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od 可能是蘋果有史以來集成度最高、最封閉的產品。

這是國行 HomePod 一周體驗後我最大的感受,無論是它的硬體還是軟體。

它比想像中的小,只有 iPhone Xs Max 的高度,卻比想像中沉得多,快趕上兩台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重量。

在一手掌握的體積內,HomePod 集成了低頻揚聲器、 7 個高頻喇叭、7 個獨立功放、6 個麥克風以及一堆電子原件。

這種緊湊只有在 HomePod 通上電後才能感受得到:那一聲如同身處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恍如隔世的低頻音效,讓我難以想像它竟來自於如此小的身體。

如同 iPhone 上特殊的五角螺絲隱喻不希望用戶拆開它一樣,HomePod 更是封閉得無從下手。它被一種叫 Ecoya 的環保原液色紗的編織網布包裹,嚴絲合縫,甚至連電源線都直接集成在機身上,不可插拔。

儘管 HomePod 底部不見天日,但其碗形硅膠緩衝底的底部設計依然緊湊而富有設計感,兩種截然不同的材質間維持了很好的一體性。

為了把 HomePod 內部的音響部分拆開,iFixit 史無前例地用上了鋼鋸,這家一直從事拆解工作的機構,最終給 HomePod 的「可維修度」打了 1 分(不可維修):

像坦克一樣堅固。

▲ 圖片來自:ifixit

從 MacBook、iMac 鋁鎂合金的一體成型,到 Apple TV 稜角分明的設計,超聲焊接工藝的 AirPods,蘋果對於硬體「封閉性」的追求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封閉性往往是設計水準和製造工藝的雙重體現,它不僅意味著產品設計更高效更美觀,同時也暗含著功能上的隱喻:更小的體積,意味著 HomePod 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無縫網布封閉的腔體,不僅意味著它不存在方向,任何角度下都很美觀,還有利於聲音的八方擴散。

配合 Apple Music 的封閉體驗很不錯,但第三方音樂就沒那麼方便了

HomePod 其實內置了藍牙 5.0 低功耗的模塊,一方面實現 iPhone 的連接配對,另一方面用於多個 HomePod 之間的協同交流。

然而 HomePod 卻不是一台可以隨意連接的藍牙音箱。

但這種封閉造就了極其愉悅的連接體驗:接入電源沒多久,iPhone 上就會彈出 HomePod 曼妙的動畫,不用搜 Wi-Fi,不用輸密碼,點擊幾個按鈕就完成了配對。

Apple Music 是 HomePod 唯一支持的音樂服務,Siri 語音操作只能支持 Apple Music。

Apple Music 在中國略顯小眾,必須付費,app 使用界面、功能多樣性上不及國內幾家音樂服務,但樂庫資源相對豐富,歌單質量優秀,音質穩定,這一點對於無需考慮操作界面的 HomePod 來說其實算個優勢。

在智能化水平上受到質疑的 Siri,作為 HomePod 的語音助手音樂其實足夠方便了,除了報歌名播歌的基本操作之外,也支持一些進階的技能:

Hey Siri,播放周杰倫第一張專輯。

Hey Siri,播放輕鬆一點的音樂。Hey Siri,這首是什麼歌?Hey Siri,李榮浩的新專輯是什麼?

綜合比較下來,如果你不在意付費使用 Apple Music,用 Siri 控制 HomePod 聽歌體驗比其他產品都要出色,這些都離不開蘋果封閉的服務。

但最大的好處是日積月累的數據。每當我說「Hey Siri,我喜歡這首歌」,HomePod 便會記錄並同步到 Apple Music 里。重度使用了一段時間後,我能明顯感到 Apple Music 推薦歌單越來越對味。

如果你想播放其它平台的音樂,Siri 就沒那麼有用了。你只能在 iPhone 其他 app 中先選擇播放,然後在控制中心裡 AirPlay(隔空播放)投射到 HomePod 上。

AirPlay 是系統級服務,所以只有你有 iOS 設備,不管你用的是 QQ 音樂、網易雲音樂、Spotify 甚至視頻網站,都可以投射在 HomePod 上播放。

