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兩文:“二戰”讓法蘭西驕傲掉落在地,讓大不列顛“夕陽西下”

  法國投降希特勒,戴高樂率領老弱殘兵繼續戰鬥

  通過兩文我們瞭解到:今天英國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就是“二戰”後,英法兩國如何維持大國地位的不同戰略思考。英國選擇了“傍大款”,法國選擇了與歐洲大陸聯合。因爲,遠期千年歷史夙願,英國對歐洲大陸並不信任。同時,近期“二戰”中,法國非常丟人投降了納粹德國。英國雖然支持戴高樂繼續反抗,但卻是有目的的,嚴重傷害了戴高樂。戴高樂也對英國一直不信任,所以,戰後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1)羅斯福和丘吉爾有求於維希政府,都對戴高樂採取“抑制”政策

  因爲貝當的號召力,因爲法國對德國當時的強大產生了膽懼心理,大部分法國精英都選擇逆來順受,對祖國曾經的榮耀和歷史毫無可惜地拋棄了。寧肯跪着活也不希望有尊嚴地戰死。然而,索性戴高樂等人以及勇敢的抵抗者們選擇了“繼續戰鬥”。

  因爲貝當控制着三分之一國土,以及大部分殖民地。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實力非常差,在創立之初,其武裝人數不足7000人,其海軍只有三艘艦艇。殖民地也只有熱帶非洲、太平洋的幾個小殖民地宣佈支持戴高樂。像在北非、西非、中南半島(印度支那)、中東(近東)等法國大殖民地都歸順維希政府。

  在流亡的軍隊將領中,戴高樂准將和海軍中將米塞利埃軍銜是將軍,其他級別都比較低。隊伍內也沒有什麼大企業家。

  因此,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認爲爲了讓維希政府的北非、西非的殖民地不支持納粹德國,有必要限制“自由法國”的勢力發展。在這點上,羅斯福認爲:法國即使獲得最終勝利,如果想回到曾經的強大也很難,幾乎不可能。對於戴高樂根本沒有必要給予重視,而且,經過情報人員的彙報。

  戴高樂是一個法西斯分子、保皇黨分子、共產黨員、咯古爾分子、共濟會會員、潛在的獨裁者。

  總之,所有美國人討厭的詞彙,都被戴在了戴高樂的頭上。羅斯福掐半拉眼角兒也看不上他。因此,從1940年到1944年間,羅斯福數次希望推翻戴高樂對“自由法國”“戰鬥法國”的領導。

  英國雖然一直支持戴高樂,但戴高樂認爲:英國之所以幫助法國,其根本原因就在覬覦法國的海外領地。

  戴高樂也認爲:誰能幫助法國恢復本土並回復法蘭西帝國的疆界,就是他的朋友。

  由此,戴高樂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只要能讓法蘭西帝國復興,就是他的朋友。作爲美英之外的另一個強國蘇聯很早就進入他的視野。只不過,戴高樂一方面因爲英美的“管束”,一方面也因對蘇聯意圖難以把握。只是非常小心地試探,希望蘇聯能承認“自由法國”的合法性。

  這時,希特勒幫了一個大忙。

  (2)戴高樂選擇了“三樓安全”戰略。戰後,也因此成爲“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9月26日,蘇聯承認“自由法國”和合法性以及戴高樂的領袖地位,並答應對其進行支持。

  其後,英國就捲入了“自由法國”內部奪權鬥爭中,袒護戴高樂的反對者要將戴高樂架空。

  在此情況下,戴高樂決定加深與蘇聯的關係,並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在“美蘇英”下如何讓法國自強的戰略。他的戰略和丘吉爾的“三環外交”非常相似,可以說只不過是兩種說法而已,實際是一個意思。

  1944年11月,在見到斯大林時,他提出了自己的“三層樓理論”:法蘇關係是法國安全的第一層樓;法英關係是第二層樓;法美關係則是第三層樓。

  由此,形成如下格局:

  基本上,蘇聯對法國的支持較多;英國基本支持法國;法國和美國間的矛盾較多,但也沒在公開場合撕咬過。由此,在英國和蘇聯地支持下,美國也就只好同意法國進入戰後成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由此,奠定了未來法國崛起的基礎。

  後續

  戴高樂在戰後,其實也和英國的“三環外交”一樣,也在隨時變化。

  第一層樓是與西德等國產生廣泛的深度的經濟聯繫,逐漸歐洲一體化,確保法國的經濟。同時,讓自己在軍事力量上獨立發展;

  第二層樓是與英國和蘇聯、美國保持基本友好態度;

  第三層樓則是與更多的國家取得聯繫,用以增強自身在“美蘇之外”的獨立地位。

  “二戰”讓法蘭西驕傲掉落在地,讓大不列顛“夕陽西下”

  法國投降希特勒,戴高樂率領老弱殘兵繼續戰鬥

  爲制衡日本列強勸中國參戰,美國爲破壞英日同盟不遺餘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