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作家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只了解到那遼闊的撒哈拉,對裡面的故事感到驚嘆。彼時年少,想著將來有機會時一定要去壯美浩瀚的撒哈拉沙漠走一走,去感受一回作者筆下的世界。可惜那時真的年少,不懂這世間太多道理,只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

年少時讀的是文字,長大後讀的是人生。

再讀以後,便體會到了裡面綿長又細密的哀愁孤寂,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奈與生活的蒼涼,更體會到了珍惜二字的重要性。

《撒哈拉的故事》描繪的是一幅美好又浪漫的畫面,書裡面記錄的是三毛與愛人荷西在沙漠旅途中的見聞,時而讓人看得忍俊不禁,時而讓人看得潸然落淚。書裡面記錄的是三毛與愛人的「烏托邦」,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三毛與愛人荷西的甜蜜幸福,也能感受到三毛身上那一股熱情快樂的力量。

這本書描寫的是生活困苦,但不是苦難。在書中,三毛記錄了人性的愛恨情仇,也讓我們學會如何思考生活,思考在艱難環境下人們的生活與情感狀態,思考生存這個命題。

三毛雖然在這本書裡面記錄了那裡的百姓無可奈何的生活狀態,但仍舊以善心和愛意去與這些人友好相處,所以,愛又是這本書最重要的關鍵詞,這本書要傳遞的核心理念也是愛。

因為愛,三毛與丈夫荷西一起建立自己的家,一起相濡以沫的生活;因為愛,三毛並沒有對當地居民的無理而產生怨恨;因為愛,三毛記錄了那個年代裡艱苦環境下人們的生活,試圖讓現在的我們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總的來說,這就是一本與愛有關的書,也是因為愛,才讓這本書被很多人稱讚!


學生時代就看過很多三毛的書,其中《撒哈拉的故事》印象最為深刻,年少時那一顆多愁敏感的心只覺得如果也能像三毛這樣去浪跡天涯,去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和風景,而且還有摯愛相伴,這一生也無憾了。

現如今再回頭看《撒哈拉的故事》,感受又有很多不同。三毛在世之所以能掀起「三毛熱」,去逝後還牽動著那麼多讀者的心,除了她奇特的經歷和愛情,更是因為在過程中她所呈現出來的態度。

比如,《芳鄰》這篇文章描寫了她的那些沙漠鄰居是如何的厚顏無恥「借」她的東西,包括錢、冰箱、蔬菜、水、拖把、藥品、衣服、鞋子、火柴等等,甚至是牙刷,姑卡都想看看是長什麼樣子的。終於有一次三毛為這樣的生活泄氣落淚,但是三毛並沒有因此而搬家或者與鄰居絕交,而是在文章里感謝她的這些鄰居,讓她的沙漠生活這得五光十色,不知道寂寞的滋味。

如果不是心裡對別人、對生活抱有極大的熱愛,誰還能把這樣的生活過多有滋有味呢。


《撒哈拉的故事》算是文藝青年三毛記述旅居生活的隨筆。單從文筆看,自然真誠、俏皮幽默,對生活中的種種瑣事都能娓娓道來,有趣耐讀。撒哈拉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是從三毛的文字看,因為有和愛人荷西的相依相伴,互相扶持,生活彷彿也並不怎麼苦,反而給人一種生機勃勃、樂觀豁達的感覺。不知道是荷西的愛情還是撒哈拉的異域空間,治好了敏感少女三毛的傷感和迷茫,讓她變成了一個對生活有擔當,有生活智慧,對周圍人保持善意的女人。

年少的時候讀三毛,讀出了浪漫和溫馨,讀出了「有情飲水飽」。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深深地覺得:三毛在這本書中,美化了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和現實處境。她和荷西,一個是台灣人,一個是西班牙人,兩個人都不在自己原本屬於的文明中,自然也少了很多人事的羈絆和瑣碎,逃離了熟人圈,沙漠於他們,算是一個世外桃源。

