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IBM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Watson for Oncology(以下簡稱Watson)已在全國80多家醫院爲患者提供服務,它提供的治療方案建議,與全球專業腫瘤專家高度吻合;且經過不斷學習,Watson目前已經可以爲乳腺癌、肺癌等13個癌種提供治療方案建議。

《以Ai抗癌•Ai要說出來》是Watson攜手腫瘤醫生共同打造的100個真實患者故事欄目,“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大多數的醫生都試圖做一個真正能“治癒”的人,那麼在他們眼裏的患者,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每個人生病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找醫生。那麼醫生生病的時候,該找誰呢?

本期患者

楊醫生 、上海人 、內科醫生

55歲 、女 、從醫20餘年

主講醫生

許青主任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腫瘤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醫者說

醫生被認爲是一羣離腫瘤最近的人,因爲每天我們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患者,爲他們診斷病因;我們又是被認爲離腫瘤最遠的一羣人,因爲在大衆看來,腫瘤醫生是最不可能患癌症的一羣人。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卵巢癌,癌症不曾善待每一個人

楊醫生是我的同事,上海本地人,是一名內科醫生,55歲,從醫二十餘年,從腫瘤醫生變成了病人。

告訴每一位拿着病歷資料來看病的患者,他們的病到底怎麼了,接下來應該如何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這些都是楊醫生所熟悉的日常工作,可是當她自己也穿上了病號服,被確診爲癌症患者時,她有些不知所措。

正是因爲身爲醫者,楊醫生知道癌症的各種分型和可能性,知道癌症可能會復發和轉移,知道抗癌從來都不是一場“閃電戰”,而是一場艱辛且需要極大勇氣的“持久戰”。

2015年,楊醫生被確診爲卵巢癌,我從楊醫生的同事,變成了她的主治醫生。

按照規範指南,同時考慮到楊醫生已經55歲,我們給楊醫生推薦的治療方案是手術+化療。很快,楊醫生便在醫院進行了手術,手術很成功,我們掃除了楊醫生所有病變部位,併爲楊醫生安排了紫杉醇+順鉑的術後輔助化療。整個治療過程很順利,和我們預期的治療效果一致,爲了楊醫生的健康着想,我還是建議她要積極進行隨訪。

對於腫瘤患者而言,復發和轉移無疑是他們最不願意面對的情形,其中的兇險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然而它真實的發生在楊醫生身上。2017年,出現遠處轉移。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治療及時,楊醫生恢復尚佳,上天關閉了楊醫生的一扇門後,給她留了一扇窗戶。

想要最好的治療方案,是每一個癌症患者的訴求

楊醫生及家屬也開始通過各種關係,幫助楊醫生尋找最好的治療方案。作爲楊醫生的主治醫生,我突然明白,腫瘤患者哪怕看最好的醫生,拿到最好的醫生給的方案,他仍然會猶豫,因爲總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和她都同時想到了Watson。

當時十院已經成立了沃森國際會診中心,我們使用Watson對她的病情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回顧,證實Watson是有效的方法。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許青

Watson推薦的治療方案是遵循NCCN指南,這是全球腫瘤醫生的聖經。

看到這樣的結果,楊醫生及家屬對於Watson高度信任,因此決定2次使用Watson,爲她的卵巢癌進行治療方案制定。

這次Watson優先推薦的治療方案共有五個:奧拉帕利、Rucaparib、卡鉑+紫杉醇(劑量密集)、吉西他濱+卡鉑、脂質體阿黴素+卡鉑;對於這些治療方案,我和醫院其他腫瘤專家是認可的,優中選優我們決定採取吉西他濱+卡鉑的方案,這也與臨牀MDT討論之後的結果一致,更加增強了楊醫生及家屬治療的信心。

我們臨牀上對楊醫生使用了該化療方案,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楊醫生的卵巢癌得到控制。目前,楊醫生已經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我們也定期安排她進行隨訪,監測她的健康狀況,在此後的方案制定中Watson同樣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驗證與幫助。

救你一命的,是你做的決定

楊醫生常常和我說她是一個幸運的人。

剛剛確診的時候,由於對癌症太過了解,她常常喪失抗爭的信心,一個人對自己說“要不然算了吧”…這種想法在復發轉移後尤其強烈,她也不想“醫者不自醫”變爲事實,但繼續抗爭下去是否真的能讓結果如願以償?醫者的雙重身份,更是讓她不願意將自己的這份害怕與他人分享,只能默默承受。

回想起來,多虧自己工作的醫院引入了Watson,也多虧自己瞭解並且相信Watson,相信Watson會根據自己病情保證癌症精準規範化治療,所以纔會有了現在的“得償所願”。

我想說,救楊醫生一命的,並不是“幸運”本身,而是來自於她的決定。確診之後及時就醫,積極隨訪,瞭解並且通過Watson積極尋求第二診療意見…這每一個決定,都讓她在與癌症這場“持久戰”中節節大勝!

問答實錄

Q:楊醫生自己是一位醫生,那麼基於對醫學治療的瞭解,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是不是更直接?

許青:患者對於方案的不信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便患者自己是醫生也不例外,而且這種不信任感,與患者就診的醫生資質和醫療水平無關,無論多好的醫生給的治療方案,患者都會覺得或許還有會更好的治療方案,因此我們才需要第二診療意見來增強患者對方案的信任,來增強患者對於治療的信心。

Q:您認爲楊醫生選擇相信Watson的原因是什麼?

許青:我認爲主要有三點:

其一,Watson是當下最熱門的醫療人工智能產品,它能夠很好的幫助腫瘤醫生爲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醫生作爲醫療領域產品的使用者,就應該對新生的醫療產品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和學習慾望;

其二,Watson是遵循NCCN指南,它是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每年發佈的各種惡性腫瘤臨牀實踐指南,得到了全球臨牀醫師的認可和遵循,其宗旨是在全球範圍內提高腫瘤服務水平,造福腫瘤患者,是全球腫瘤醫生的聖經。楊醫生相信NCCN指南,因此也相信Watson;

其三,Watson學習了250本以上醫學書籍、330種以上專業期刊、2700萬份論文研究數據,並且並且經過美國專業的癌症治療機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專家的嚴格培訓,能夠幫助腫瘤醫生爲患者制定規範化的治療方案,這可以爲患者提供參考,幫助患者確認當下的治療方案是否可行。

Q:您眼中的Watson,在醫生的診療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許青:在教學、醫療、科研都能給予很大的幫助,在臨牀工作中,幫助醫生解決一些疑難雜症的診治工作。

特別是在多學科會診的病例討論上,都能給予準確和先進的文獻信息參考。

在會診中,Watson推薦的治療方案對於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也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在年輕醫生的培養和教學上,Watson也是一個很直觀的工具。

在科研上,能幫助我們與同行進行交流提供幫助,國內醫生髮表的一些權威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都能在Watson上查詢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