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07:57 來源:界面新聞 改革 /進出口

原標題:【深度】以牛為名:民粹主義風潮拖累印度經濟改革

4月1日,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奶農Pehlu Khan正和另外六人駕車帶著兩頭母牛和兩頭小牛從市場往家趕,當他們行至一條高速的交叉路口時,被一伙人攔住,用棍棒毆打在地、腳踢不止。兩天後,Khan在醫院重傷不治。

整個過程——包括這位奶農的哀求——都被行兇者用手機錄製下來,通過社交媒體發到互聯網上,散播到全印度。

Khan的家人說,他們對施暴者出示了運輸奶牛所需的合法證件,但仍然遭到毆打,而警方則在9月以案發時不在現場附近為由,放棄了對Khan臨死前向警方供出的六名「護牛」隊成員的指控。

毆打他們的暴徒屬於該地一個規模龐大的「護牛」組織,而這只是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控制的幾個邦中,部分激進團體以保護「奶牛母親」(mother cow)的名義對穆斯林等少數族裔和「低種姓」民眾大範圍實施的惡行之一。

隨著印度人民黨主席莫迪2014年擔任總理,印度國內對牛的推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這背後是民粹主義風潮的崛起,其直接的影響包括惡化族群關係、影響牛肉和牛奶出口,但更長遠的影響在於,這讓外界開始重新審視莫迪改革的實質和成效。

莫迪樹立的「改革家」形象是讓他在三年前的選舉中大獲全勝的法寶之一。他在改善經商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印度製造」、為打擊腐敗和黑市經濟大興廢鈔促進金融改革,並實施稅制改革、引入商品和服務稅等等。與此同時,一些以提升印度教地位為主要目的的民粹主義政策也出爐了。

以牛為例。在2014年競選時,莫迪就曾多次公開譴責印度不斷增加的牛肉出口,「宰殺奶牛的人、宰殺動物的人,正在破壞我們的牛奶之河(People who slaughter cows, who slaughter animals, are destroying our rivers of milk),」他說。

早在2004年,印度人民黨掌權的邦就通過了一項全面禁止屠殺牛(包括在印度教中不享有「聖物」待遇的水牛)的升級版法律。2012年,該法被重修,延長了觸犯者的刑期。在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殺死一頭奶牛可判終身監禁。該法律還將舉證責任轉移到嫌犯身上,也就是說除非他們能自證清白,否則就是有罪。

今年夏天,新德里又頒布了一項全國性的命令,將販賣牛(包括非「聖物」的水牛)以供屠宰的行為視為犯罪,不過,最高法院暫時叫停了這一禁售令的實施。

然而,在這種政策趨勢的驅使下,大量激進的印度教徒組成「護牛」團體,對那些他們認為沒能友好對待奶牛、尤其是以牛肉為食的穆斯林少數族群實施懲罰。

路透社11月刊發的一則長篇調查報告,揭示了自2014年以來該國「護牛自衛隊」(cow vigilant)是如何壯大、又是如何打壓穆斯林並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的。

除了對任何疑似販賣、屠殺奶牛或沒有恰當保護奶牛的人施暴,他們還會直接將非印度教徒飼養的奶牛以保護之名搶走,送至通常由政府補貼的被稱作「gaushalas」的奶牛保護中心。路透調查發現,自莫迪當選至今,這些地方的奶牛數量增加了約一半,而它們基本「都是從穆斯林手裡搶來的」。

「只養不賣」讓奶牛成了很多農戶甚至地方政府的負擔。一些想「減負」的農戶於是趁著黑夜悄悄將年老或有病的奶牛放出戶外,造成了牛在野外踐踏莊稼的麻煩。在某些地方政府,比如Pehlu Khan生活的哈里亞納邦,他們為「護牛中心」投入的資金最近一年增加了一倍。一些地方邦為籌集資金,還對房地產交易徵收10%的額外印花稅。

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可以說明,莫迪上任後圍繞「神聖的奶牛」而崛起的這股民粹主義潮流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印度的經濟情況或前景,不過路透社今年6月的一項調查發現,僅在北方邦坎普爾(Kanpur)一個市,就有超過「4萬皮革行業從業者失業」。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報道稱,牛奶行業受到的衝擊可能會更大,長此以往,這個世界第一大奶牛出產國將「面臨牛奶危機」,生產的牛奶甚至不能滿足本國所需。

印度政府近日宣布了史上最大的銀行業注資計劃,旨在支持信貸增長以及創造就業。但令人尷尬的是,2016年,印度奶業以及牛肉和皮革出口行業產值約為110億美元,而這些行業從業人數至少有550萬之眾。

對此,有觀點認為,在莫迪任上,經濟改革讓位給了政治,也就是說,相比經濟取得的成果,莫迪更在意的是如何夯實他的印度教民粹主義選民基礎。

在今年北方邦的選舉中,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無視經濟綱領,將重心放在吸引印度教民粹主義選民上,提出了一些極具爭議的政策建議,包括在聖城阿約提亞(Ayodhya)一座被廢棄的清真寺遺址上建一座印度教廟宇。

在北方邦選舉中大獲全勝後,莫迪任命了一名激進的民粹主義者約吉·阿迪蒂亞納特(Yogi Adityanath)擔任該邦首席部長。要知道,阿迪蒂亞納特曾因涉嫌煽動宗教仇恨和煽動暴亂等罪名受到過調查。

莫迪政府及其支持者也許會辯稱,在複雜的聯邦體制和強有力的地方政治經常困擾經濟改革的印度,獲得政治上的優先地位對確保經濟改革措施順利實施至關重要。但像Khan這樣的受害者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情況意味著,這場以「護牛」為名義的印度教原教旨主義化運動正在極大地破壞社會紐帶、危害社會安定,加劇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本已緊張的關係,與莫迪上台時承諾的提高就業、促出口、「印度製造」和促增長的目標背道而馳。

莫迪上台後,印度經濟確實實現了快速發展。GDP增速從2013年的6.5%提升到2014年的7.5%,並在隨後兩年一度超越中國,2016年第三季度還創下了9.2%的高增長。11月17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上調印度主權債信用評級,系十三年來首次。在這之前,世界銀行也把印度的經商難易程度排名上調了30位。

但質疑者認為,事實證明,莫迪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體現了莫迪作為經濟改革家「業餘」的一面。他們指出,高達99%的廢鈔迴流到銀行系統,宣示著「反洗錢、反腐敗」運動的失敗;稅改雖然在全國範圍內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邦之間的壁壘、簡化了流程,但稅制依然複雜難懂,一些小型企業和出口商也被排擠出局。

廢鈔和稅改的負面效應似乎也已經體現在經濟增長中。該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速降至5.7%,遠低於6.6%的預期,這是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新低,也是莫迪任上增長最慢的一個季度。儘管第三季度GDP增速回到6.3%,但絕對算不上靚麗。

更重要的是,經濟放緩可能更會激勵統治者通過煽動民意來維持支持率。低於預期的不穩定增長和來自印度教選民的高支持率,預示著莫迪不太可能改變其民粹主義立場。

儘管今年以來莫迪曾多次公開譴責「護牛」暴行,但從Khan的案例可以看出,當局實際上是在放縱甚至支持這種掠奪穆斯林財產的行為。正如《經濟學人》在今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所說,與其說莫迪是個「改革家」、「經濟學家」,不如說他是個激進的政治狂熱主義者(firebrand)、一個沙文主義者(chauvinist)。

作者:閆桂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