從三毛寫跟婆婆一家相處,寫她小時候在台灣接受教育的文字看,三毛不善於和人打交道,她和周圍人是格格不入的。你可以問,三毛選擇荷西,選擇沙漠,是不是對以往生活的逃避。荷西死後,三毛回到台灣,回到父母身邊,她的抑鬱情緒將她吞沒。儘管她也參與劇本《滾滾紅塵》的編劇,到內地旅遊,但是以前的那種明朗洒脫不見了。從肖全給三毛拍攝的照片看,她已經成了一個傷痕纍纍的疲憊女人。

《撒哈拉的故事》記錄的是三毛人生短暫的一段快樂時光,並不是整個三毛。也許三毛生命哲學的底子是悲涼的,在沙漠里因為一無所有,反而只能樂觀。想要效仿三毛的人,不要被文字的美好欺騙了。


三毛給我留下最最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實。不是故事是否真實,而是她本身這個人的真實。

首先我覺得故事的真實性不必去細究,畢竟三毛寫下來了,文學作品有虛構的成分也很正常。看到一句話:

你可以質疑她的故事,但你不能否認她的人生。

然後說說她的故事。三毛對於人生的態度算是本人的一個榜樣,本人從小乖乖女,完全不敢違抗老師家長,為人處世也比較內向,所以在這樣的性格和家庭環境下,我對走出去釋放的渴望有些強烈。而三毛的人生態度是我十分欣賞的,雖然她的經歷對於我們來說有點「魔幻」,或者說望塵莫及,但是同時又給我一種「現實感」。每篇向我們講述故事的文字都很樸實,將那些落後、貧窮,卻無法違抗命運的悲哀深深扎在心裡。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兩篇《啞奴》和《哭泣的駱駝》。我在讀的時候,會自己腦補,而這兩篇可以說是我腦補的最完全的兩篇。


書中記下了許多屈服於命運的可憐的人們,他們在貧瘠、缺水的土地上生活,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三毛對他們的生活同情但無能為力。而到最後部分的啞奴,讓我看到了在這片土地上想要衝破閉塞的一道光,三毛明確地表達出對當地財主奴役啞奴的不滿。在讀的時候心和三毛一樣,都是澀澀的。幾個細節震撼到了我。

第一是荷西請啞奴吃飯的一段對話:

「三毛,我請啞巴吃飯。」

「荷西,不要叫他啞巴。」

「他聽不見。」

「他眼睛聽得見。」

第二段是啞奴的動作:

啞奴獃獃地望了一會兒天空,比比自己的膚色,嘆了口氣。過了一會兒,他又笑了,他對我們指指他的心,再指指小鳥,又做了飛翔的動作。

還有很多,平實文字,真切感情。對自由的嚮往,對命運的嘆息。


再來說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以前,覺得兩個人浪跡天涯,多浪漫啊。可是看完書,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現實

從三毛對荷西的描述,我覺得他們之間的愛情並不是轟轟烈烈、你情我濃款,三毛對荷西已經變成了親人,兩個人化為一個人,血濃於水的親人。他們在一起,過的是「生活」。三毛說:「我生平最怕裝模作樣的儀式。」讀到這句話,我覺得三毛並不遙遠,她雖然喜歡自由,走遍天涯海角,但是每步都走在現實的基礎上,她與荷西的相處溫馨、普通,不可分割。


綜上——真實,或者說現實,是我對三毛的理解。

(問答小白頭條首答,歡迎點贊鼓勵~)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當屬《撒哈拉的故事》,本書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章,從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傾倒了全世界的華文讀者。

她,幼時靈倔,在自己的世界裡,舞來蹈去:她,少年清冷,有率性的脾氣,卻又喜默默獨處;後來,她用一生流浪,與愛情相遇,同年月生長。說到流浪,我想除她之外,再沒誰能讓其如此這般富有傳奇色彩,她就是三毛,有人稱她為中國文壇的奇女子。但在我看來,稱她為作家其實並不是十分恰當,而應把她歸於自由旅行者這一類。在中國傳統女性穿著樸素寡淡的土布衣服時,她卻剪去衣袖,大裁印花,以一身異域長裙行走在沙漠,如復活玫瑰,將生命活出一種堅韌態度。?

