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死生契闊」,可這個「死生契闊」是什麼意思呢?

「死生契闊」,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原文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多人都解釋說「死生契闊」的意思是「生死別離」,然而「契闊」為何是別離的意思呢?到底哪一個字代表著別離?每一個字分別是怎樣的來歷,就又說不清了。死生契闊之所以難於理解,就是因為很多人在解釋的時候沒有把這些問題說清。

契:約定、重逢

「契」這個字我們都知道,有「契約」這樣一個組詞。這個字的甲骨文,實際上是由右側一把刀,左側幾個刻線構成的。

這其實是一幅圖畫,表示原始人在對日期、事件進行計數的形象,這件事、這個數,就是要定下來,不許抵賴了,即是「協約」的意思。「契」即約定。延伸下來,則為「約定好的重逢的日子」。在「死生契闊」中,「契」與「闊」相對,它是聚頭、重逢,而「闊」,則是闊別、遠離的意思。

闊:闊別、遠離

闊,寬疏也。

王羲之《問慰諸帖》:「闊別稍久,眷與時長。」

「闊」這個字,外頭一個「門」,表示的正是家門;裡頭一個「活」,表示家門的出入自由。「闊」,也就有了「家裡頭門很大」的意思,久而久之,人們用它來形容寬疏、遙遠。「闊」與「契」相對,一個疏遠,一個聚合。


綜上,死生契闊,意即死、生、合、離。這是人生無常的四種狀態,與蘇軾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是差不多的意思。


生死離合,以生死離合相約

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因為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

張愛玲卻說:「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麼小,多麼小!可是我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好像我們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但如果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超越了生死和時間,也不能算是悲哀的詩吧!

誠然,這世間難得相逢,難得相愛,難得相守,難得相伴到老,難得生死相隨,但更難得的是,死生契闊,我只對你一個人說過

晚霞溢彩,餘暉瀲灧,

古道桃花,風流纏綿,

箋短情長,寸心難寄,

相思細雨,潤木瀟瀟,

青杠木,百角藤,良辰景,醉韶光,

與子共築,與子同眠,與子同袍,與子同衣,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hi,我是紫蘇少女,雜答型答主,思想有趣,認真熱忱,歡迎關注ヾ(????)?


生死契闊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全句為「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簡單來說,生死契闊,就是生死別離。就是我們要訂立生死都要在一起的盟約。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愛情故事,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那時年少,這樣的生死相隨的愛情給我的震撼還是挺大的。

講的的是一對情侶,十分恩愛,某次兩人開車出去遊玩,在一個彎道,遇上一輛大卡車,來不及避讓,眼看就要撞上去,男人情急之下,一個急拐彎,讓大卡車撞向自己在的那一面,他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護副駕駛上的女朋友。最後是男子當場死亡,女子受的重傷,在醫院昏迷三天,醒來很虛弱,戴著氧氣罩,她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問男朋友的情況。眾人不敢告訴她,瞞著她,可最後她還是知道了,在某個深夜,想起他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發過的「生死契闊,執子之手」的誓言,悲痛中拔掉了自己的氧氣罩。殉情了。

我想這就是「生死契闊」吧。


生死契闊,「契」,聚合;闊,離散。所以這個詞語是生死離合的意思。

這個詞語最早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大家對這首詩可能不是太熟悉,但詩中有一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下文圖片來自網路)

《詩經.邶風.擊鼓》(節選)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哪句話了吧。就是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一首優秀的描寫戰爭年代軍人生活的詩作。生死契闊,與子成說,意思就是一起生死,已經成為了約定。這句話描繪的就是軍人的友誼情深。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最初的含義也是讚揚軍人的友誼,不是現在的愛情。

所以綜合全文來看,生死契闊這個詞語用來描述軍人的情義最為確切。


「死生契闊」出自《詩經·邶風·擊鼓》,原文如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然了,這首詩有五段,這首詩我們可以理解成是《詩經》中的邊塞詩,描述的是一位遠征他國、有家難回的士兵,在異國他鄉的思想之歌。由於這一段太過美好浪漫,所以如今被用來形容愛情。

「死生契闊」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生死離別,死生好理解啊,但為什麼契闊是離別之意呢?我們分別解釋一下「契闊」兩個字的含義,你就懂了。

契,合也

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契的字形是右邊一把刀,左邊一豎三橫,意思很明顯,就是用刀在木棍上刻上記號——這是中國上古時代的記事方式。

所以,契字最早的含義是刻。由於契刻用於記事,我們把這件事情刻記下來,就算是約定了,所以後來契就引申出了契約、約定之意。

闊,疏也

我們常說闊別已久。可見,闊的含義就有離別之意,離別上面為什麼還要加個「已久」呢?

