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時期

背景: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式一個多變、多元的時代。以德奧作曲家為主的浪漫樂派依舊蓬勃。高舉民族主義旗幟的國民樂派仍如日中天。由大小調音階發展的調性音樂,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因此作曲家們需要新的聲音元素。

兩次世界大戰、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個人主義、資本主義、東方與西方、文明與野蠻。各種思潮與意識形態的矛盾,使得二十世紀的音樂豐富多元,沒有唯一的主流。

 

現代時期,大致上可分為印象樂派、表現樂派(新維也納樂派)、法國六人組(反印象樂派)、新古典主義、爵士音樂、系列音樂、機遇音樂、電子音樂、極限音樂、具象音樂

 

印象樂派

印象樂派的出現,是法國式的音樂風格反抗德國式浪漫主義的結果,印象派作家試圖以精巧的音樂語法,取代以華格納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所表現的濫情

印象樂派在音樂處理上的手法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調式、中國五聲音階、全音音階、五聲音階、平行八度/ 五度/ 四度、連續不解決的七和弦和九和弦。

 

表現樂派(Expressionism/ 又稱新維也納樂派

表宴主意可說是一種對於印象樂派的反動,反對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寫景,而是以精神式的表現為主。時間上約可從荀白克脫離調性之後,到進入音列主義之前的自由調性時期(含半音和聲時期及無調性時期)為範圍。

表現主義以華格納的半音階旋律與和聲為其音樂語言的開始,繼而消除音與音之間的區別,主張十二個音必須被同等對待,因此達到了排除調性的最終結果。

 

薩替與法國六人組

薩替帶起一股反印象主義潮流,隨著普遍性的反浪漫聲浪而擴大,他們認為印象派色彩太過模糊,因此一股樸質的潮流便在法國蔓延開。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義興起於1920年左右,主要是以重回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以前的音樂為目標,反對印象派複雜的和聲朦朧的風格,強調音樂的客觀性,且簡化樂曲形式素材及樂器編制,使內容清晰

音樂上常以多變的節奏強調樂曲的律動感,和聲習慣自由運用自然音階造成無調的效果,並使用對位法作曲及使用對位式樂曲,做線狀旋律的組織。

 

爵士樂派(Jazz

二十世紀,在美國紐奧良城,興起的一種大眾化藝術之特殊音樂風格。起源於非洲,綜合西非與美洲黑人的共通性,其中包括黑人靈歌、黑人工作歌、藍調Blue)、搖擺樂(Boogie-Woogie)等風格。

是一種注重節拍切分音與複節奏),並且以即興演奏為重心的音樂型態;常為2拍或4拍,有誇張的抖音(Vibrato),在美國的近代音樂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後來發展傾向改編通俗歌曲而較少有即興

常用樂器為單簧管、薩克斯風、小號、長號、吉他、鋼琴、低音提琴、爵士鼓,常用變奏曲式

 

系列音樂(Serialismus

十二音列作曲法的延伸,承襲表現主義排列組合的創意,把這種方法運用音高節奏力度音質甚至演奏方式等方面,這種不對稱的音樂手法即是系列音樂的表現。

 

機遇音樂(Aleatorik/ Chance Music

自從1945年以後,作曲家運用了隨機選擇的方式,在曲子的寫作過程中,加入了機會所創造的不可預測性,使曲子在演出的時候產生了機遇的成份,稱之為機遇音樂。

 

電子音樂(Electronik Music

電子音樂的研究起源於1950-54年的歐洲,所用的手法基本上是以電子音響的方法把音樂加以複製改變製造紀錄。有別於具象音樂是把已經存在的聲音加以儲存紀錄,電子音樂是完全以電子音響的方式所產生音樂

 

極限音樂(Minimal Music

北美1960年代之後開始頻繁的接觸東方音樂,激起當代作曲家探索此類旋律和節奏的興趣。他們常用即興式演奏不斷重複的方式,把東方音樂中的微分音細微節奏旋律等元素不斷的反覆,有時候像是爵士音樂藍調音樂民謠電子音樂以及任何的亞洲樂思都是他們創作的題材,是二十世紀新興的一種創作的風格。

 

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具象音樂為1948年左右在法國巴黎所開發的一種播音錄音的實驗,其基本的理念是把各種不同來源的錄音,配合剪接電子合成器的運用,取代傳統樂器人聲作為聲響來源的材料,意指直接取材真實聲音的音樂,而非音樂符號的抽象音符的聲音。

 

四大教學法:

奧福教學法、柯大宜教學法、鈴木教學法、達克羅茲教學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