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始終是我們自己的,沒必要活給別人看,也沒必要時刻關注別人的人生。

猶豫了幾個月的時間,難過了好幾天。

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同學群都一一退了。

1

幾個月前小學的某一位同學建了一個同學群。

距離當時已經整整十年,我和他們都沒有過什麼聯繫,當時聽到這消息的時候心裡是非常激動和開心的。。

曾經一直懊悔當時沒有留下和他們的聯繫方式,想著有了群以後大家要多聊天,聯絡感情,所以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進群後,你興沖沖地和剛加進群的同學打招呼,什麼「好久不見,大家都好嗎」,什麼「同窗的同學,一輩子的朋友",快要連自己都感動了。

沒人理你,沒有人回復,群里的人都在靜默。

你想,也是,畢業季嘛,誰那麼有空時時看著手機,等著回複信息呢?

等你終於忘了這個群,有一天,群里的新信息居然推上了消息欄,居然是從不發言的老同學。

「轉發這篇文章,好運伴你一整年!」

原來是些亂七八糟的信息,前面還有不少垃圾廣告,這個群似乎已經名存實亡了,你卻還是不捨得刪除。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死群忽然活起來了,累積了99+條信息。你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看,手一滑,直接點開了。

原來,班長決定組織同學聚會,也因此,大家開始聊起來:

「xxx,聽說你考研了,考上北大清華了嗎?」

「xxx,你這麼厲害,肯定都當老闆了吧?」

「xxx,當初一畢業就結婚,現在孩子都上小學了吧?」

……

你看得膽戰心驚,生怕同學提起你的名字,腦中開始組織各種措辭。

萬幸的是,沒有人提起你;

遺憾的是,沒有人想起你。

是呀,多麼無趣,多麼可悲,同學一場,竟然沒辦法給別人留下一個名字的印象。原來大部分同學不過是萍水相逢,談不上友情,也未必值得珍惜。

當年,你們或許未曾迎面打招呼,如今卻被百般揣摩與試探。

不是關心你,不是問候你,只是想從你身上獲得一絲安慰與滿足。

終於,你退出了群聊,你退出了曾經有你的過往。

2

一生中,我們加入了無數個圈子,最終又逼迫自己逃離這些圈子。

網路上有一條很熱的語錄:

「人就是這樣,先自己動手給自己畫一個小圓圈,美其名曰人生規劃,然後自己跳進去,在圈子裡瞎忙。」

拿著手機,我們情不自禁點開了微信和QQ,刷一波朋友圈和好友空間,留下幾個贊,證明自己的存在;

回到公司,我們情不自禁地湊到圍成堆的同事身邊,想方設法加入他們的話題,就算無話可說也要多說幾個「嗯」、「對啊」;

周末休息在家,還沒睜開眼就開始想,今天要做什麼,要不要和朋友聚會,找誰更加合適。

我們拼盡全力加入了各種圈子,卻逐漸失去了獨處的能力。

知名作家周宏翔說過:

「有時候,一群人聊的事情,其實你根本不感興趣,但還是想插嘴附和,以為別人會因此注意到你,其實到頭來,都是自己在演獨角戲。」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調整自己扮演的角色,儘力融入各種圈子。

不是我們真的想融入的,而是長輩們告訴我們,就該這麼做,別的小孩都這麼做,為什麼你不這麼做呢?

在我們還沒明白社交的意義時,我們已經主動向對方伸出手,說:

「你好,我叫XXX,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嗎?」

但是,不是所有圈子都適合我們,我們也未必能夠融入所有圈子。

勉強自己的結果就是,不是你冷落了別人,就是別人冷落了你。

3

我終於退出了同學群,不是覺得這個群毫無用處,而是發現,曾經的同學變得如此無話可說。

最近每天群里都會彈出一二條信息。

拼多多拼團

朋友圈點贊

砍價……

偶爾有同學會說幾句,運氣好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有人搭話,更多的時候是自言自語。

原本以為加入了同學群可以和大家一起回憶我們的青澀校園時光,敘敘舊,或者聊聊沒有聯繫的這些年大家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或者改變。

結果事實告訴我,這是我自己的幻想。

所謂同學,不過是曾經坐在一起上課、放學,就算朝夕相處,也未必有過深刻的交流。

同學之間有過交情,卻不一定有友情,曾經的我因為這事傷心難過了很久,後來想明白了,有些人曾與我們親近,有些人與我們漸行漸遠,這些都是註定的,我們無需強迫自己接受彼此。

4

就像電影《芳華》中的劉峰和何小萍,他們先是被集體拋棄了,最後,他們選擇遠離了這個集體。

劉峰自願做部隊里的「活雷鋒」,對同志的幫助事無巨細,別人不願做的臟活累活他都主動承擔,就因為一時衝動,被整個集體口誅筆伐;

何小萍的出身太差了,從小就被歧視、被孤立,她無法從這個集體中得到半點溫暖,只有劉峰願意給她關懷。

這也許就是嚴歌苓想從電影中向我們傳達的價值觀:

活在集體中,你得始終保持自己。

我們都離不開圈子,活在圈子裡,我們才能按照這世界的規定做人處事,不至於出界、犯錯,以至於被別人拋棄;

可人生始終是我們自己的,沒必要活給別人看,也沒必要時刻關注別人的人生。

只要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精彩,只要不被「圈子文化」圈住自己,我們的生活起碼保有自由的選擇權。

走出圈子,活成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