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清明節,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醫觀者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心底那首杜甫的《清明》呼之欲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人總是開心的迎來生,悲切地面對死。

死亡,這個聽似遙遠的詞語,卻是在我們出生後就明確了的結果,在我們出生後,便開始了死亡倒計時。

無論你選擇逃避、躲藏、糾結、懼怕,它都會不期而至,不請自來。

普通人,在想像着死亡的恐怖,諱談生死。

而醫者,卻在不停地與死亡作鬥爭,爲生爭取可能。

清明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醫觀者與十餘位醫者聊了聊生死,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理解生與死的!

備註:排名不分先後

陝西省衛健委科教宣傳處處長 薛寒

所有人的歸宿都是火葬場,全都在路上排隊,醫生能起的作用只是防止有人插隊。人類長生不老目前還只能是夢想,醫學和醫生的作用十分有限,三分之一的病不治也好,三分之一的病治也不好,三分之一的病治了纔好。降低對醫療的期望和依賴,在點點滴滴中注意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有質量、有價值地度過短暫的人生旅程, 纔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幸福。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袁建林

人在活着的時候一定要有質量、有尊嚴的活動,遠離疾病的困擾。隨着醫學的發展,技術、備、理念的進步,人的壽命在不斷提升,而在提高壽命的同時,更應提高生活質量,讓人有尊嚴的存活。作爲醫生,客觀講,人都會死,而我們要做的是,要盡最大的努力讓人活着,活的時間長,活的有質量。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 杜錫林

作爲一名外科醫生,醫院裏面的生死司空見慣,我們可以讓危重病人獲得了重生,對於死亡,我們可能比誰都更能體驗的真切。作爲個人,我們自己對於生死,往往無法決定,也不可迴避;只有生時,我們要全力活出自己的精彩,當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坦然面對!願大家健康快樂每天!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腫瘤外科主任醫師 夏鵬

生和死都是一種狀態。但對於我們活着的人來說,對逝去的人的懷念和思念遠比不上生前對於身邊的人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愛,多一些陪伴。在臨牀工作中,見到過太多人面對死亡時的狀態,有時候是因爲醫學本身的侷限性讓生命逝去,也有些時候是因爲家屬的主動放棄。無論哪種情況,對於醫生來講都是一種無奈。作爲醫生,就是想通過多方的努力去挽救生命,讓生命有更多的奇蹟,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好的活着。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病院常務副院長 張淑羣

離去,是一種解脫。在醫院裏會有兩條路,一是病痛去除,健康歸來;一是雖經努力,卻未等到康復。親人或難以割捨,或難以面對。而此時的醫生,看到了患者的解脫,爲TA默哀;看到了親人的悲傷,請TA節哀;請生者不再悲哀,因爲,逝者已解脫!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副院長 侯鐵舟

作爲口腔醫院的醫生,臨牀上幾乎不會遇到死亡,但作爲醫者,我認爲生死無常,醫者更應珍惜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學習,鑽研,更健康的爲更多的患者服務,讓患者更舒適的接受口腔治療,遠離口腔疾病的困擾。只有更好的活着,才能更好的面對死亡。

陝西省腫瘤醫院院長|乳腺病院院長 宋張駿

作爲一名腫瘤外科醫生,幾十年裏我遇見了太多被迫面對衰退和死亡現實的病人,儘管有很多理由不放棄任何一條生命,但在無法延長肉體生命的時候,通過關懷和撫慰的方式儘量減少臨終患者的苦痛、損傷或者代價是我和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責任,但在這條道路上,我們都還是新手。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謀求共識,並以生命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的生活作爲生存追求,這是醫患雙方都面臨着的學習任務。

陝西省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護士長 韓宇楓

一個人生命無論長短,對於整個一世界來說都是異常渺小的,我們無論身體陷何種境地,或承受多少折磨,只要能夠心懷希望和勇氣,坦然迎接厄運的挑戰,爲自己心中的夢想而奮鬥,就會給生命留下一抹絢麗的色彩!

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 李亞明

當患者最終心跳停止的時候,我幾乎不敢多看一眼。你會覺得一切都變得那麼安靜,患者紋絲不動,心電監護成一條直線,生命就此終結。死亡是大多數醫務人員不願提及的傷痛,工作時間越長就會面對更多的死亡。作爲醫生,沒有一個人願意看到患者在自己手中離世。但從業時間越久,越深感醫學的無力。也比普通人更早、更深的懂得,無論醫療技術如何迅速發展,我們都沒有辦法阻止死亡,包括醫生自己的生命。我想:既然生命有限,何不在活着的時候儘可能綻放自己的精彩!

