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檔案。

資料圖片

要數戰後一個破壞力最嚴重的颱風,你一定聽過「溫黛」這名字吧。天文台現時要知道打風時實時的天氣,只要經過電腦分析,所有氣象資料便會顯示在電腦上,一目了然。但當年「溫黛」來襲的時期,天文台職員需要一筆一劃將所收集到的氣壓、氣象數據在天氣圖上畫出來,才能得知實時的天氣狀況,留意颱風的動向。

1962年9月1日下午1時「溫黛」天氣圖。天文台提供圖片

1962年9月1日,「溫黛」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職員要分析實時的颱風動向,先要將各地氣象站同一時間所量度到之氣壓值填上天氣圖上,然後將氣壓數值相同的地點用線連接起來,成為等壓線,再填上在各地點所收集到的溫度、風速的資料,完成後才能作出分析。圖中顯示的正是1962年9月1日下午1時的天氣圖,可見當時有兩個已形成的熱帶氣旋,而左邊的正是戰後最強颱風「溫黛」,「溫黛」的中心點在下午一時正掠過香港,造成嚴重破壞。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一張手繪氣象圖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而氣象圖需要每三小時更新一次,以便追蹤熱帶氣旋的動向及天氣變化,可想而之,在那個年代的天文台職員每天都需要馬不停蹄地繪畫天氣圖並進行分析。

資料圖片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九十年代起天文台可利用電腦將溫度、風速等天氣元素打印到天氣圖上,更新時間亦能由三小時一次提升到十分鐘一次,進行最及時的分析。

資料圖片

溫黛風眼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