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受訪者供圖

70多年前,一封從中印緬戰場密支那寄出的情書,串連起了當年的“復旦才子”曹越華和“交大佳人”王德懿的今生姻緣;後來,還是這封情書,見證了他們相濡以沫的一世愛情。晚年,爲妻子讀情書成了曹越華的習慣,他忘記了其他事情,唯獨那封情書,他依舊倒背如流。3月27日,101歲的曹越華永遠地離開了。

足球是一生最大的愛好

“父親走的時候沒有痛苦,應該是高壽器官衰竭。”兒子曹龐沛告訴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父親身體很好,一直沒生過大病,四五個月前,父親沒有了飢餓感,器官開始出現衰竭。

在兒子印象中,父親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他是個鐵桿球迷,自從上世紀80年代國內有了世界盃的電視轉播後,每一屆比賽他都會看球。去年世界盃的時候,還守在熒幕前收看了。”曹龐沛說,足球是父親一輩子最大的愛好。

曹越華1918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教師。12歲時,曹越華進城來到父親教書的川東師範學校(今市文化宮)內就讀附小,因爲學校有足球隊,他被教練選中,開始足球生涯。

他還曾與史迪威將軍聊起足球哲學,80歲時還馳騁在綠茵場,90歲高齡以後,因爲身體原因,下場打球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每逢國內國外的大型足球比賽,依然像年輕人一樣,守在電視機前觀賽吶喊。

“父親之所以高壽,和踢球有關係,拿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生命在於運動’。”曹龐沛說。

1934年,在重慶市初級中學球場,曹越華踢球的照片。

老年時期的曹越華依然酷愛足球

最美情書出自前線戰壕

“親愛的德懿: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參入在捍衛國家和民族第一線戰士的隊伍——匍匐在密支那陣地的戰壕裏了。”這是1944年9月,身處緬甸密支那的中國遠征軍翻譯官曹越華,寫給女友的一封情書。

1937年抗戰爆發,1938年2月,復旦大學內遷重慶。曹越華此時考入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1943年,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反攻滇緬,急需大量懂外語的知識青年入伍。曹越華成爲復旦大學最早走向前線的學生。從1943年春至1944年夏,曹越華在昆明的炮兵學校從事翻譯工作。1944年7月底,曹越華奉命調往緬甸重鎮密支那任翻譯官。

收到情書的女孩就是王德懿,重慶名門閨秀,生於鹽商世家,重慶開埠地標——20世紀中國西部唯一的租界地王家沱,就因王家命名。

2013年,重慶晚報、都市熱報、彭水旅遊局等聯合開展“全球最浪漫情書徵集活動”,在兒女攛掇下,曹越華和老伴兒把那封意義非凡的戰地情書找出參賽,希望把戰火紛飛的老一代人的愛情展示給下一代。不出意料,曹越華夫婦這封情書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以及主人公恩愛和諧的婚姻經歷,在全球近3000封情書的評選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一等獎。

2013年11月2日,曹越華夫婦登上《中國夢想秀》的舞臺,講述起他們的愛情故事,那時,95歲的曹越華用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當場朗讀了幾十年前所寫下的那封戰地情詩:“my darling,please give me……”在現場,老伴兒王德懿用中文翻譯了出來,感動了全國的觀衆。

曹越華、王德懿年輕時的合影

遭遇逆境不離不棄的堅守

愛情是什麼?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但對於曹越華與王德懿老人來說,愛是戰火紛飛時的刻骨思念,是遭遇逆境時不離不棄的堅守。2015年,曹越華與妻子王德懿相約北溫泉——1945年他們在這裏拍下第一張婚紗照,70年後的鉑金婚紀念日,他們在同一地點再次攜手,穿上禮服、婚紗,紀念70年的世紀情緣。

1944年7月下旬,身爲翻譯官的曹越華突然接到命令調往緬甸前線。在乘軍機飛到緬北重鎮密支那的當晚,暴雨如注,夜空中火光升騰、硝煙瀰漫,他在戰壕中帶着對遠方戀人的思念,寫下了那封深情款款的情書。1945年8月底,曹越華凱旋。經過硝煙洗禮的曹越華與王德懿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愛情,10月20日兩人在昆明喜訂鴛盟,在《雲南日報》刊登了訂婚啓事。十幾天後,他們回到重慶,在北泉名閣數帆樓舉行盛大婚禮。復旦大學第二任文學院長、我國著名翻譯家伍蠡甫作證婚人,老師、同學及雙方親屬、好友100餘人參加了他們的婚禮。

1945年曹越華夫婦拍下的第一張婚紗照

結婚70年後,2015年,他們再次穿上禮服、婚紗。

記不起事,但情書依舊倒背如流

“那封情書,父親母親都能倒背如流。直到前兩年,爲母親背情書已經成了他們晚年重要的消遣。”曹龐沛回憶,父親歲數大了,記性不太好,上午告訴他的事情,下午就會忘記。不過對那封情書,兩人一直沒忘記,那封情書對二老而言,已經刻在記憶深處,形成習慣。

這麼多年以來,爲母親背情書,已經成了父親的“必修課”。每隔兩天,曹龐沛就會來養老院看父母,在養老院的宿舍房間裏,茶餘飯後,父親常常拉着母親的手,用純正、流利的英語念情書給母親聽,而一旁的母親眼裏充滿溫情,認真聽着,然後一句一句翻譯出來。

“有時候,父親也會當着其他老人爲母親朗誦,大家都很羨慕這對夫妻。”曹龐沛稱,父親精通英、俄、法三國語言;母親王德懿讀了五個大學,是重慶早期的巴渝女才子,這原本就是郎才女貌的一段姻緣。戰爭年代父親在前線,母親在內地,是真情讓他們走到一起。後來,父親的境遇不好,又是愛情讓母親對父親不離不棄。

在曹龐沛看來,父母的經歷讓他深信,愛情可以超越生死、超越時光。

曹越華夫婦年輕時照片和信件

相關>>>

“戰地情書”精選

德懿:

部隊又要開拔了,將繼續向南挺進,目標是南坎、苗堤等,直至解放中部重鎮八莫,會師喬梅。在緬甸熱帶的叢林裏、在異國雨季的行軍中、在傷員浸血的繃帶間、在屍首遍陳的戰場內,似乎天天我都會夢見您的倩影。

此時,千言萬語,彙集在心窩就是一句話:“My darling,Please give me a definite answer,which will reflect my once pale youthfulness,I’ll repay you a heart-to-heart smile and love,which 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deprive me of When the waris over,we shall,hand-in-hand,build a small eatle on the yellow soil,and while warming out selves in a fire,listen togother to the beautiful singing of the early-spring cuckoo,Cuckoo,jiugjiu,pwetwetawu Cuckoo,jiugjiu,pwetwetawu”

(“親愛的,給我一個答覆吧,您深情的目光輝映着我曾經蒼白的青春,我將回報你最傾心的微笑和任何風浪都無法剝落的溫柔。戰爭結束後,我將在黃土地上築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讓我倆相偎守着爐火傾聽那杜鵑鳥清啼的聲音,咕咕—咕咕—咕咕。”)

責編 曹園園 審校 王蓉 總值班 官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