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源於漢盛於唐,木偶戲表演精妙之處,讓木偶在舞臺上能說能唱,展現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隨着木偶戲入選非遺,這門古老藝術迎來了新春。

一、木偶戲的由來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1張

中國木偶藝術是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精湛。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做為表演道具。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木偶戲興起於漢朝,至唐朝時達到頂峯,漢代就有關於木偶戲的文字記載(《後漢書·五行志》),《東京夢華錄》也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葯發傀儡”的記載。

木偶是如何產生的?尚未定論。但是很多學者認為最初的木偶,是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2張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由於這種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所以其流傳範圍極廣,名稱也不同;因其演員只有一人,故南方各省稱之為“單人班”。

最早的正統木偶戲已經無從考證了,現今的木偶戲倒是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可是能夠生存下來的無外乎布袋戲

二、木偶戲造型及表演藝術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3張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傳統傀儡戲舞臺承襲戲曲舞美特徵,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臺,多數是露天舞臺,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演員持線板立於幕後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

布袋戲舞臺具中國殿閣建築風格,木雕金飾,組合靈活,空間自由,典雅玲瓏,堪稱工藝絕品。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4張

由於技術的進步,木偶能做更多的動作,更多的配樂、特效也不像以前那麼單一了,所以木偶戲作品中傳達的情感已經與影視劇作品無異了。

近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採用聲光電一體化,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檯佈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多功能木偶戲舞臺,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

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三、木偶戲的傳承價值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5張

木偶戲藝術的產生追究其根源,木偶戲是漢代起源中原地區,唐末人民為了“避亂”而外遷,促使完整的表演藝術傳入閩南地區的,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韻、遺風和風俗習慣。

千年來,傀儡戲不僅成為閩南語系地區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上層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

木偶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特別是在民俗活動和傳統節日,適合木偶戲演出,主要是人員少、花費小,既熱鬧又實惠,深受羣眾歡迎,因而不斷發展繁盛。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這項傳統民間舞臺藝術,如今有煥發新春 宗教 第6張

閩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木偶戲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從人文歷史考證,閩臺文化原屬一體,閩檯布袋戲同根同源。臺灣的布袋戲是閩文化在臺灣的移植和延伸,通過閩臺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兩岸木偶藝術的發展,在促進祖國統一事業方面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和影響。

總之,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使我們這代人的義務與責任,這樣的藝術形式真心不希望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斷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視起來,重拾匠心,讓木偶戲能夠呈現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