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大力提倡,兩辦專門發文落實,傳統文化熱正在升溫。百年冷落、百年爭論、百年迷茫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重新得到重視,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

(一)

我說百年,是從上個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算起。這一百年,傳統文化在中國經歷了坎坷的歷史命運。西方文化伴隨堅船利炮和工業文明強力進入中國。腐朽的大清朝被推翻,封建制度所依賴和庇護的傳統文化變成了敝履棄兒。傳統文化不僅被看作落後的文化,而且被當作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源。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都收到激烈地批判。後來馬克思列寧主義進入中國,站在民族和階級的立場,激進的革命思潮對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都採取了批判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在文革「破四舊」「批林批孔」的時候登峰造極。

反思自己的百年文化風雨,近代不斷的劫難之中,凝聚著民族精神和血氣,維護著中華文明延續的是傳統文化。在西方列強面前,洋務運動的曾左,戊戌維新的康梁,辛亥革命的孫黃,偉大的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救亡圖存的愛國傳統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說到底,是中華兒女的文化精神和中華文明的博大胸襟在危難中挽救了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崛起的奇蹟,亦是千年文化陶冶的國人和百年苦難磨礪的民族的厚積薄發。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觀念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和國力增強成長起來,這是中國發展進步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民族復興的必要前提。

世界和平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中國人開始比較冷靜和自信地思考文化問題。國門剛剛打開的時候,國人覺得與西方差距非常大,羨慕他們的物質成果,膜拜他們的文化時尚。隨著近些年物質上的差距縮小,我們開始感到自己的文化失落和文明滯後,歷史上的文明古國,被看成文化侏儒,經濟上的大國,被看成文化的弱國,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自信,守著無限的文化財富和精神寶藏,卻在追捧別人淺顯的文化產品。驀然回首,中國傳統文化成了燈火闌珊處的那位佳人。

(二)

以往我們對傳統文化為什麼不自信?基本原因是近代中國落伍了,農業文明遭遇了工業文明。長期被動挨打的人缺乏自信心。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的「西學為用」,胡適的「全盤西化」,五四運動的「科學民主」,孫中山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毛澤東的「超英趕美」,周恩來的「四個現代化」,鄧小平的兩個「一百年」,都是在講學習別人,追趕別人,以別人的成功為自己的目標,以別人的文明為自己的參照系。救亡圖存,找出路,必須學習,必須低調。國力衰弱自然在文化力上自慚形穢,這是一種客觀差距在心理上的反應。

急功近利的思維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和判斷力。中國近現代經濟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是一篇「師夷長技以制夷「,救亡圖存的急就章,是一次追趕世界潮流的強行軍。開始是向西方學習,然後是「以俄為師」,到後來才是走自己的路。近代以來,我們不僅在戰爭時期無法關注和整理文化,即使是和平時期也沒有靜下心來研究整理。先是急著解決政治問題,奪取政權,鞏固政權;後是急著解決經濟問題,計劃經濟不行就搞市場經濟,文化問題提不上議事日程。在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上,把文化與意識形態混為一談,政治出了問題怪罪於文化,在文化上搞了一系列「左」的鬥爭,直到「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批判得多建設得少,使用得多肯定得少。種狀況與文化自信心極不相稱。經濟與文化的關係上,長期「一手硬,一手軟」。文化被看作經濟生活的反映和財力扶持的對象,看不到文化的巨大力量和獨立功能。

我們不夠自信,還因為傳統文化本身有落後的一面。「太監」、「裹腳」、「凌遲」等等醜陋糟粕自不必說,傳統價值觀中蘊含的專制制度、等級特權、宗法關係、思想禁錮等封建政治文化的框架性的東西,是中國傳統文化最要害的弊病痼疾,是觀念制度上的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巨大差距,而且是人們不願意承認的差距,也是中國停滯不前,積貧積弱,倒退反覆的基本原因。文化中的封建餘毒的落後性往往還不被普遍認可。不僅僅因為滋生這些東西的觀念性土壤還在,還因為我們制度上的一些弊端可以帶來既得利益。幾千年形成的權本位的價值觀根深蒂固,由於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背負的歷史包袱,還不能一下子清除乾淨,還沒有成熟的東西能替代它們,或者說還沒有成熟的人群,充分發育的社會來承擔的這種制度變革。