因為闊啊,還指空間寬廣、時間長久,你看,我們倆相隔的距離很遠、離別的時間很久,這就叫闊別。

《擊鼓》這首詩後面還有一句「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意思就是可惜我們相隔太遠而且長久,沒有機會再次相見,這裡的「闊」也是離別之意。

所以你看,「死生契闊」這一句,前有死與生相隔,後有契與闊相對,契為合、闊為離,所以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別了。



這是《詩經·邶風》裡面的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我們經常用在新婚夫婦的身上,有白頭偕老的意思。卻不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比後一句更厲害。

這裡「契」解釋為聚合,「闊」就是離別,「說」就是約定。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當初曾經約定,除非死才能把我們分開。

這裡的「子」字,是指女子。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這兩句話是女人說給男人聽的,其實恰好相反,而且還是個出外征戰多年的男人說給他老婆或未婚妻(我比較認為是後者)聽的。害怕自己戰死他鄉,再也回不去;害怕自己就算活著回去,女子也忘了當初彼此的約定。

所以整首詩表達的情感,遠不是我們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那麼浪漫溫馨,反而更像是一個男人怕被自己的愛人拋棄,在她面前哭著說:難道你忘了當初我們的約定了嗎?

我是索彥,喜歡寫作、詩詞,偶爾清談,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吧??????


「死生契闊」,「契」指合,「闊」指別,意思就是生離死別。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整句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同生共死,遵守約定,攜手共進,一直到老。

「死生契闊」在原詩里形容的是戰友情,後來也常被用來形容夫妻情。

「死生契闊」出自於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里有十五國風,是當時不同地域的民歌。「死生契闊」出自於「邶風」中的一首詩名字叫《擊鼓》。這首詩寫的就是征戰在外的士兵面對諸侯國的頻繁混戰,和戰友約定生死共進。

「邶風」指的是邶地的民歌。邶bèi原指邶國,在現在河南湯陰一帶。周武王滅商之後把商都京畿之地劃分為邶、鄘、衛等諸侯國,令紂王之子武庚於邶以承商祀。另外武王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鮮於衛、蔡叔度於鄘、霍叔處於邶以監管武庚,稱為三監。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攝政,趁此機會武庚叛亂,接著暴發三監之亂。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收回邶、鄘、衛之地,重新將商都地區封給康叔封重建衛國,後又令康叔封徏於鶴壁的淇水一帶。

實際在《詩經》里「邶」和「衛」應該是一國。朱熹說武王以紂城朝歌以北為邶,朝歌以南為鄘,朝歌以東以衛。康叔時邶、鄘入衛,說的都是衛事。

《擊鼓》這首詩開頭說「從孫子仲,平陳與宋」,就是說詩里的主人公,這名戰士是跟著衛國將軍去宋國和陳國的。關於詩的歷史背景,一說是春秋初期,魯隱公四年時衛國公子州吁作亂,公孫文仲受州吁之命聯合陳國和宋國伐鄭。還有種觀點認為是魯宣公十二年,衛穆公平陳、宋之難。

詩的開頭說,「土國城漕,我獨南行」,意思是說別人都在漕地服役建城池,我卻要向南而行去征戰。詩的最後又感嘆,「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是說離別很久了,簡直無法再活下去,這是久在外征戰,不能歸家,十分思歸。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一切都只是一個美好意願,彰顯情意的「誓言」。博得更多的情意與好感。真正的死生契闊,應該是臨別共死之言,這裡的死生契闊,只是文人的一種自我抒情或者感慨。

現實有生活不容易,也有詩和遠方。真正的感情不是說出來的,兩個人彼此陪伴,細水長流,相濡以沫,才算是後人的「成說」。

不過有些人就是喜歡這些甜言蜜語,和詩里的一種境界。什麼戰友情,兄弟情,夫妻情,有那麼較真兒嗎?你對誰說了這些,誰就應當得到你的「誓言」。或者說是感情上的表白。

真心的付出永遠比一句浪漫的誓言來的實在,如果你只喜歡浪漫,那就別想太多。人無完人!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的意思指?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當初早已說好的約定。

這是一句經典詩詞,出自《詩經·邶風·擊鼓》。遠在他鄉服兵役的將士思念家鄉親人,發自內心的吶喊與感嘆。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將士們回家的心愿什麼時候才能成? 心中悶郁不樂,不知身在何處?馬兒又丟失在哪裡? 到哪裡能找到它? 到那山間林里還是有泉水的地方?

生死離合, 我與你許過的諾言,說過與你牽手同行, 伴你一生。 然而,如今各自分開天涯, 我怕是有生之年也難回家鄉了。 如今天各一方, 我的信約竟成了空話,徒留空嘆。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有一首歌叫《約定》,讓我想起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這是一生的約定,多麼幸福!

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