三毛(1943—1991),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三毛的撒哈拉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寫道,一直想去沙漠生活,那種神秘拉拽著她兜兜轉轉還是不改初衷。而在這本書里,與之出現的還有另一個人——荷西,那個給了她最浪漫愛情的異國男子。他們的愛情,在撒哈拉重新生長,也在撒哈拉猝然死去,那段日子,便成為他們牽手的最好年歲。??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的,毫不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和荷西相愛的三毛,很想去到撒哈拉沙漠去。可是,荷西的願望屬於海洋,他想去地中海航行。但是,最後,荷西卻不聲不響地,申請了一份去撒哈拉沙漠的工作,他悄悄地打起行李,比三毛早到了那個終年無雨,黃沙漫漫的地方,那是1973年2月。?

他給三毛寫信「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嗎?」對於這封信,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並未細說,但我曾在另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段描述:三毛把這封信看了快十遍,然後把信塞進長褲口袋裡,到街上去散步了一晚上,回來,她就決定了。第二天,三毛悄悄給西班牙的舍友留下一張字條,告訴她們,她結婚去了。然後,她拿起行李,關了燈,輕輕地推開門出去,直奔機場。她就是如此這般率性,愛情亦如是,在那個時代,恍若異類。??

三毛是一個別緻的女子,喜穿長裙,如玫瑰一般,在沙漠里,自由行走。在黃沙漫漫的異域,她把東方女人的優雅聰慧隨著她的長裙拖曳在撒哈拉的生活里。生活條件簡陋,她便撿回廢棄的汽車胎,做成紅布坐墊,客人來了總是爭搶著;她把不同的汽水瓶,塗上印第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垃圾堆里的深綠色的大水瓶,她抱回沙漠里的家 ,上面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那感覺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生活困頓,他們便做周末的素人漁夫,盡情享受古時」男耕女織」的浪漫,還有別處尋不得的溫暖和情愛;在中國女人還被要求相夫教子的傳統窠臼里,她在大洋彼岸,在男人堆里,學會開車,獨自救起深陷沼澤的愛人。如此這般聰慧的女子,註定是不平凡的。長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學到一個好處,任何一點點現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的使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升華。??

有些相逢,是偶然,也是必然,你遇見什麼樣的人,就註定開始什麼樣的命運,在很久前的陰雨天,遇見了她,便開始現在的生活。愛文字,愛旅行,便是因著她,愛她書里那些風花雪月卻無關情愛的句子,愛她旅行途中那些不一樣的風景與美好。還有,更多的是愛她生活的態度,衝破傳統沉痾對女性的束縛,飽讀詩書,出外遊歷,豐盈思想,把生命的荒蕪填滿,茂盛。?

自那會兒開始,在學習之餘,旅行便成了生活。寫稿攢錢,存夠一次旅行的費用便出發,或獨自成行,或邀上二三好友,去北國看雪,往南方聽雨,看藏地經幡四起,流連於江南風情,在小鎮薄霧微涼的早晨,沏一杯熱茶,聽河邊槌衫洗衣的婦人話著家常,生活靜美如雨後青山,滿眼新鮮。也曾在旅途中遇見過天各一方卻相逢如故知的友人,迥異的人生經歷,一樣的生活態度,或在狹窄的車廂,或是異地的屋舍,天南海北,聊喜歡的詩人,不舍的城市,還有某段捧在手心的時光。也曾在陌生的城市迷路,遭遇居心叵測的過客,但久居一地的桎梏,不曾遠足的狹隘,都在風景里一一彌補,成長。?

我一直相信,要多出去走走,獨立和自由唯女性而言,是最優雅的魅力。一程山,只顧賞風,不喜問路,是愜意,是自持;一渡水,自己撐船,不叨不怨,是自由,是修行。?


