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作解答:田七,中藥正名乃是三七。田七是小名,(除雲南文山產的以外稱謂)。屬化瘀止血的名貴中藥。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主產雲南、廣西等地。以雲南文山州產的三七而馳名中外,故文山產的均稱三七。以乾燥根入葯。性味: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功能:止血化瘀、消腫定痛。《本草綱目》評價:「止血、散血、定痛。金瘡箭傷,跌扑杖傷,出血不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利、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暈血痛,目赤腫痛,虎咬蛇傷諸病。」

民間及傳統醫藥多用於以下疾患:1、吐血。2、咳血。3、便血。4、外傷出血。5、跌打損傷。6、癰腫。7、胸痹(冠心病)。8、崩漏。9、胸痛等。10、腦血管供血不足。

常用量1一3克,作散劑沖服或泡酒用。外用:研末、磨汁、調敷。注意!三七有散瘀耗血之弊,血虛或血證無瘀滯者,宜慎用。陰虛口乾者常配滋陰涼血葯同用。

主含總皂甙,如三七皂甙A、B等,少量黃酮醇化合物、生物鹼。對心腦血管有抗缺血和擴張血管,改善流量的作用(血塞通製劑),對血液有雙向調節作用。

北芪中藥正名為黃芪。又稱綿芪、箭芪等,紅芪為佳品。自古以來屬補氣之名葯。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的根。主產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以西北道地稱著,民間又稱北芪。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日華子本草》稱:「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治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後一切痛,月候不均,消渴,痰嗷,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民間及傳統醫藥常用於以下疾患:1、脾胃氣虛。2、氣虛下陷。3、血虛發熱。4、血痹虛勞。5、癱瘓。6、自汗盜汗。7、心悸易驚。8、瘡瘍久不潰破或久不收口。9、風濕。10、水腫、小便不利(慢性腎炎病)。11、消渴。12、黃疸。13、白濁。14、崩漏。15、陰挺。16、脫肛。17、久痢等。

常用量6一15克,生用或蜜炙用。注意!黃芪昇陽助火,內有實熱,肝陽上亢,氣火上沖或濕熱氣滯,陽證瘡瘍及瘡瘍初起,或表實邪盛者,均當忌用。虛證久服,可助火飭陰,宜慎用之。黃芪主含糖類、膽鹼、葉酸、數種氨基酸及β-谷甾醇等。

欲知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葉輕舟85將為你解答,感謝閱讀和熱心點贊。未經允許,不得搬襲。


1.三七功長止血、化瘀,行滯、止痛,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破血之長,為內外傷血證之良藥。常用於吐血、咳血、便血、跌仆傷損,可用於崩漏、胸痛、胸痹等。2.黃芪具補氣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常用於脾胃氣虛,氣虛下陷之氣衰血少、血痹虛勞、崩漏、陰挺、脫肛、久痢、中風癱瘓和衛虛不固之自汗、盜汗及正氣虛弱之瘡癰腫毒、風濕、水腫,可用於消渴、黃疸、白濁等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