完全立足於動圈耳機的頂點位置。Utopia的細節極其豐富,在搭配信息量足夠的前端上能展現出動圈領域無與倫比的恐怖信息量。不過Utopia對於信息量與細節的呈現顯得非常直觀,在Utopia與D8000的AB對比下,能夠明顯的感受到Utopia擁有更多的信息量,然而不同的是,D8000的信息量也很強,但是呈現方式與Utopia很不同,Utopia聽起來細節上明顯更加“素質”,把所有的細節直接甩給你,而D8000則是慢悠悠地把不同層次的細節推給你,當然這樣的表現方式是一把雙刃劍。我經常抱怨Utopia的聲音在一些錄音上給予聽者很強烈的壓迫感,然而這樣的細節呈現方式也是造成這種壓迫感的原因之一,而這種壓迫感的主要元兇則是Utopia恐怖的聲音密度。在我的印象中,Utopia的聲音密度應該是我說聽過的耳機裏面最高的一個。Utopia全頻段的飽滿呈現方式也造就了這種強大的密度感。正如卡拉瓦喬的巴洛克畫作一樣,主體的元素極爲飽滿鮮明。

然而Utopia如此強大的密度與能量感也反映出了其不可忽視的短板——舞臺規模。這是Utopia作爲一款旗艦耳機被全世界的發燒友所詬病的問題,橫向聲場。其實中肯一點來說,我並不覺得Utopia的橫向聲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致命的問題。只是如同我一樣,許多關注或者擁有Utopia的朋友之前都是HD800系列的用家。從HD800 AB換到Utopia的最大直觀感受就是舞臺規模的縮小,在此基礎之上你纔會去注意到Utopia改過HD800的鋒芒。的確,Utopia的舞臺感顯得比較小氣,而且有明顯的邊界感,這點上與以橫向聲場見長的HD800(尤其第一版)形成了絕對鮮明的對比。但是反過來說,Utopia的聲場並沒有因爲規模小而顯得不健康,而且縱向聲場非常的優秀,所以在空間營造上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Utopia的整體空間和結象相比其他傳統Hi-End耳機有一定的前壓,這也導致了Utopia的聲音表達方式有些不同。這也是不少海外媒體在剛發佈第一時間聽到Utopia時形容它聽起來更像是在一個小空間裏聽書架箱的感覺。畢竟Focal是設計Hi-End音箱出身的傳統廠家,所以對於聲音的表達方式也有他們自己的見解。Utopia的聲場絕對不差,只是這種表達方式和偏小的規模感並不適合所有人。

再說到動態與瞬態,這兩項都是Utopia驚人的亮點,動態非常的凌厲,所以在形容Utopia聲音的時候我經常會拿貝尼尼的大衛來做對比,不僅每一個音符都充斥着凌厲與細膩,同時也在整體上洋溢着一種“動態美”,這也是Utopia聲音的“魂”之所在。當然造就如此凌厲表現,純鈹振膜和M-Shaped Dome功不可沒。整體透明度和質感上,雖然沒有靜電那麼強烈的感官刺激,但也是極其優秀的,Utopia的背景之黑猶如卡拉瓦喬畫布上背景的陰暗。只有從009瞬間切換到Utopia,纔會感到聲底有些許不夠純淨。看似Utopia在素質環節上有得有失,但也絕對是第一梯隊的。

聽感,富有侵略性的極致

在出色的三頻加上第一梯隊的素質加持下,Utopia的整體聽感必然不會差。Utopia的聲音特點能夠應付幾乎各種類型的音樂。中頻的特色在很多些器樂回放上有着非常出色的聽感(如鋼琴),同時絕大多數的人聲回放錄音都有着極爲出色的表現。雖然整體舞臺感篇小,但是也不影響聽絕大多數的大編制音樂,Utopia靠着優秀的瞬態與動態支撐,以驚人的密度和能量感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於HD800的大編制表達方式。

總體來說,Utopia的聲音表達是一種帶有侵略性的表達方式,但是它和Ultrasone的那種追求感官刺激的侵略性又有所不同。Utopia的侵略性體現在極高的動態爆發與密度還有信息量上,如同我前文所提及的,這是一種帶有壓迫感的聲音,尤其在場面複雜,音樂元素豐富的錄音上,這種壓迫感是比較明顯的。我可以用FINAL D8000和STAX 007聽一整個下午的音樂,而Utopia就會覺得累,並不是巨大的信息量讓耳朵覺得疲勞的累,而是強大的密度與能量感所帶來的壓迫與侵略性讓聽者覺得疲勞。這和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到巴洛克的過渡類似,貝尼尼的諸多作品看着非常的過癮,富麗堂皇而又充滿戲劇性,但是看久了總會覺得有一些too much,而返回去看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作品就會覺得很穩重。雖然總是拿音樂會現場來和Hi-Fi器材作比較顯得有些耍流氓,但是現場演奏在健康的位置極少情況下會給予聽衆壓迫感。總說現場的演奏,自然的聲音一定是寬鬆飽滿鮮活的,Utopia足夠飽滿鮮活,但是整體聲音表現並不算太寬鬆安定,被諸多自身的鮮明元素所束縛。

