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華 長沙市心理學會秘書長,周南中學心理教研組長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水平,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簡稱心育(目的的教育活動。學科滲透是學校開展心育的主渠道之一。通過開展學科滲透心育的活動,可以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養和教育,必須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教育內容。」因此,現代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把他們培養成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一、學科滲透心育的基本條件學科滲透心育是學校教學活動中一項過程複雜的教育活動,對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備了一定條件才能開展好這項工作。(一)樹立現代教學思想實現學科滲透心育,首先要在學校教育目標導向方面作出符合現實需要的調整。將過去的「以知識傳授為核心、以教書為首位」的教學目標轉變為「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以育人為首位」。新的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培養創新精神的情感和態度;2、訓練實踐能力;3、傳授知識。現代心育觀點是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動發展的機制,教學目的在於開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賦予了知識、能力以全新的概念,廣義的知識觀已將知識、技能與策略融為一體,使知識概念的內涵、外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它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陳述性知識的教學,同時還要重視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具備了獲取知識的能力。(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際關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在理性和情緒上的動態人際關係過程。在學校環境中,影響學習適應與進步的因素中,沒有比師生關係更重要的了。1、合作的師生關係合作意味著師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它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使用訓斥、羞辱等強制手段來推行自己的意願,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樹立學生的自信心。2、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諧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愛是核心。愛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依存取得心靈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3、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用一定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支配教學行為,對學生施加影響,而學生也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理解和接受教師的影響。師生互動構成了教學活動中的正反機制。正效應的互動可以滿足學生的情感要求,激發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心態;反之,就會產生負效應。(三)掌握心育的基本技能1、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各科教材都具有較豐富的內涵和寓意。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心育內容,從課堂實際出發,積極滲透。例如:數學課可以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訓練;體育課可進行勇敢、頑強意志的訓練;音樂課可進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訓練。可見,只要具有心育意識,就能抓住機遇,發揮教材心育功能,達到心育目的。2、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課堂氣氛和諧、活躍、平等、愉快,學生則思維活躍,態度積極,主動活潑,學習效率高;反之,氣氛沉悶、壓抑、緊張,學生則心情鬱悶,教學效果差。課堂氣氛主要受教師情緒的感染。如果教師走進教室面帶微笑、精神飽滿、態度溫和,學生就會感到教師可敬可親,就會活躍起來,課堂氣氛就會變得輕鬆和諧,充滿歡樂。3、發揮教師的應變能力課堂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心靈感知活動過程,它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1)對教學突發情境作出積極反應;(2)對教學突發情境作出果斷決策;(3)對教學突發情境作出靈活處置。應變能力既反映教師在緊急狀態下的應對水平,也反映教師的教育機智,是優秀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二、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一)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教育應當人性化,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養為主,以知識教育為輔,強調成功的教育不在於教師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於教師能否在平常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學科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懂得自己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更是心理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提高心理素質、挖掘心理潛能、發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務。(二)以問題為切入點,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提倡案例教學法,認為知識不是一個直線的由淺入深的過程,知識是一個網狀結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通過互相啟發和學習,遷移、創造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排解困惑,發展個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他們最關注、最渴望解決、最想了解的問題,或提出與學生心理問題相關的案例,供學生討論分析,或以某個問題為中心,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一般情況下,討論無需得出明確結論,因為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教育和心理發展與成熟的過程。(三)以活動為載體,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既是被施教者,又是教育者,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自我教育。學科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心理訓練過程,可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行充分心理體驗,積累正反經驗,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競爭意識、合作意識、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四)以鼓勵為原則,實施建設性的心理暗示根據內容型激勵理論,教師應儘可能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實現機會。如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準確而精彩時,教師可以讓大家給他鼓掌或提出表揚;當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錯誤時,教師應給予「高一格」的評價,指出錯誤原因,說明再努力一下就可以答好。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表現,發自內心地期待他們都能成為勝者。賞識、支持、鼓勵是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秘訣。教師多給學生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正強化,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五)以榜樣為動力,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模仿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形式,而教師則是學生認同與模仿的主要對象。任課教師作為學生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其榜樣作用、示範作用、楷模作用集中體現在學科教學之中。身教勝於言教,是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師應當以自身為榜樣,在學生面前,尤其在課堂上一定要表現出愉快樂觀、積極進取、自信、自尊、自愛、自強、民主平等、寬容大度等良好心理品質,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確的動機、積極而穩定的情緒、高尚的情感、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個性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使學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接下來可以以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等學科教學為例,闡述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在提高學習動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 提高學習目標, 降低表現目標 (1) 強調學習的知識價值,消弱學習的表現價值 (2) 關注自我提高, 不與別人比較(3) 關於對學習成績的信息反饋 2 學習動機社會化(1) 學習動機應用化和生活化(2) 學習動機情感化(3) 學習動機個人化3 激發內部動機(1) 內部動機是學生基於對學習的好奇,探索和自發的興趣,認為通過學習可以達到自我實現,提高能力或有意義值得參與的活動。(2) 內部動機的體驗和誘導,欣賞學習, 增加對學習的控制感。總之,教師要尋找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契機,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心理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較好地完成各種學習和發展任務,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案例評析1、看一名物理老師如何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物理學本身是生動的、有趣的,它來源於實踐,生活中到處都有物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動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講「凸透鏡成像」時,本人拿一個大的玻璃透鏡,靠近嘴巴講話,學生看到了我的「血盆大口」接著拿遠了,讓學生透過透鏡觀察,看到是的「倒立縮小的像」,進一步提出,為什麼同一個透鏡能成這樣不同的像呢?