[那時年紀小,只看到撒哈拉的故事笑的根本停不下來,同時那也是三毛所有作品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雖然之後將所有三毛的作品都看了一遍,但只是覺得三毛在失去荷西之後的作品變得非常的陰鬱黯淡沒意思不好玩了,卻完全沒有感受到她近乎崩潰的內心,而直到現在的年紀再翻看她當年的文字,竟已淚奔!

喜歡看三毛的作品,記憶最深刻是《撒哈拉的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酷熱難耐的撒哈拉沙漠, 三毛和荷西竟然生活的有滋有味。與其說是這部小說感動了我,不如說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

陪著我走過青春年華的三毛的作品,當一個小女孩在青春萌動的時段,三毛用她最純凈最最真摯的愛情故事給了小女孩最深刻的詮釋,直到女孩在現實社會中傷痕纍纍,一直相信愛情。


三毛的作品使人快樂。就算是讀她後面沒有荷西日子。也不會讓人感覺到三毛的痛苦。三毛的作品不給讀者帶來不愉快。帶來的是樂觀好的情緒。把生活寫的精彩極了。就算生活中很多事使得三毛很煩。其實不是那麼樂意。但是從文字讓讀書就是感覺幸福溫暖。三毛的文字特點就在於此。讓人嚮往那種生活。但是事實三毛過的並不太愉快。還有那些撒哈拉鄰居太過分了。但是三毛不屬和別人相處卻還能這樣善待。滿足鄰居。滿足身邊人。大家都喜歡三毛。大家都愛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盛開在沙漠里的一朵花

01?

  • 《白手起家》?

三毛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高度文明的社會她住過、看透,也嘗夠了。她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它們的影響。但始終沒有一個地方,能讓三毛把心留下來給她居住過的城市。?

當然,除了撒哈拉。?

三毛常常說要去沙漠里走一趟,卻沒有人把她的話當真,這種情懷,在三毛認識的人裡面,幾乎被他們視為一個笑話。?

但只有一個人,他不笑話三毛,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而是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了工作,安定下來,等三毛去時好照顧她。?

這個人就是荷西。?

三毛說,當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里受苦時,她心裡已經決定要跟著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儘管三毛做好了在沙漠吃苦的心理準備,但當她真的來到撒哈拉,當沙漠真的就在她的懷抱里的時候,她還是有些適應不了。?

沙漠里的生活,遠比她想像中艱難的多。?

但是一向獨立、樂觀的三毛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跟荷西兩個人一點一點地裝飾起沙漠里的家。?

從剛來時候的一貧如洗,到後來成為沙漠里的一道風景線,三毛和荷西的家,是兩個人用愛一點點堆砌起來的。?

房間里的每一張桌子,每一個沙發,每一個衣櫃,都是三毛和荷西一起做的,家裡的每一件物品的來歷都有它的故事,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愛的味道。?

這樣的家,雖然簡陋擁擠,但卻格外溫馨。?

即使生活在沙漠里,也可以把日子過成詩的三毛,就像是開在沙漠里的一朵花,周遭的環境愈是惡劣,她開的卻越嬌艷。

02?

  • 《收魂記》?

三毛來到沙漠時,最大的雄心之一,就是想用手裡的照相機,拍下在極荒僻地區游牧民族的生活狀態。?

但在撒哈拉這樣原始落後的地方,拍照,尤其是拍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三毛為了拉近與游牧民族的距離,她都會帶一些便宜的首飾和糖果給那裡的婦女和小孩,有時候也會給她們葯。?

這招果然有用,那些女人為了表示感謝居然同意摘下面紗任由三毛拍。?

看來,即使是在世界的盡頭,也有愛美的女人和愛吃的小孩。?

但是當這家人的男人回來的時候,看見三毛正在做的動作,大叫著跳起來。原來,他以為三毛是在收這些女人的魂魄,而魂魄一旦被收走,人就活不久了。?

生活在這裡的人,不僅沒見過相機,就連鏡子都也不知道。在他們眼裡,鏡子是比相機還要厲害的收魂機器。?