搭配,它不僅很能吃,還挑口味

Utopia在上市之初,雖然一個素質過得去的磚就能讓你體會它無與倫比的素質,但是要把它的脾性摸透還是難倒了不少玩家。首先,Utopia有一個有趣的特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在電子管耳放上的發揮。

數據來源 InnerFidelity

Utopia的指標阻抗雖然是80Ohm,但是如上圖所示,其隨着極低頻頻響變化的阻抗曲線非常的誇張。在0-60hz,阻抗從100Ohm飆升到300Ohm以上,然後在120hz又迅速滑落到100Ohm以下,之後平穩在80Ohm左右。瞭解電子管放大器的朋友都知道,電子管耳放的核心瓶頸在輸出變壓器上,而輸出變壓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阻抗匹配。由於耳機的阻抗範圍極大,對於電子管放大器的輸出變壓器環節就有了一定的挑戰。通俗的做法就是匹配多個輸出變壓器來應對不同的阻抗範圍(分低阻和高阻)。而這樣的做法,往往阻抗匹配範圍被限制得比較窄(通常都是16-150爲低阻輸出變壓器,150-600爲高阻輸出變壓器)。而Utopia在極低頻的阻抗曲線變化高達200Ohm以上,基本跨越了這兩個常用範圍。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Utopia並不適合匹配純電子管耳放,通常不是低頻出問題就是高頻出問題。由於很多玩家習慣性的將Utopia匹配給低阻輸出變壓器,導致低頻變得乾硬,缺乏形體感和衝擊力。所以Utopia其實非常的“挑食”。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Utopia不能配膽機。其實還是有一些膽機的輸出變壓器在阻抗匹配上顯得不是那麼敏感,比如Woo Audio的WA8,身爲一隻電池驅動的電子管輸出變壓器結構耳放,其阻抗匹配能範圍高達8-600Ohm,作爲Utopia是一套非常不錯的初階套裝。

另外由於Utopia的聲音特性,在前端和耳放的搭配上也需要考慮其音色的匹配,很多朋友喜歡新版EAR Yoshino HP4與Utopia的搭配就是因爲HP4本身的風格能夠柔化Utopia的一些火氣。不過對於有不同阻抗匹配輸出口的電子管耳放而言,最好親自試驗Utopia與各阻抗匹配的相性,而不是無腦插低阻口。比如HP4的高阻口驅動Utopia聲音就明顯比低阻口更加凌厲。當然這也是風格的取捨。

晶體管耳放就沒有那麼麻煩,至少不會出現三頻上的問題。只是依然要注意音色搭配,有些晶體管耳放會讓Utopia聲音更加有壓迫感,而有些降低壓迫感的同時也削弱了聲音的鮮活度。

升級線的選擇建議玩一段時間原線摸清楚Utopia的秉性之後再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Utopia的原線其實很不錯(除了喪心病狂的4米長度)。銀彩(Siltech)爲Utopia出的升級線能極大程度地降低聲音的侵略性(同時密度也有降低),但是也會讓Utopia失去本身的一些特點,所以不建議盲狙。

注:綜合得分比重,佩戴/做工佔15%,三頻分佈/頻響佔20%,整體音色/樂感佔20%,整體質感/素質佔20%,前端寬容度佔5%,音樂適應面佔10%,可玩性/潛力佔5%,聲價比佔5%

恭喜FOCAL UTOPIA成爲第二隻進入織語MASTERPIECE殿堂的耳機,並以0.1分的優勢暫時登頂。

結語 巴洛克之魂

我一直相信,聲音是有靈魂的。貝多芬說過,音樂是超越一切智慧與哲學的啓示。所以,你能從你的器材裏聽到音樂的靈魂,而錄音是這種靈魂的載體,器材是這些靈魂的容器。如果這種靈魂可以在容器裏燃燒,那麼Utopia一定是這些容器裏能把靈魂燃燒得最旺盛的那一類。在早年剛接觸到巴洛克藝術的時候,就在那些藝術作品中看到了這樣的猛烈的燃燒,它夾雜着無數複雜的情感,向你洋溢着熱情與奔放。Utopia,無愧於耳機中的巴洛克之魂!

PS: 用Utopia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也一定能炸到你!~

@zinc Audiocutting-age high fidelity productstidy cosy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room

織語工作室/Zinc Audio SalonHi-End / Design / Lifestyle杭州文二路299號/ No.299 Wen'er Road HZ

歡迎關注我們:Bilibili: 織語工作室 YouTube: Zinc Review 喜馬拉雅:織語工作室 淘寶:織語工作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