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田六是首屆CCiC的創辦者、組織者之一,也是CCiC從無到有的見證者。第四屆CCiC即將舉行之際,田六撰文回憶了CCiC草創的過程,也對CCiC的發展提出了個人思考和願景。以史為鑒,回顧CCiC的誕生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地區iGEM團隊合作交流的現實需求,也是CCiC不斷傳承發展的求索基點。CCiC的創立過程並沒有令人讚歎的宏大敘事,也沒有群賢畢集的風雲際會。大學生樸素的追求和努力分外感人,當華中農業大學的同學們手工用一粒粒華農的油菜籽拼出首屆CCiC的紀念證書,CCiC的種子就已經伴隨著他們的期盼播撒在這片土地。

作者簡介

田六

華中農業大學2013年HZAU-iGEM團隊活動推廣組組長

2014年 HZAU-iGEM團隊隊長

2014 CCiC的發起人及會議的籌辦人之一

2015年 HZAU-iGEM團隊顧問。

欣聞福建農林大學今年將舉辦第四屆CCiC交流會。經由一代代iGEMer推動,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以及福建農林大學相繼舉辦至今,CCiC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學生前沿學術性交流會議之一。四年前,CCiC誕生於武漢獅子山腳下,雖時過境遷,然而每次聽到CCiC這個詞,我心裡仍會激動不已。受組委會同學所邀,我願意講一講第一屆CCiC創辦過程台前幕後的故事。

一群人、一個會議、一本期刊

2014年其實是華中農業大學iGEM團隊參賽的第二年。作為一隻初生的隊伍,我們極度缺乏參賽經驗,想更多地與廣大iGEM團隊進行交流,獲得各位前輩的指點。為了iGEM能在我校站住腳跟並蓬勃發展,我們提出了三個「一」的理念:一群人、一個會議、一本期刊。首先,想做好iGEM,必須要有能為之奮鬥的一群人,即一支團結奮進的團隊;同時,iGEM活動推廣的核心之一就是「外拓內聯」。除了走出校園面向大眾宣傳合成生物學以及走訪企業工廠這些外拓,還要聯合各個iGEM團隊,相互扶持,信息共享。有了這些上述基礎後,我們希望組織一個會議,從而構建一個廣泛的交流平台,並給大家提供項目展示,當面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可以作為Human Practice的一部分。最後,則是一本期刊,對於學科而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推出該學科的專業期刊。而對於iGEM比賽而言,也需要有其知識分享的平台,方便隊伍平時的經驗交流、分享及積累,這一點廈大iGEM隊伍的Newsletter就做得很好。

當然,想法總是美好的。當我們計劃籌備交流會的時候,也曾有許多並不支持的聲音。華中農業大學團隊影響力有限,不如隔壁武大華科參賽經驗豐富,各支團隊會不會忽視我們的邀請?此外,同年較大型的iGEM交流活動有台灣iGEM交流會,且已是第二年舉辦,確認參會的隊伍達到近20支,舉辦華中地區iGEM交流會是否與其它活動產生衝突?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與華科武大一起,組建了華中地區iGEM聯盟,三校iGEM隊伍攜手合作,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並相互幫助,最終以聯盟的名義對外發布交流會信息,以期待邀請到更多隊伍。對於第二個問題,我們當時也打算先樹立一個小目標,先把華中地區的幾支隊伍邀請過來一起開心開心,以此為基礎邀請更多隊伍參加。這也成為CCiC交流會名字的由來,首屆CCiC的全稱選定了Central China iGEMers Consortium。與此同時,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張浩千學長和劉陽學長兩位嘉賓,他們都是有著豐富iGEM經驗的學長。區別於一場僅僅只有項目展示的交流會,我們更希望大家能更多地體會到iGEM和合成生物學的魅力。

在會議報名結束時,大家的熱情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原本預估10支隊伍的交流會,全國各地來了15支隊伍。而到了第二年北大舉辦時,在沒有改變CCiC縮寫的基礎上,應景地將全稱改為中國地區iGEM交流會 CCiC(Conference of China

iGEMer Community)也在全國各地iGEM團隊的需求推動下,完成了一次從地區走向全國的蛻變。

天時地利人和

第一屆CCiC能成功舉辦,可以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

2014年,恰逢iGEM取消亞洲區賽,所有隊伍都需要直接前往美國參賽,不少隊伍都希望能在去美國之前有機會先演練參賽過程,同時有機會與其他隊伍交流,相互學習並發現項目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特意將交流會的時間選定在8月底,這樣經過暑假的拼搏,各iGEM項目基本成型,有接近參賽條件的內容可以分享,而在交流過程中發現問題也還有時間可以及時調整。

