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一條騙遊客的小吃街

週末,來杭州旅遊的朋友想去河坊街逛吃,說攻略上都有推薦它。作為一個杭州本地人,我第一反應是「河坊街能有什麼好吃的」,但還是陪他奔向河坊街朝聖,結果... 不出意料地大失所望。

在街上走一走,我看到的都是各種全國同款、來自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廉價玩意兒。

▲ 民族風掛件、珠串、繡花鞋、扇子、絲綢圍巾...... 這些網上基本都能買到。還有被包裝成文藝風的明信片小店。

比這些小商品還讓我淚流滿面的,是河坊街上的小吃。

▲ 如果你問一個杭州人河坊街上有什麼好吃的,他一定會一言難盡地告訴你那裡沒有什麼正經小吃。

一樣的臭豆腐,一樣的烤魷魚,一樣的大肉串...... 跟全國其他美食街上看到的都差不多。

▲ 在河坊街,每走幾步路,你就能看到一家賣肉串、魷魚或者臭豆腐的。

這種玻璃瓶裝酸奶,幾乎全國每個景區都有,其實就是個酸奶界的混血綠茶婊,印上杭州變成了杭州老酸奶,印上北京就成了北京老酸奶。它和超市開架貨根本沒有區別,只因為多了某某城市就變得高大上起來。

最讓我訝異的,明明是杭州的特色古街,很多店家賣的卻不是杭州小吃。從西安涼皮、重慶酸辣粉、天津狗不理,到韓國辣年糕、南非黃金薯塔,不僅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各地的小吃都齊了。可惜,大部分東西不僅長相一般,吃完只能總結出兩個字:難吃。

▲ 河坊街已經成為全國各地野雞小吃聚集地

正宗的鴨血粉絲湯,湯汁清澈,不油不膩。再看看這個貨色,湯底居然是黑色的,油豆腐去哪兒了?我要不跟你說你能相信它是鴨血粉絲湯?▼

長沙臭豆腐只有黑色,請問混在裡面的白色臭豆腐什麼情況?一碗正經的長沙臭豆腐,每個臭豆腐中間都會戳一個洞,加入辣椒和蒜末。這一碗,看起來更像是誤入酸辣粉現場的臭豆腐。▼

這個乍一看,跟上面的鴨血粉絲湯怎麼這麼像親戚?對不起,人家其實是一碗重慶小面。請問黃豆呢?豆芽呢?有沒有加油辣子、花椒麪、豬油、榨菜、小蔥花?不是所有帶辣椒油的面就可以叫重慶小面。▼

好,咱們再換一個,四川涼粉總行了吧。看著倒還挺像那麼回事,可是為什麼湯底的水這麼多?小米辣都不放,好意思說自己是四川涼粉?▼

我們再看看海峽對岸的臺灣蚵仔煎,我在臺灣從北到南吃過加青菜、小白菜、捲心菜、豆芽菜,就是沒吃加生菜的蚵仔煎。還有這辣椒怎麼回事兒,在杭州吃個小吃,怎麼動不動都是辣的?▼

▲ 河坊街的小吃街上還多的是這樣的店,雖然小,只有一個師傅,但從老北京、老紹興、老東北到老杭州的小吃,一應俱全,能做這麼多地方的小吃,師傅大概是個少年天才吧。

▲ 如果不是自己親自走在河坊街上,光看照片,我告訴你這是四川的小吃街,恐怕也不會有人有異議。

我還看到一些專為所謂「美食街」而生的「創意美食」,比如脆皮玉米、脆皮香蕉,說不出到底是哪裡的特色小吃,但它就這麼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河坊街上。

▲ 脆皮玉米是一種2014年興起的食物,發源於臺灣 。

最可笑的是那一堆頂著「杭州」名號的小吃,什麼杭州特色黃金蝦、杭州魚蛋、杭州米蘭蝦餅...... 打定主意就是要欺騙外地人。

▲ 我們杭州只有魚圓沒有魚蛋;蝦餅雖然我也很喜歡吃但它真不是杭州的。

▲ 黃金蝦這種必勝客肯德基裏的方便小食,怎麼也搖身一變成了杭州特色了?

