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換書活動,在換書之前,我會把書再看過一遍。倒是一個強迫自己閱讀的好方法

這本書是高中買的,書頁都泛黃了,重看一遍覺得收穫良多,怎麼高中時不覺得?哈!太年輕看這種書實在無感

以下是摘錄重點筆記:

※承諾(committed)的意思之一是束縛,也就是別人施加壓力、強制地把妳關在神經病院裡。我們有時的承諾會被「解釋」為將採取特定活動。

 比方說妳告訴上司,妳承諾要好好表現。而妳也全力以赴,表現相當傑出。但如果這個公司的企業文化認定的「承諾好好表現」,是保證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即便工作績效良好亦然,那麼妳傍晚離開公司去接小孩的舉止,會引發老闆質疑妳對公司的承諾。

我們經常因為迫於他人或是像企業文化等,而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當我們這麼做時,其實我們是受困於我們對自己所做的承諾。我們或許不自覺還信守這些承諾,甚至不記得曾許下它,但如果妳仔細想想,我們當初一定相當堅持,否則怎麼可能多年以來,即使面對種種困難,仍堅持履行當初的承諾?因此,我們或許決心要減肥,但當我們吃東西時,我們想的是另一個以前所許下的承諾:我要享受生活,而享受美食就是享受生活。如果妳能夠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花上十三年,這反映出妳當初的確曾承諾過什麼。妳當時要的可能是工作保障、穩固的經濟來源、撫養小孩、達成父母的期望等等,妳當時一定曾做過某些承諾。

※妳最大的成就,不在於做了什麼有益的事,而在於當個快樂的人。

※五種傾聽濾網(listening filters)

發現自己想著「這不可能」或是「這永遠不會成真」

發現自己提意見、下判斷或是做評估

發現自己尋求肯定與贊同

發現自己把所有事情都看成與妳有關(第二種把凡事都視為攸關於己的型態是,我們想為別人的行為負責。這是女性常有的心態。我們經常認為小孩乖不乖、先生是否成功、我們的朋友過得好不好,這一切全都是我們的責任。最後提醒大家:請不要認為所有好的想法都是妳個人的功勞。如果妳發現自己一直想說「那是我的點子」,或是「我下了很多工夫」,妳或許仍有諸事皆攸關個人的心態。因此下次當妳發現自己說:「妳偷了我的點子」時,妳就要小心了。妳或許該想想許多點子是互動產生的結果,我們不但不能把所有壞事都想成和自己有關,也不能將所有的好事都歸功於己。)

發現自己想著我「了解」或是「早就知道了」(請妳想想最近一次妳講話講一半時,有人插嘴說,「我完全瞭解妳的感受」,然後接著講一些不相干的事,妳的感受是如何?此類「有效率」的傾聽通常讓人覺得不受重視,也使我們得不到新資訊。正因我們認為所有的資訊必須符合自己所知道的事實,便排拒了大量資訊。神學家James Carse)所言:「知識啟迪人心,但也可能矇蔽人心。」

※家庭教育所傳授的規則之一是二分法思維。二分法思維是由一連串「對立」的觀念組成,例如真相或謊言、婚姻或事業等。這些觀念被認定是互斥的、不相容的。我們都習於透過非黑即白的簡單架構來看世界。但是如同美國作家費茲傑羅所言:「能否同時接受兩種相反的觀念、而仍然運作自如,這是對高等生物的重大考驗。」我認為高等生物所面臨的考驗是:如何同時兼具創意與邏輯分析的能力;如何做個性感又善體人意的女人;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我們可以同時接納二分法思維中所謂對立的觀念,自由運用這些觀念,完全發揮自我!

※我們先經歷事實,再對其加以詮釋,事實加上詮釋就成了我們所謂的真相。

 事實存在於時間與空間當中,詮釋則存在於我們的語言裡。「蒙娜麗莎是幅畫作」是個事實,「蒙娜麗莎是幅美麗的畫作」則是詮釋,因為美麗與否端視個人的詮釋,美麗不是個事實。

 讓我們生氣的是自己的詮釋,而不是事實的部分。我們常把詮釋錯認為事實,經常試圖強迫朋友們接受我們的詮釋,因而進退維谷。

 我們不是說妳不該肯定自己對事情的詮釋,但是我們必須了解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同,當我們面對不同的詮釋時,我們最好記住我們所聽到的是自己的詮釋,而不是所謂的事實,這樣一來,妳才可以面對、並處理別人不同的觀點。

 神學家卡爾斯在《上帝的沉默》(The Silence of God)一書中提到這樣的認知差距。在別人告訴妳他剛才聽到了什麼之前,妳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說了什麼,因為妳所提出的事實,與他聽了妳說的話後所做的詮釋,可能根本就是兩回事。事實上,在兩個人的談話中,根本沒有所謂的事實。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觀點之一是,最終而言,事實並不存在。

※愛別人是從鍾愛自己,充分表達自己開始。追尋自己的最愛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一種心靈的追求。專心追求我們的最愛,展現真正的自我,這是我們給予世界最好的貢獻。妳若能過著夢想中的生活,這就是妳能給父母、老師、小孩以及朋友們最好的禮物。他們將會感受到同樣活力,進而追求他們想要的生活。

 

謹以此句作結,勉勵自己及大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