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三年,我常常有種恐懼:

好害怕這一輩子就如過去那樣稀里糊塗的過去,白活了一場。

為此,也曾追逐過名、利、位、美食、情慾和物質的索求,以期望獲得慾望的滿足,證明自己生活的意義、價值。

後來呢,非法即舍。

我慢慢意識到這些東西確實重要,也有趣味,但終究不是人生的根本,如果繼續沉浸在裡面,那麼到老死的時候仍然是難免後悔。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認為,人生是為一件大事而來,但不能老挂念著生死——那樣目的性太強,太功利。

還是要做事,做事本身就是精進、充實人生的過程。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人總有一個時期,或者是幾個月,或者是兩三年(嗯,七八年的都有),都是沒有事做,也不適合去做事的。

這就是時運不濟,做什麼事都白搭,「行拂亂其所為」,處處都是人生的逆境。

在這之前呢,大都是胡亂做事,有的靠著命里註定的運氣,有的靠著小聰明,都可以做成一些事情。

但之後肯定會有一個「行拂亂其所為」的時期,《易經》里有個解釋說得好,潛龍在淵,諸事不宜,只適合蟄伏。

當然,潛伏爪牙忍受的滋味是不好受,但不受也得受,任你百般的機靈,千般的手段,都不管用。

你終歸是要慢慢「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鍊心性,等待時機。

看現在最火的幾個創業成功的明星企業家,哪個不是如此這般走過來的?

人還是要在逆境中修鍊出洞徹本質和真相的能力,然後才會懂得什麼是方向和選擇,知道怎麼去做事情。

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德語,不會讀,純粹是裝逼格)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上大概有兩種人: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擁有,另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有所作為。

一心渴望擁有,一旦沒有達到目的,就會失落、痛苦和絕望;心無旁鶩,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許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不愧是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簡要地拆分出了兩種人。

人都是混居成群的,人又往往容易被環境所迷惑,被裹挾著隨波逐流。

但如果從後往前看,到事情蓋棺定論的時候,回頭再望,就會明白人和人之間是有非常大的差別,其區別之大,簡直是猶如兩個物種。

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都是黑格爾所說的第一種人,今年要買車,明年要買房,後年再買新車、新房,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如果抽離了這些物質的慾望,不知道他們還剩下些什麼?

也許那些渴求和求而不得的失落、痛苦和絕望都變得毫無意義。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浪費掉的。

這個世界是所有人的,但歸根結底是由少數人說了算的。

睜開眼看看當今世界上所有算得上有頭有臉有成就有地位的成功人士,你就會發現,不管你對他們是喜歡還是討厭,他們都是那種「人畢生致力於有所作為」的人。

古人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而中人必亂。

最聰明的人和最笨的人做事都差不多,都可以心無旁鶩,堅定不移,專心於事業的追求,而不太笨也不太聰明的人呢,就往往是自作聰明,見異思遷,定不下性來。

所以他們叫做庸人。

而庸人才會有那麼多小煩惱小確幸,一會哭,一會喜,生活充滿了痛苦、煩惱、失落和絕望,對此,他們以為就是人生的大豐富。

如果生活塞滿一堆垃圾也算是資源豐饒的話。

生命無常,生死事大。

在生命中途看到真相的的人和到生命盡頭才明白真相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結果。

褚時健說,「我這一路走來,沒有白費精神。我辦事認真,確定了目標就追求到底。」

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