更別提東坡肉、西湖醋魚這些杭州經典美食,到了小吃街完全變成另一幅面孔,嚴重敗壞本地食物的聲譽。

東坡肉是要放在小砂鍋裏燜的,有著無限的詩情畫意和醇厚的口感,但這10元1份的,就這麼煮著,除了油膩還是油膩。有遊客吃了兩口,就把剩下的全都扔在桌子上。▼

如果不來河坊街,你永遠不會知道西湖醋魚這麼一道蒸菜還能被變成串烤小吃,真是佩服商家的創意。攤主還一本正經地告訴我們這個魚是從西湖裡撈起來的,按河坊街賣的速度,西湖裡的魚恐怕早就滅絕了。▼

讓我奇怪的是,在這樣一條杭州的古街上,還有不少現代連鎖品牌,麥當勞、星巴克這種太大眾了,是個人都能分辨出來,但像這家榴芒事蹟,不知道的遊客完全會以為賣的是杭州特產,但我網上一搜,它居然來自廈門。▼

▲ 在河坊街,一不小心,你還容易買到廈門特產。

為什麼河坊街上的東西會這麼難吃?

在河坊街逛完一圈後,我真是氣不打一出來,不僅掛著「杭州」名號的小吃一點都不地道,還混入了其它各種地方的變異版小吃,整個小吃街魚龍混雜,變得廉價而千篇一律。

但同時我又疑惑,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兒」,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經貿中心。如此有歷史底蘊的一個地方,怎麼也淪落成被騙遊客的小吃佔據,和新造的仿古街沒什麼差別?

▲ 河坊街位於吳山腳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屬於杭州老城區。

一切都要從2002年開始說起,那時候中國人開始富起來,會出去旅遊了,杭州政府就在時代的潮流中,翻修了河坊街上所有的民居,改為適合做生意的街鋪位。

在建設河坊街之初,杭州政府曾努力營造街巷風貌,也有意識地進行細緻的針對性招商,比如留住了在南方藝術品市場頗具影響力的「西泠印社」,以及兩家老字號的中藥店「胡慶餘堂」、「方回春堂」,還有正規老字號餐廳經營的溫州菜、杭幫菜、上海菜......

▲ 部分城市旅遊規劃定位及初步開發經歷

然而,隨著商業化的發展,河坊街上的店鋪租金變得極其高昂。能承受飛漲租金的,只有那些暴利的工業化小吃。杭州本地人認可的地方特色小吃,經營成本太高,只能開去租金較低的其它地方。

▲ 胡慶餘堂是清末商人胡雪巖創建,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築羣。

當然,河坊街的「墮落」,遊客們也要負一半責任。他們大概是世界上最寬容的人,在我一個本地人看來完全無法容忍的食物,遊客的反饋卻大多是「味道還行吧」、「沒吃過就嘗試一下」。

在這裡,似乎沒有遊客會真的想知道這些小吃究竟正不正宗、好不好吃,大多數人的心態,就是「到此一遊」。比起高檔杭幫餐館裡動輒人均三四百的水平,吃個河坊街上十幾二十塊的小吃就能體驗杭州,實在是「實惠」。

奸商們也是這麼想的,反正大部分遊客都是外地人,玩過後就走了,能騙一個是一個,把東西做得好吃,並無意義,反正遊客中很少會有回頭客。於是在遊客的縱容下,河坊街就成了現在這樣一個鬼樣子,裡面的小吃變得廉價而千篇一律。

▲ 河坊街內的一個商鋪裏,也開發了一條美食街。

製作這些小吃的,也不是杭州本地人。問一圈,好傢夥!都是從外地過來打工的,心裡想的是賺錢,哪有半點對美食的敬意。

一個安徽阿姨,被培訓兩天就可以上崗做臺灣蚵仔煎;一個年輕的四川小夥,「駕輕就熟」地製作著西安涼皮。

▲ 製作杭州特色小吃「蔥包燴」的小哥只需要把裹了小蔥和油條的麵餅在鐵板上壓烤下就行。

小吃不好吃,最主要的是它的食材和製作。那些擺在攤位上的半成品小吃原料看著可疑,羊肉串可能沒有羊肉,用了一堆地溝油、嫩肉粉和香精,魷魚可能早就不新鮮,黑色的臭豆腐可能是通過化學方式染黑的。

這些地方特色小吃的製作,也被攤販們變成一種機械化的流水線操作,照貓畫虎,一板一眼,沒有多年積累的經驗可言。

▲ 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可以學習製作全國各地的小吃。

事實上,北京的南鑼鼓巷,西安的回民街,武漢的戶部巷,成都的寬窄巷子...... 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會發展出這麼一條騙遊客的小吃街,原因與杭州的河坊街大同小異。

這種同質化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當一個地方遊客過多後,服務的質量就直線下降。跨出國門,紐約人並不想推薦紐約的聖誕市集,沒有紐約人來這裡,只有遊客。

不去河坊街,你來杭州還能去哪裡吃?