中國傳統文化屬於農耕文化。中國的農耕文化時間很長,在這期間,人與自然關係改進的空間很小,生產力提高的幅度不大,靠調節人與人的關係達到社會平衡,所以中國的封建制度的框架結構完備穩固,政治統治和鬥爭的經驗豐富,人際關係學問深厚,世界一流,無可比擬。這些東西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工業文明面前,成了過時的東西,成了我們的歷史包袱。工業文明在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確立了人本價值觀和法治原則,人與人的關係相對平等和穩定,社會平衡和進步主要搞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提高生產力,靠發展教育與科學。兩者本質的區別是對待「人」的態度。封建制度的根本屬性是「專制」,專制不利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以民主為基礎的工業文明較大地調動了人的生活和生產積極性,迸發了巨大的創造力。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批判是必要的,但是全盤否定是錯誤的。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不僅有承前啟後的關係,還有取長補短的歷史必然性。特別是連續悠久的中華文明,包含對人類所有時代都有啟迪的極其寶貴的思想、經驗和知識。

(三)

建立中國人文化自信是一個艱巨長期的任務。首先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梳理,實現時代轉換。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認識、總結、闡述、傳播都很困難。時代發生了翻復地的變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任重道遠。知無涯而生有涯,人生除了中國,除了古代,還要學習諸多當代世界的知識和技能,這是青年人困惑的問題,也是近代以來教育家頭疼的問題。如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既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獲得傳統文化的修養,還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非動用國家力量,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再認識、再整理、再闡述、再傳播不可。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朝廷都會對文化進行整理,進行當朝的詮釋,賦予時代的意義。我們由於種種原因,文化梳理工作遠遠不能滿足國人的需要,以至於我們今天都很難找到公認的權威的,傳統文化系統總結的成果。兩辦發文做這件事可以說正當其時。

建立文化自信要「知己知彼」,知己就要科學的認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也是道德文化,專制主義的政治要求、人生責任和道德要求是同一個東西,要繼承的和批判的是同一個東西。例如,「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理論、社會規範和根本大法。按照這個理論形成的社秩序,「人」、「家」、「國」三位一體,融會貫通,「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君臣」「父子」「夫妻」關係,唇齒相依,相反相成,等級分明,責任明確,秩序井然。有仁義禮智信的信條貫穿其中,有嚴格的名分禮教約束。這一套核心理念和治理方法,是中華民族的政治的規律,國祚民生延綿不絕的經驗,曾經為中華民族做出過巨大歷史貢獻。這一套秩序,不是簡單的是非判斷能評判的,也不是簡單的優秀與否,「糟粕」「精華」能概括的。西方神權的枷鎖套在人的脖子上,中國王權的枷鎖套在人的心靈上。中國文化梳理需要自由討論,細心剝離,科學論述。

「知彼」就是正確的對待和學習世界先進的文化。我們講「自信」,對誰講,対世界講,首先是對西方講。真正的自信是虛懷若谷,雍容大度,在捍衛國家主權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勇敢開放,積極學習,取人之長,補我之短。歷史上中華文明曾經多次與外來文明相遇,其結果無一例外的豐富發展了自己,幫助了別人。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其重要的發展動力和生命源泉。近代以來,正確對待世界先進文化,特別是西方先進的文化,是中國近代以來一直面對的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較好的處理了這個問題。近四十年發展的偉大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洗禮的結果。儘管我們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躍居第二,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物質上存在與西方的巨大差距,在文化上也面臨十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西方文化不僅依賴經濟軍事科技的強勢,自身也有十分寶貴的內涵。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範疇都是從西方文明中引進的。今天講文化自信,要看到差距,承認差距,縮小差距達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既然自信,就要更加大方坦然的學習世界先進文化,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轉變到師夷長技以自強,自強復興以造福人類,才有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

(見2017年3月11日《湖南日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