物質文明對人類並不能說是必要,但是在我們同樣生活著的地球上居然還有連鏡子都沒有看過的人,的確令我們錯愕交加。繼而對他們無由地產生了一絲憐憫。?

這樣的無知只是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是人為因素?我們不得而知。?

03?

  • 《沙巴軍曹》?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軍人的故事。讀完這個故事,就像看完《戰狼2》一樣,讓人對軍人這個職業肅然起敬。?

沙巴軍曹是一名西班牙軍人,他經常喝得醉醺醺的。他痛恨所有的撒哈拉威人,而撒哈拉威人也都害怕他。他把一整個軍營的名字都刻在胳膊上,卻沒有人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直到有一次三毛去朋友阿里父母家做客,才知道了這位軍曹嚴肅冷漠外表下的故事。?

十六年前,有一片美麗的綠洲,撒哈拉威人和西班牙的沙漠軍團都想把這塊富饒的寶地佔為己有。?

令沙漠軍團意想不到的是,撒哈拉威人居然在一個夜晚偷襲了營房,把正在睡夢中的全部沙漠軍團的人都殺光了。?

沙巴軍曹是唯一的倖存者,因為那天晚上他喝醉了,跌在營外睡著了。?

他一覺醒來,所有的夥伴都死了,就剩他一個,那種孤獨的絕望,甚至比死還要可怕。?

不知道這樣慘痛的記憶,到何年何月才能在這個軍曹心裡淡去?也許,只要他還活著,他就要被這段記憶折磨著,直到他死去。?

沒想到,沒多久他真的死了,而且他為了保護幾個撒哈拉威人的小孩,他用身體撲在炸藥的盒子上,小孩子們只傷了兩個,他卻被炸成了碎片。?

一個被仇恨啃食了十六年的人,卻在危急的時候,用自己的生命撲向死亡,去換取了這幾個他一向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

這是如此的讓人心生敬畏。?


我是在學校圖書館學習專業課的時候偶然想起這本書的,我從頭開始看,看第一章的時候我就被三毛質樸通俗的語言表述給吸引了,就好像自己在看她的生活紀錄片,我尤其感動的是有一位黑人奴隸的那一節,我真的要哭死,感覺世界有些地方真的還是那麼落後,人不當人看,沙漠里四五十度的高溫下暴晒為了給別人修房子,然後手腳被捆住離開家人被賣給下一個主子,而他家裡人就度日如年地生活等他回來,太苦了,辛虧我生活在中國,感謝我的國家。


撒哈拉的故事已經快讀完了,還沒讀的時候以為記錄的是她與荷西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浪漫愛情故事,可是讀到最後卻深深的有一種隱隱的疼痛,她嚮往自由,喜歡追隨一切未知的東西,來到這個荒涼寂靜貧窮友後的地方,其生存環境是那樣的惡劣,還有不同的文化差異,宗教信仰的差異,這樣一個地方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可是他們還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下去,當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被父親安排出嫁了的時候,那些奇葩封建的禮俗讓小女孩身心受傷,三毛驚訝與又

奈,多麼稚嫩的臉,似乎還不懂什麼是婚姻卻要被大人安排下輩子,她不知道怎麼去安慰這個笑的這麼陽光的女孩,只能在心裡暗自祈禱,女孩的未來生活能像從前一樣的陽光下去,也為這樣的粗俗禮俗感到無力,當她看見一個膚色不同的黑人被他們當牲口一樣的使喚時,三毛的內心更是像被針扎了一樣的疼痛,生而為人,在這個封閉狹小的天空友好像他不是們友活生生的人,而是可以隨意任人踐踏魚肉的動物,只因為膚色種族的不同,她憤怒這樣的不平,更痛恨自己無力去改變,三毛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悲天憫人的心,同情一切的弱小,悲切一切的不公,可是自己又能改變什麼呢,風沙還是日復一日的在累積,這裡的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貧窮著落後著,這是我印象比較深的兩個故事,三毛用簡單樸實的語言訴說著,用最真實的情感感傷著,讀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沙漠的荒涼與狂野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