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的聯合艦隊打敗了實力強大的北洋水師,最後簽訂了不平的的《馬關條約》。國人在痛心之餘把此次失敗的責任歸罪於慈禧太后與清政府挪用海軍經費,致使鄧世昌的炮彈打不響!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此銷聲匿跡。

但是,真的是慈禧與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造成的嗎?有學者對此事進行了仔細的考察,作出了不同的結論:北洋水師從籌建到成軍近三十年時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經費超過1億兩白銀,每年平均300餘萬兩。而日本政府在相同的時間段投入的海軍軍費才9億日元,摺合成白銀才近六千萬兩,每年合計白銀230萬兩,日本政府的總投入只是同期清政府投入的百分之六十。

就硬體裝備方面,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日本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號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還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而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就火炮而言,無論大口徑火炮,還是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均佔優勢。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26: 11,中國遙遙領先;小口徑火炮方面,北洋艦隊與聯合艦隊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徑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領先,中日比例是141:209。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中國艦快 1.44節,優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得那麼大。清政府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毅然對日宣戰。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巨額軍餉堆砌起來的一流的海軍不經一戰,讓國人痛心無比。那麼失敗的原因何在?到底是誰葬送了北洋艦隊?

隨著滿族中央政權的衰弱,漢族官僚李鴻章等人紛紛崛起。清政府沒落的專制體制,由此而產生的腐敗政治,進而在軍隊中形成了不良風氣,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曲意取寵,一味迎合,追逐個人利益。久而久之,國家民族和軍隊的事情就蛻變成為個人獲取利益的幌子招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興局廠、練新軍,轟轟烈烈,在相當一部分滿清權貴們看來,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的個人資本。李鴻章兵權益盛,禦敵不足,挾重有餘,不可不防。因此,朝臣們為了削弱李鴻章,不惜削弱北洋海軍。限制北洋海軍就是限制李鴻章,打擊北洋海軍就是打擊李鴻章。自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後,軍費投資就越來越少。海軍只是他們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籌碼,誰還會真正為海軍的發展考慮?

此外,多種資料證明,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以後,軍風被各種壞的習氣嚴重毒化。當時的《北洋海軍章程》有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皆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提督丁汝昌則在海軍公所所在地劉公島蓋鋪屋,出租給各將領居住,夜間住在岸上的人,超過半數。而作為高級統帥的李鴻章,也對這種視軍紀章程為兒戲的舉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到對日宣戰前一日他才急電丁汝昌,官兵夜晚住船,不準回家有備才能無患,而這樣的軍隊如何打仗?

另外,在清政府兵部所定《處分則例》中明確規定,官員宿娼者革職。可一旦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 ,率淫賭於香港和上海。甚至在北洋艦隊最為艱難的威海之戰後期,「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的那夜,「來遠"號的總指揮邱寶仁、「威遠"號的總指揮林穎啟就登岸逐聲妓未歸。

官員帶頭,規章制度形同虛設。這樣,嚴明的表面 掩蓋著的是一盤散沙,全然沒有集體凝聚力和戰鬥力。

等到臨戰迎敵的時候,北洋艦隊首先布陣就陷入混亂。劉步蟾擺的是「一字雁行陣",而丁汝昌的命令卻是各艦分段縱列,擺成犄角魚貫之陣。等到實際戰鬥時的隊形卻又變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陣形亂變不說,即使如此勉強的陣形,待日艦繞至背後時,就再也沒堅持住,各艦都是各自為戰。

戰爭一開始,敵人尚在有效射距外清兵就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首先發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而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受了重傷。這一炮就先讓北洋艦隊失去了總指揮!命運攸關的4個小時的海戰從始至終幾乎沒有統一指揮!再看劉步蟾、林泰曾二位總兵,竟然無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揮。

除去以上這些原因,有組織、攜船艇的大規模遁逃和部分人員不告而別,致使人員減少士氣大減。面對這樣一個全軍崩潰的局面,萬般無奈的丁汝昌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丁汝昌又命諸艦突圍出去,諸將亦不奉命。並且軍士用刀挾迫丁汝昌,丁汝昌見大勢已去再無力回天,便入艦艙服毒自殺。

官兵們既不願以身殉國,又怕得罪日本人,所以不肯沉船,使「鎮遠"、「濟遠"、「平遠"等10艘艦船為日海軍俘獲,顯赫一時的北洋艦隊就此全軍覆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