唯一令人不爽的是,從 AirPlay 投射到播歌,中間會出現 1-2 秒的延遲。不過視頻投射不會出現聲畫不同步的情況。

智能音箱最大的優勢在於語音操控音樂播放,沒有人願意頻繁地在手機上選歌搜歌再投射。

然而封閉之外,也有一條「捷徑」(Shortcuts)可走。「捷徑」,這個脫胎於 Workflow 的系統服務,可以通過錄製 Siri 指令「曲線救國」地實現第三方服務的語音控制。

目前,包括 QQ 音樂等一些第三方音頻 app 開始支持「捷徑」了,比如下面的操作:

Hey Siri,播放 QQ 音樂我喜歡的音樂。(目前存在 bug)

Hey Siri,播放高曉松的「曉說」。(打開播客)

錄製 Siri 指令實現第三方 app 的「捷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你得一字不差地念出指令,二是反應有時候會比較遲鈍。

不是所有內置語音助手的都叫智能音箱,不是所有智能音箱都能叫音箱

蘋果未能免俗地把 HomePod 定位成「智能音箱」——國行版包裝盒的底部印著這幾個字。

但 HomePod 的智能化並不只是加了一個語音助手那麼簡單,還體現在智能調音的特性上,無論你站在前後左右哪個位置,都能聽到幾乎一致的音效。

HomePod 內置 7 個高音喇叭環繞四周,頂部是一顆 4 寸低音喇叭。當音樂響起的幾秒內,HomePod 的?克?陣列會偵測附近物體表面的聲音反射,從而感知自己是靠著牆壁、擺在書架,還是獨自立在房間中。

蘋果的產品經理告訴我們,當獨自立式擺放時,HomePod 會 360 度地向整個房間傳出均勻一致的聲音;當靠牆或放在書架播放時,A8 晶元會分析音樂,將直達聲和中置人聲傳向房間中部,將環境混響和合聲對著牆壁反射,從而形成開闊的聲場,營造出寬廣的空間感和縱深感。

每當你移動 HomePod 時,哪怕只是稍稍移動下,它都會利用內置的加速感應器偵測位置變化,然後重新根據環境進行調整。

但聆聽空間顯然是越小越好。在我的測試中,放在 15 平米的卧室,聲場的表現明顯優於 100 平米的辦公室。如果離得足夠近,整張辦公桌都能感受到聲音的震動。

信奉「萬元以下聽個響」的玄學大師梁夢麟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敲擊低頻和環境低頻的處理還是做得很不錯的,鼓點敲下是會讓你感受到足夠的動力感,彈性表現的時候雖然也不乏數碼味,但也做得足夠圓滑。環境低頻有足夠的下潛,整個聲音的包裹不錯,能體現厚度。

由於我長期使用 Sonos Play Play:1,對比 HomePod 能夠明顯感覺後者的聲場更開闊,低頻更厚重,基本上相當於兩個 Sonos Play 1 的效果。

如今,兩個 HomePod 也可以配對成立體聲,音效也會有明顯的提升,低頻下潛更深,某些歌曲可以感受到明顯的環繞聲。

如果你腰纏萬貫坐擁千平豪宅,你完全可以在每個房間配置一台 HomePod,AirPlay 2 已經可以實現不同房間的串流服務,你可以在手機上隨意控制不同房間的播放,既可以同一首歌同一個夢想,也可以笙簫齊鳴歌舞昇平。

以下是土豪的玩法:

Hey Siri,在這裡播放爵士。(HomePod 當前所在的房間)

Hey Siri,把音樂轉到客廳吧。Hey Siri,把音樂轉到餐廳。Hey Siri,再把音樂轉到廁所。Hey Siri,在所有房間播放《同一首歌》……

HomePod 的價格著實不低,其他支持 AirPlay 2 的音響如 Sonos One 也可以讓整個家變成音樂廳。

HomePod:能用嘴解決的,就不勞煩手腳了

「Hey Siri,晚安。」

家裡全部的燈都關閉了。

對我來說,HomePod 更大的樂趣在於操控家裡的各類智能設備。使用 HomePod 這段時間,我把家裡大部分燈泡都換成了智能燈泡,在解決開燈關燈這些基礎操作上,HomePod 每天讓我少下床了好幾次。