「既然來杭州了,總要去最有名的河坊街逛逛。」這是大部分來杭州的遊客的心態,事實上呢,反映出大家得到的信息有限。對於杭州人來說,蔥包燴、豆漿、油條、餛飩、燒麥、生煎...... 纔是陪伴我們從小吃到大的。

除了名聲在外的河坊街,我們可以去哪裡找地道的杭州小吃呢?與開在繁華商業街的連鎖店相比,我更喜歡那些隱藏在街角小巷的小店,不僅味道好,還便宜。

▲ 寶美從30多年前第一天開業就門庭若市,隊伍從裡到外一直排到中午,美食家沈宏非每次來杭州都會來這裡打包一兩百個生煎包走。與杭州別處的不同,寶美的生煎包叫「蔥煎包」,底部大概只有1元硬幣大小,皮有點厚度,卻十分鬆軟,剛出鍋那會兒底還很酥脆。

▲ 遊埠豆漿絕對是杭州早餐傳奇,20多年來老客無數,甚至有對人每天從富陽趕來吃早飯,直接包月的也有。這裡的豆漿濃厚,煮的時候得用鏟子纔不會粘鍋。剛出鍋的油條,焦黃酥脆、噴香撲鼻,一口下去,酥脆之中又帶著幾分韌勁。

▲ 孫奶奶的蔥包燴從不打廣告卻上遍各大報紙電視,每天可以賣出兩三百個。她從18歲開始做到現在70多歲,比起河坊街上賣的簡直就是豪華版:兩隻一副,中間還會夾杭州傳統小吃素燒鵝,一口咬下去,蘸了醬的蔥包燴脆酥香甜,素燒鵝油軟可口。

▲ 早餐時段,站在點單臺前連轉身也困難。小餛飩粒粒飽滿,每天能賣出一、二千碗。燒賣幾乎每桌必點,表皮薄如蟬翼,韌而不破。茭白被肉汁包裹著,配以醋、蒜絲,口感脆甜脆甜。為了保證新鮮,店裡當天賣不完的東西會全部扔掉,第二天重做,實在是霸氣。

▲ 最早在大學路社區的小巷子裏,後來搬到了城頭巷,每天慕名而來的不知道有多少,要想不排隊,還是要避開早餐正點的高峯。楠哥的煎餃必須一鍋全部賣完才開始下一鍋,每隻餃子都有著飽滿的肉餡,和完美焦香的底部。

▲ 吳山烤禽的老店排了二十來年隊,每次烤雞出箱不管吃沒吃過飯聞到香味都會餓,原本還空空蕩蕩的店門口立馬蜂擁而至大批食客。外皮酥脆、肉質香嫩,越小隻越入味,剛出爐的話,扯一隻雞腿,其他所有烤雞都是將就啊!

▲ 這家吳山拌川已經陪伴了杭州人25年,以前是一個沒有店面的流動夜宵攤,牽動著無數食客深夜的口腹之慾,就連陳小春、吳國平這樣的大咖也都乖乖來等位吃。點上一碗肉絲拌川,再加豬肝加大排加腰花加油渣,味道是真叫一個贊,是杭州老底子的豬油味兒。

▲ 這是一家在杭州開了30多年的羊湯店,在杭城早就小有名氣,只要是愛喝羊湯的,都會想到它。想吃只有半天,每幾個小時就能賣出上百碗羊雜湯。老闆每天都親自在門口燉羊湯,整整熬足十多個鐘頭,咕嘟咕嘟的羊湯纔算出味。

我們常常說,最好的旅遊方式就是像個當地人一樣生活,杭州尤其,這裡是一個需要慢慢體會生活的地方。不要急著在旅遊景點打卡,慢悠悠地走在杭州一條遊客稀少的巷弄裏,感受濃鬱的市井氣味,就夠了。

吃東西最好的方式也莫過於用隨性的心情,雖然上面推薦了一些店,但其實只要你走在路上,偶爾路過看到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做的,就可以下手買了。人生苦短,請把你有限的胃,留給最美味的東西吧!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持續關注【24季】,發現更多食物背後的故事和知識,共同參與關於餐桌的美學實驗,不錯過當季的小眾美味~

如果喜歡我們

記得來公眾號找我們啊~

微信公眾號:24季私享家(ID:fanmei-1)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