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書林,男,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導師。

任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常委,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介入性心臟病學會副理事長,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編委,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誌編委,中國實用內科雜誌常務編委,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編委,中華醫學雜誌(中文版)編委,《嶺南心血管病雜誌》副主編等。

吳書林教授

“少吃多動、戒菸限酒、心情開朗”,12字足矣!這恰恰是保持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關鍵,可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幫助預防心律失常。

“第一眼,你的臉,一點一點讓我淪陷,總是讓我迷亂暈眩,莫名的心跳不知疲倦,整個世界都能聽得見……”歌曲《心跳》訴說怦然心動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很多人說可遇不可求。

但你知道嗎?有一種“心兒亂跳”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可能碰到,它就是心臟早博。

早搏與房顫、室顫,是三大心律失常,如何正確地對待它們,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心內科主任醫師吳書林教授爲您娓娓道來。

心跳是怎麼來的?

呼吸與心跳,是人體最基本的生命體徵,可很多人不知道心跳怎麼來的,自然更不知心跳失常的危害。

原來,我們的心跳,是由一個叫“竇房結”的地方控制的,它就像一個發電機,按照固有的頻率發放它的電脈衝,每分鐘60~100下。因此,正常人的心跳是每分鐘60~100下,如果心跳的次數慢過60下,或者快於100下,都是心律失常。此外,如果“發電機”運作正常,但房室傳導阻滯,電傳導不了,也會出現心跳過慢。

早搏:頻繁發作也能治

心跳如同音樂節拍,一般是勻速而規律,但在生活中很多人會發現心跳“搶拍子”了,一般是心跳突然“咯噔”或者“砰”一下或幾下,之後可能會感覺到心跳停頓了一下,或者感覺心臟要從喉嚨裏跳出來似的。而頻繁發生的,會覺得心慌,更嚴重的還可能會感覺頭昏、胸悶。

“這些都是心律失常的一種——心臟早搏。”吳書林指出,這種心跳不規律的早搏,可算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了,“幾乎每個人都可能出現”。

單純的、沒有器質性心臟病變的早搏,尤其是房性早搏,可認爲是身體尤其是心臟向你發出“最近是否太累了、太疲勞了、精神壓力太大了”的提醒,一般不太要緊,它可能會自行消失。

但是,如果早搏頻繁發生,甚至心裏發慌、胸悶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工作,那就要及時做檢查了。

對於頻繁早搏,吳書林建議,做個心臟彩超,看看心臟有沒有器質性病變。如果沒有器質性病變,還可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確定早搏是房性還是室性、早搏次數等。假如一天24小時內小於1萬次,不用緊張,注意不劇烈運動就可以了;假如24小時早搏超過1萬次,次數太多,有一個可能是心臟有異位興奮竈,藥物治療、導管射頻消融可解決它。

“省醫一年做400~500例心臟早搏的消融術,僅次於室上性心動過速、房顫。”吳書林說,對於早搏,最想告訴民衆的是,它並不是非常嚴重的心臟問題,就算頻繁早搏也有辦法解決它,因爲早搏而過分擔心,然後四處求醫,或者思想負擔很重,引起焦慮、抑鬱,反而不利正確對待它。

“經常看到早搏患者愁眉苦臉來門診,自訴到處看不好,檢查卻排除器質性病變。”吳書林說,這樣的患者細細解釋一番,不用吃藥,或者對症吃點鎮靜或抗抑鬱藥物,就好了。

預防支招

心臟亂跳,終歸讓人無法心安,那該如何預防早搏呢?吳書林指出,一般沒有心臟器質性病變的人,只要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少喝茶、少喝咖啡,保證睡眠充足,不要運動過度,減少精神壓力,喜怒哀樂等情緒起伏控制好,早搏就不愛來騷擾

需要提醒的是,冠心病、器質性心臟病,可能伴隨早搏,比如冠心病,有10%~20%是伴早搏的,那需要治療原發性疾病,去除早搏病因,有一定危險的還要吃抗心律失常藥物控制。

房顫抗凝別盲目用阿司匹林

在心內科門診,常常有人自覺心悸、頭暈眩,心臟跳得時快時慢,甚至氣促,感覺自己下一秒就是暈厥過去,一檢查,原來是患上了房顫。

房顫到底是什麼病?吳書林指出,心律失常裏,室性早搏最多見,但房顫卻是臨牀最爲常見的持續性的心律失常。它是心房內產生不規則的衝動,常常表現爲心跳過快而且節律不正常。