地利在於武漢的地理位置,武漢地處內地中部,參會無需繁瑣的手續以及高昂的交通費用。我們不收取會議費,大大降低了參會門檻,讓大家即便自費也完全有經濟能力參加。

最為重要的則是人和了,為了能讓大家真正了解iGEM以及合成生物學,有著豐富參賽、帶隊經驗的張浩千學長和劉陽學長特意前來為大家分享了iGEM比賽經驗,並介紹了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這也是第一屆CCiC交流會能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HZAU-China、HUST-China、WHU-China以及WHU-Pharm四支隊伍發起,HZAU-China主辦的第一屆CCiC交流會就於2014年正式開幕啦。

會議一共持續了兩天,分為特約嘉賓彙報,團隊項目展示,自由交流環節三個部分。首先兩位學長給我們帶來了乾貨滿滿的專題報告。張浩千學長從統計的角度給大家分享了iGEM比賽的特點和參賽經驗,並講述了遺傳迴路的設計原理,令人大開眼界;而劉陽學長則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他對合成生物學的感悟,並著重講了合成生物學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同時iGEM HQ也給了我們一份意外的驚喜,HQ委員會主席Randy Rettberg特意為此次會議錄製了一段視頻,表示iGEM官方對我們的高度支持。隨後各個隊伍展示了自己的項目,最後的自由討論環節原計劃想安排一些議案進行討論,結果沒有組織人講,就變成了自由討論了。不過今年的CCiC這一塊倒是做的很好,有些小期待。同時,我們也精心給大家準備了各種紀念品,包括我們自己親手用一粒粒華農的種子拼出來的會議紀念證。最後來一張大合影~

張浩千
劉陽
Randy
第一屆CCiC合影

第一屆CCiC能夠順利召開,得感謝會議組的努力以及學校的支持,而CCiC能延續至今,則要感謝以張浩千和劉陽等人為代表的熱心關注iGEM與合成生物學的前輩們,以及後續接棒的北大,中山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iGEM團隊和各位iGEM小夥伴們。CCiC就像一個小小的生命,誕生很容易,但延續至今卻是一個奇蹟。

CCiC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學」、「研」相結合,不僅僅局限於學生團隊的交流,也希望能通過特邀嘉賓,給大家帶去一些iGEM和合成生物學的新知識,新視野,堅持辦高品質的會議,使得大家真正能有所收穫。在後續的交流會中,可以以此為平台,漸漸融入「政」、「企」、「投」的內容:邀請一些iGEM做得好的學校的領導或者輔導員分享其iGEM的組織模式;也可以邀請一些合成生物學相關的企業和投資方來給大家講講合成生物學的產業的現狀。參與iGEM的同學往往是一個學校的精英,通過這些內容,使得學生們除了參加比賽外,更能為自己以後的出路進行謀劃;導師們也能提前招到自己心儀的學生;而企業在宣傳自己的同時,也能招收各類人才,從而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CCiC的發展,也存在各種困難與挑戰。正如前文所言,CCiC延續至今是一個奇蹟。中國內地大小交流會遍地開花, CCiC無疑是幸運的。作為一個學生自組織的會議,延續性是關鍵問題,第四屆我們相聚在福建農林,而2018年還能有第五屆么?誰申請,誰決定,誰審核?如何吸引隊伍主辦?如果沒有隊伍接力或多個隊伍都想舉辦,如何商議抉擇?這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就學生自己舉辦交流會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錢了。之前很不能理解為什麼學術交流會經常動輒上千地收取會議註冊費,自從辦了交流會後,我們深深體會到沒有錢的窘迫。第一屆CCiC總共有15支隊伍參加,經費僅有學校里贊助給我們的1萬塊會議費。然而當我們想在國際交流中心租一個會議室時,兩天就需要6000元的租金,我們只能悻悻而退。後來通過院裡面幫助才免費借到了會議室,還要準備印刷各種材料及會務交通費。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省錢都自己親力親為。唯一收取的餐費,統一安排用餐,連我們自己的隊員也要交納。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堅持不收取會議註冊費用,各種會議材料及茶點都力爭實現免費提供。這裡特別感謝張浩千學長和劉陽學長對我們的支持,他們義務來給我們做報告。到了第四屆CCiC,在已經媲美當年地區賽規模的情況下,CCiC可以考慮包括企業贊助等更多的資金來源,把這個平台做的更好。

iGEM之所以能發展成為國際上最大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科競賽,離不開規章制度的完善。CCiC作為一個學生自組織的會議,也需要大家一同思考其未來的方向,幫助其完善自身的制度和架構。希望CCiC也能像iGEM一樣蓬勃發展,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的同時,也為合成生物學乃至生命科學的學科建設及產業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最後,我預祝福建農林大學主辦的第四屆CCiC交流會圓滿成功,祝大家玩的開心,享受iGEM和合成生物學的樂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