HomePod 可以像 Apple TV、iPad 一樣,作為 Homekit 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實際上,HomePod 所有設置都集成在「家庭」這個 app 里。

相比其他智能音箱,HomePod 在操控智能家居上至少有兩個優勢:

  • 聽得見。麥克風收音強大,即便相隔兩屋,也能很快速精準地識別到命令並作出響應。
  • 聽得懂,支持模糊語義的識別。比如詢問家裡的溫度,我不需要說「溫度是多少?」可以直接表達為「家裡冷嗎?」

作為一個擁有 40 多個米家產品的 iPhone 用戶,我在使用 Homekit 的這段時間,發現這兩個智能家居平台各有千秋:米家支持設備多,門檻低,自動化場景多樣,但小愛同學和小愛音箱對蘋果生態用戶始終缺了點什麼;Homekit 設備少、門檻高、自動化場景弱,卻以穩定可靠、入口多見長——除了家裡的 HomePod,iPhone、iPad 甚至貼身的 Apple Watch 無不是一個隨時待命的助理。

▲ 用 Siri 控制兼容 Homekit 的米家產品

好消息是,兩者並不排他,比如我用 Aqara 網關搭配人體、溫濕度等感測器,同時接入了米家和 Homekit——米家設置自動化規則,HomePod 語音執行。

最近接二連三地推出兼容 Homekit 的米家,也讓 Homekit 的門檻越來越低。

▲ 同時支持米家智能家庭和 Homekit 的米家檯燈 Pro

蘋果擅長用封閉的體系打造優異的體驗,但今天的情況不太一樣

蘋果的封閉的文化源自於它的締造者,那個擁有著極強控制欲的完美主義者——喬布斯,他無法接受自己傾注心血的產品,和自認為無法與之相配的東西綁定在一起。

早在 80 年代,喬布斯就禁止 Macintosh 系統像 DOS 和 Windows 那樣開放操作系統授權。

iTunes 曾裝進了摩托羅拉的 ROKR E1 音樂手機中,卻讓喬布斯堅定了放棄和別人合作手機的念頭。

2008 年 App Store 上線,蘋果把 Flash 和 Java 攔在門外,要求開發者必須使用規定的 Objective-C 開發軟體,同時把下載渠道和審核許可權緊緊地握在自己手中。

蘋果的封閉,在於同時掌控硬體和軟體,這有利於系統更好地駕馭硬體,產品集成度更高,也更安全。即便 iPhone 的硬體配置大幅落伍同時代主流 Android 旗艦,但系統的流暢性和穩定性卻一直被視為標杆。

封閉的體系成就了蘋果許多顛覆性的產品,比如 iPod + iTunes、iPhone + App Store 的巨大成功,但有時「開放」的力量比「體驗」上的優勢更容易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比如一開始選擇對外授權的 Windows,兼容機滿天下,精緻的 Mac 終究只是小眾人群的選擇。

▲ 圖片來自:ifixit

蘋果不是第一次做音樂產品,iPod 同樣封閉,它不能像其他播放器如同 U 盤一樣拖拽音樂,它必須依賴桌面 iTunes 才能同步歌曲,但它背靠著一個近乎壟斷的正版數字音樂市場,也留有其他音樂渠道選擇的空檔。

和 iPod 不同,HomePod 不是一個獨立產品,更像一個價格不菲的 iPhone 配件,要舒心地使用它還得每月為 Apple Music 掏錢。

在流媒體音樂市場上,Apple Music 無法與當年的 iTunes Store 同日而語,HomePod 也不是一個能喊出「把 1000 首歌曲裝進口袋」的大眾消費品。

但 HomePod 卻精緻得不像一件數碼產品,細節處理自然到讓你覺得科技本該如此,音質好到讓我願意掏出 2799 元。

封閉的、優雅的、令人糾結卻又有時候讓人喜愛得不行的 HomePod,蘋果封閉性的優勢與劣勢都在它身上達到了極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