房顫發病率高,在去年的最新指南里,歐洲發病率達3%,高於以往數據;我國沒有最新流行病學數據,但估計全國有800萬人受房顫困擾。而且這病與年齡密切相關,年紀越大人羣發病率越高,到了80歲,房顫發病率就達8%~10%。

吳書林指出,房顫通常很少直接導致猝死,但對人體危害很大。房顫可導致中風、心功能不全、心衰、血管性癡呆等認知障礙、生活質量下降等。有研究指出,15%的腦卒中與心房顫動有關,而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的死亡率則高達50%;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後第一年累計複發率高達6.9%。

而慢性、長期持續的房顫,也會導致心房擴大,造成心衰、心功能不全,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質量。

治療房顫,尤其是預防房顫引發的腦卒中,國內外公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抗凝,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栓。

吳書林強調,房顫不能亂吃阿司匹林,因爲阿司匹林只是抗血小板聚集,對房顫導致的血栓效果有限。正確的做法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先進行卒中風險測評,按需堅持長期服用抗凝藥。除了藥物治療,目前也越來越多房顫患者選擇導管射頻消融術,一般建議陣發性房顫發作次數較多、持續性房顫少於3年的患者可考慮,不過此手術第一次成功率僅80%左右,術後也並非就不用服藥,還要據卒中風險測評結果決定。

預防支招

如何有效地預防房顫的發生?吳書林指出,高齡是不可改變的房顫發病因素,基因也難以改變,但事實上,醫學研究發現,房顫的危險因素多達15項,除了基因與高齡,高血壓、心衰、瓣膜性心臟病、慢阻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都是可以治療、控制的。比如,39%的高血壓患者易發房顫,控制好高血壓,那房顫發病就低了。

此外,身體勞累、喝酒、肺部感染炎症等,都可成爲房顫發作的誘因,針對性預防即可。

室顫:男性高齡人羣最應警惕

一個人好端端在家裏、單位、公共場所,突然倒地不起,意識喪失,心跳呼吸驟停,甚至伴抽搐、二便失禁,這樣的猝死,在如今越來越多發生。據統計,全球每年約700萬人猝死,這佔了全部死因的1/4,而研究表明,猝死事件裏,60%~80%是心源性猝死,背後就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室顫”的影子。

房顫與室顫,都是心房顫動,一字之差,後者卻讓人“一隻腳踏入鬼門關”。室顫時,心室失去正常的收縮節律而顫動或蠕動,完全喪失收縮射血功能,屬於心臟驟停的一種,如不進行搶救,患者即死亡。如果發作時看心電圖,可見只剩“一條抖動的繩子”,如果不能轉復竇性心律,很快就會變成一條直線。室顫多數會導致患者猝死,僅有少數經心肺復甦搶救成功。搶救的每一分鐘都極其寶貴,在醫務人員及專業設備到達前,應給予胸外按壓,若有除顫設備越早除顫,患者存活的機率就越高。

預防支招

室顫如此致命,有什麼辦法可以預防發作?吳書林指出,年齡越大、室顫發病率越高,男性人羣發病高於女性,因此男性高齡人羣首先應高度警惕。從病因來看,如果大於等於50歲的室顫患者,70%~80%的病因是冠心病;而小於50歲的室顫患者,則病因多是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其他心臟病等。

“已經明確存在器質性心臟病的,務必遵醫囑,積極改善生活方式,規範藥物治療,以預防室顫的發生。”吳書林說。

此外,被評估爲室顫高風險,或室顫發作過而僥倖經搶救生存下來的患者,可能需要安裝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以便在室顫再次發作時給予電擊除顫挽救生命。

護心有招 按需體檢“加碼”

吳書林指出,從可能不用理會的早搏至危及生命的室顫,心律失常“不好惹”,而針對心律失常的護心,除了最重要的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方式與習慣,也要留意遺傳因素,比如父母有心血管病的、猝死的,那要分外警惕,當然一直帶着陰影生活就走進了另外一個極端,有點過了。

吳書林主張通過經常性體檢發現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建議不要抽菸、喝酒、久坐不動等,更提醒按需體檢“加碼”。

具體做法是,一般人體檢要做心電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可加做一個心臟彩超,或加做活動平板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年齡大、肥胖、高血壓、血糖血脂高等,加做一個頸動脈B超,可儘早發現硬化、斑塊等。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丹娜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