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殘餘應力

殘餘應力、也稱內應力,是指當外部載荷去掉以後,仍存留在工件內部的應力。殘餘應力是由於金屬內部組織,發生了不均勻的體積變化而產生的。其外界因素來自熱加工和冷加工。具有內應力的工件,是處在一種不穩定狀態之中,其內部的組織有強烈地恢復到沒有內應力的穩定狀態的傾向。工件的形狀逐漸改變(如翹曲變形)從而喪失其原有精度。如果把存在內應力的工件裝配到機器中,則會因其在使用中的變形而破壞整台機器的精度。

二、殘餘應力的來源

外力使零件變形,其中引起塑性變形的外力作的功,以零件內部材料變形而存貯在零件內。當外力消除以後,應力不均勻的能量要釋放出來,引起了零件緩慢地變形,即殘餘應力作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出來為止。在機械製造中,各種工藝過程往往都會產生殘餘應力。但是,如果從本質上講,產生殘餘應力的原因可以歸結為:

(1)不均勻的塑性變形;

(2)不均勻的溫度變化;

(3)不均勻的相變。

三、殘餘應力對機械零部件的影響

(1)引起物體尺寸和形狀的變化。當在變形物體內存在殘餘應力時,則物體將會產生相應的彈性變形或晶格畸變。若此殘餘應力因某種原因消失或其平衡遭到破壞,此相應的變形也將發生變化,引起物體尺寸和形狀改變。

(2)使零件的使用壽命縮短。因殘餘應力本身是相互平衡的,所以當具有殘餘應力的物體受載荷時,在物體內有的部分的工作應力,為外力所引起的應力與此殘餘應力之和,有的部分為其差,這樣就會造成應力在物體內的分布不均。此時工作應力達到材料的屈服強度時,物體將會產生塑性變形;達到材料的斷裂強度時,物體將會產生斷裂,從而縮短了零件的使用壽命。

(3)降低了金屬的塑性、衝擊韌性。當具有殘餘應力的物體繼續進行塑性加工時,由於殘餘應力的存在可加強物體內的應力和變形的不均勻分布,使金屬的變形抗力升高,塑性降低。

(4)降低金屬的耐蝕性以及和疲勞強度等。由於零件內部的殘餘應力,使其處於高能量狀態,易與氧化介質發生化學作用,造成腐蝕,即應力腐蝕,從而降低了零件的耐蝕性,殘餘應力還改變了材料表面受載時的應力分布,降低疲勞強度。

四、殘餘應力對零件切削加工影響

對切削加工過程的影響車削零件的毛坯,一般為鑄件、鍛件、型材和經過熱處理的半成品,由於毛坯在形成的過程中,有過溫度的劇烈變化及受力變形,因此內部具有殘餘應力,在切削時形狀發生變化,原應力平衡狀態被打破,導致了切削過程的變形。

4.1產生切削殘餘應力

金屬的切削,實質上是工件受刀具的擠壓和摩擦,使工件表面產生彈性變形和塑性變形,切屑從母體分離的過程。在切削過程中,工件受到切削力,產生切削熱而使切削溫度上升,切削完成後,工件的已加工表面即產生了殘餘應力,使工件在以後的使用中發生變形,精度降低,使用性能和下降,使用壽命縮短。

4.2影響殘餘應力的因素

(1)切削用量。切削速度———切削速度提高,工件溫度上升,殘餘應力增加;走刀量和切削深度———走刀量和切削深度越大,切削力就越大,殘餘應力也越大。

(2)刀具角度。增大刀具的前角,刃傾角,可使刀具鋒利,減小切削力。

(3)切削液。切削液具有潤滑和冷卻作用,在加工中使用切削液,可減小切削力和降低切削溫度,使殘餘應力減小

五、減小和消除殘餘應力的措施和方法

5.1 採用合理的工藝結構在零件的設計時,採用合理的工藝結構,避免厚薄不勻,尖角結構等,鑄件宜使用鑄造圓角。

5.2 合理安排工藝路線對於精密零件,粗、精加工分開。對於大型零件,由於粗、精加工一般安排在一個工序內進行,故粗加工後先將工件鬆開,使其自由變形,再以較小的夾緊力夾緊工件進行精加工。

5.3 採用合理的切削條件。在零件的精加工時,使用較小的切削和走刀量以及較高的切削速度,使用鋒利的刀具和使用切削液進行潤滑冷卻,以減小切削力和降低切削溫度,減小殘餘應力。

5.4 採取時效處理技術

(1)自然時效處理。

(2)熱時效處理。這是目前使用最廣的一種方法,但其投資和能源消耗都較大,使生產成本增加,而且精加工後零件進行加熱時效,有可能產生氧化而影響表面品質。

(3)振動時效處理。這是消除殘餘應力、減少變形以及保持工件尺寸穩定的一種新方法。可用於鑄造件、鍛件、切削加工工件等。它是以激振的形式,將機械能加到含有大量殘餘應力的工件內,引起工件金屬內部晶格錯位蠕變,使金屬的結構狀態穩定,以減少和消除工件的內應力。不需龐大的設備,經濟簡便,效率高。頻譜諧波時效技術是在此機床上的發展,能消除60-70%的應力,在穩定尺寸和形狀精度上非常有效。

(文章來源於豪克能微信公眾號有改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