西安市中心醫院副院長 郭華

談到生與死,醫院是起點也是終點!哈姆雷特說:生存或者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不錯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對於莎士比亞戲劇作家表達的生與死,方式更加細膩感動。而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同時也會見證生命的終結。新生命的到來我們也同家屬一樣歡喜雀躍,生命的逝去家屬的悲傷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我們懷揣着對每個生命的敬畏,通過自身的行動讓醫學成爲生命最有力的支撐和最溫暖的慰藉。醫生看待死亡或許比普通人更加理性,但我們絕不麻木。生命正是因爲有終點,才讓人倍加珍惜。願逝者安息,願生者珍惜。

西安市第三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楊琦

人之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醫學打破了生死的規律。‍作爲醫者,我們的確在尋找消除病痛、延長生命的藥法,乃爲善良之舉或者社會人道職責。但我們應該避免無意義的甚至是善意的擾亂。‍“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而總是慰藉。”患者更需要的是睿智醫學體恤者。

西安市第八醫院副院長 許優

我見過很多生離死別,想說沒有失去就不知珍惜!因爲,人生看似很長,但是無常常常來到,當死亡真正來到面前時,我們才能感受到對生的渴望,才覺得很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去做,我們要感恩我們現在還活着,珍惜當下,珍惜身邊的父母、愛人和孩子!

西安市紅會醫院護理部主任|西安市護理學會骨科主委 胡靖

我認爲生命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死亡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點,重要的是過好當下每一天。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見到的生死離別現象可能較常人多一些,我們更需要具有深厚的人文醫學素養,科學、理性的面對死亡,同時要有仁愛之心,而不是冷漠和麻木。“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願我們都能樂觀地面對人生,尊重每一個生命;保持死亡的尊嚴。

西安市胸科醫院婦兒結核科主任醫師 苟超倫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災害、戰爭、意外、疾病等等都會使我我們本就僅有數十載的生命變得更加短暫。其中疾病是目前我們生命的最大敵人。不良的生活習慣、垃圾食品、空氣及飲用水的污染等等都會導致我們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生了病一定要及時就醫,早日治療早日康復,延續生命的意義。世界那麼大,不要讓疾病擋住了你去看看的腳步。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

西安高新醫院副院長|消化首席專家|消化科主任 宋瑛

作爲一位醫生,我親眼見過很多疾病與死亡,我個人認爲一個人的死亡方式有多種,但也只是自然中的一環,你是父母的延續,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做我們該做的,把每天都當做一個禮物,體會和看到我們曾經忽略的,儘量彌補我們曾經沒有做到的。因爲我們已經努力地活着,所以不再後悔,不再畏懼死亡。請不要對自己或親人從這個世界消失感到遺憾,請接受生生死死這一自然規律,同時請讓那些無法挽回的死亡,走的更加坦然和有尊嚴!

西安工會醫院安寧療護區主管護師 劉妮

尊重科學和尊重生命不總是一致的,有時候“放棄”也是醫學,帶着尊重讓老人有尊嚴地離開,也是醫學的關懷,醫學也應該是溫暖的,適時放手也是愛。接受安寧療護,選擇自然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讓生命的“終點”變得溫暖而從容。希望我們的堅持讓每個生命的盡頭不再留有遺憾,讓每個生命的末期更有愛、有質量、有尊嚴,讓每個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長安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蔣冬梅

關於生命,我們有太多的詮釋,有無數的理解,只因她絢麗多彩!生命,它在冬天孕育,春天發芽,夏天成長繁榮,秋天收穫並凋落,四季輪迴,自然規律。生命有來,就有去,無需爲此痛苦,平靜地接納就好了。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的延伸生命的寬度。願每一個生命,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什麼是生,什麼又是死?

生的意義與死的擱淺,或許沒人能夠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

生命是脆弱的,疾病、磨難都在吞噬着生命的堅韌。

但生命依然會堅強的活着,且能夠活出各種姿態。

人們之所以懼怕死亡,是因爲死亡充滿着未知。你不知道死亡後將面對是什麼,也無法預估死亡後將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其實,這是一種神祕的懼怕,一種對未知領域不知道如何適應的忌憚。

每個人都終將逝去,但我們更應該思考是不是每個人都曾經真正活過。不是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