什麼時候成放大的像,什麼時候成縮小的像呢?再如在講「電功率的計算」時,選兩個規格不同的小燈泡,額定功率均為1w,甲的額定電壓為3.8v,乙的額定電壓為2.5v。問:「這樣的兩個燈泡接在電路中,哪個較亮」?有些同學說「甲亮」,有些同學則說「乙亮」。然後我把兩隻燈泡先並聯在電路中,發現乙亮;後來又串聯起來,發現甲亮。這時我說:「你們都說對了,有時甲燈亮,有時乙燈亮,這是為什麼呢」?又如,講「家庭電路」時。問學生:「為什麼人觸電會有生命危險,而鳥落在高壓線上卻安然無恙?」創設問題情境,深深吸引學生探索,有效地激發學生認識事物的精神動力,使學習成為學生的強烈追求,學生進入了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動機。2、閱讀教學中如何巧妙滲透美育並提高教學效率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以心理情感操練進行審美觀的滲透,從審美藝術上提高效率。他認為:「美育是開發人的潛能,完善人格品質最有效的手段。」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未來的教育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和越來越大的比重。首先,把音樂引入課堂。音樂活動可以發展兒童的想像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如在講解怎樣導入《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請班上一組最具表演天賦的三位同學上台表演,然後教師播放《致愛麗絲》,那位扮演盲姑娘的同學聽得入了神,當我繼續播放《月光曲》時,表演兄妹倆的那兩位同學就更加投入其中了。全班鴉雀無聲,都專心地看著三位同學動情的表演,聽著這麼美妙、優美的音樂,所有人都陶醉其中,個個都閉上眼睛,用心靈去傾聽貝多芬的心聲,去感受那月光如水的夜晚……老師接著提問,聽著這麼美妙的音樂時,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而盲姑娘和她的哥哥聽著這首音樂彷彿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很自然地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改變了過去那種老師一手包辦、從頭講到尾的念經式教學。學生既枯燥無味,老師又很無奈。然而換一種情境,學生的心態、感受就不同。這時的他們既在享受音樂,又在學知識,多麼賞心悅目的一件事啊!總之,把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會使語文課堂變得奇妙而富有魅力,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其次,應該充分發掘語文本身美的因素。如它的起伏感、節奏感、音樂感,以及端正的書寫都會給人們以強烈的美感,令人愉悅。尤其是詩歌、童謠故事等文學作品能很好地開啟學生的智力,啟發他們的想像力,思維的審美力,使他們體驗到意境之美,想像之美,文學之美。長期熏陶既增強了他們欣賞文學作品審美能力,又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3、生物教學中如何開展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教育?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素材內容:細胞衰老與癌變;中暑、嘔吐與水鹽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治療;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症、營養不良;SARS、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的預防與治療。意義:生命意識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和它類生命的尊重和關愛。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4、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我們思想政治課教材中蘊含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高一《經濟常識》中的市場經濟道德觀念、法制意識教育、競爭意識教育、合作意識、開放意識的教育;高二《哲學常識》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科學的思維方式教育;高三《政治常識》中的理想、責任感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等,都從不同的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要求。特別是高二的《哲學常識》中的許多知識點直接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相關,這些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教師在備課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這一資源,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講授「一切從實際出發」和「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時,我們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自我、估量自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挫折,正確對待父母的下崗等問題;講解到「聯繫的觀點」時,我們要讓學生懂得與人交往的重要性,並學會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學生樂於交往,尊重友誼。事實也證明,深刻、健康的友誼是我們化解心中苦悶和分享生活快樂的良方,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妙藥。同時,了解事物的歷史聯繫能讓學生認識自我,了解整體和部分的聯繫能讓學生重視集體,關心集體,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往,建立友誼;講到"量變和質變"時,我們舉例了一位高考生因接到高校錄取通知書時過於高興而導致突然窒息死亡的事例,教育學生要明白「過尤而不及」「樂極生悲」的道理,教育學生要持之以恆,要有堅強的毅力,要善於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要對小毛病"防微杜漸";講授到「前進性和曲折性」時,教育學生要正確等待人生的挫折、坎坷,要有心理準備走曲折路,培養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總之,不同年級的政治課教學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各有側重,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合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為培養健全的社會人才奠定基礎。拓展鏈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育部2002年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月刊 開明出版社主辦湖北特殊教育網http://hbtsjy.e21.cn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http://www.njxljy.com/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http://www.gdpsy.com/《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葉一舵 《中國教育學刊》 2004 第3期《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科教學滲透》陳盼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5年第9期《淺談小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何傳清 《科技創新導報》 2011 第2期《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芻議》晉玉葛明貴《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 第4期《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作用探討》蘭自力《體育與科學》 2003 第1期《淺析在數學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李遂寵 《甘肅科技》 2010 第1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與融合》唐小梅《學園》2011年1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學心理素質教育》陳旭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思考訓練1、試述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參考答案:對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認識能力;理解與把握學生心理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能力;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諮詢能力;心理狀況的測評能力;心理健康的指導能力;教師自我心理保健能力。2、談談你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理解及意義。參考答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種附加的教育,應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科教學是中學教育的主渠道。在學習活動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是任課教師,教師的教學觀念、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生理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導教師將心理學理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在學科教學中,通過訓練、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學科教學本身也具備或包含了心理教育內容,像新課改中的物理教學目標中就包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重視學生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本文以物理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物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體會和做法。3、結合自己所教學科,收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並組織一次「愛上學習,學會學習」主題討論課。劉正華,長沙市心理學會秘書長,周南中學心理教研組長,湖南省青聯委員,中共長沙市委講師團特聘教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畢業。出版專著有:《中學生困惑處方》、《朱劍凡及其教育思想》、《教子有方 快樂成長》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