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傳統清明節又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得蠻對啊!挺應景適情的。這是唐朝杜牧的名作,而杜牧是我個人偏愛的我國古代詩人之一。

大家想必早都知道了,宋朝畫家張擇端有一幅傳世名作叫《清明上河圖》,反映北宋年間在清明時節前後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熱鬧情景。可是,清明節咱們國人為什麼要「上河」呢?

其實,清明節並非自古就是國人祭掃祖墳、悼念先人的日子。清明作為節日,在兩漢還並不明顯,到隋唐略為成型,但尚未涉及掃墓、祭祖,更多的還只是反映氣候輪迴與變化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一些牽涉清明的詩歌,無論是杜甫的「渡頭翠柳艷明媚」,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都還看不到具體祭掃追悼的含義來。有祖宗崇拜的清明節始於宋朝,晚於李唐三百餘載。

那麼,既然先人的墳墓都是葬在山裡邊的,若要掃墓的話,就應該是「上山」、「上墳」才對,卻為何變成「上河」了呢?這就要聯繫到與清明節在時間上前後接踵的另一個古老節日——三月三上巳節了。

與清明節先冷清後熱鬧的際遇正好相反的是,上巳節是先熱鬧後冷清,早在漢朝時就已十分繁榮,至唐朝已達到鼎盛。《詩經》里的《鄭風·溱洧》篇,描寫的就是三月三上巳節;還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敘述文人在上巳節「曲水流觴」,李唐杜甫的《麗人行》里更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名句。

我們看到,這裡所舉的三篇詩文,都有「水」(其實就是河)在裡面:「溱」和「洧」是先秦北方兩條大河的名字;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流觴」於「曲水」;唐朝的「麗人」們集聚於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水邊」。可見,「水」是上巳節的一個關鍵詞,三月三是古人一個親水的日子。

於是我們可以明白了:宋朝的「清明上河」,其實是在慶祝和度過(更多的是緬懷)一個離大家已漸行漸遠的古老節日——三月三上巳節。因到宋朝時,隨著清明節的迅速崛起,上巳節已經比較凋敝了。

其實,清明節還「合併」了早它三兩天的寒食節。上墳、祭奠原本是寒食節的重要傳統習俗。清明節本身自來就沒有什麼更多內涵,因其在時間上正好處於寒食節和上巳節之間又非常臨近,名氣更顯赫的它便「左右開弓」,把寒食、上巳兩節的種種習俗與活動均攬進自己「筐」里,從而越做越大、越做越強,直到今天。


感謝邀請!更多優質回答敬請關注頭條號@安廣祿

你提的問題涉及到中國傳統的農曆和公曆兩個不同的曆法。我國的農曆至遲從夏朝就開始使用了,故又稱為「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清明節就是農曆24節氣之一。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曆法,也稱陽曆,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這種曆法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年運動有關,它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與月相無關。國為陽曆並非中國所創,故又名「西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規定實行公元紀年,也就是我們說的陽曆。

陽曆實行後,我國傳統的農曆並末廢除,這就形成了「兩歷並存」局面。既是兩歷並存,也就是說一個自然年內有兩個曆法同時存在,這就必然有個對接、換算的問題。換算的結果就是農曆清明節的這一天總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公曆4月4日和4月5日這兩天。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令你滿意,如果覺得滿意請關注、點贊,謝謝了!


謝謝邀請!

清明(節)每年都會出現在陽曆4月4日、5日或6日這一天。2017年的清明節就在4月4日,今年的2018年4月5日就是清明節。

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我們的先祖為了更好的農業生產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軌道即一年劃分了24個等分即24個節氣。

太陽從(春分)點即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地球旋轉,每向前轉動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圈)又到春分點,稱一回歸年,24節氣×15度=360度。

24節氣如下:一年中有12個節,12個氣。

一、冬至。 二、小寒。 三、大寒。 四、立春。 五、雨水。 六、驚蟄。 七、春分。 八、清明。 九、穀雨。 十、立夏。 十一、小滿。十二、芒種。 十三、夏至。 十四、小暑。 十五、大暑。 十六、立秋。 十七、處暑。 十八、白露。 十九、秋分。 二十、寒露。 二十一、霜降。二十二立冬。 二十三、小雪。 二十四、大雪。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歌就不再多說了,免得跑題了。

農曆根據月亮繞地球轉一周為一個月大約28天到30天。月亮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圈)平年為12個朔望月或13個朔望月(閏月)。與多年年長短時間不一致,24節氣(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分)無法與農曆日期相對應,但與太陽曆的公曆(陽曆)基本一致,同為一回歸年,農曆趕不上公曆(陽曆)日期用潤月補,使用的是現在的陰陽合曆 。

所以清明節一般出現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他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圈)所計算得來的。比農曆(月亮繞地球隨太陽公轉一周)準確。清明節是一個分界線,節前沙塵暴風多,天空昏蒙蒙的,過了清明(清靜明朗的意思)天空漸漸明朗起來。

2018年陽曆3月18日即2月2龍抬頭開始萬物開始復甦,草木發芽,百花漸漸綻放,天氣越來越暖,到了4月5日即農曆2月20日也就是清明節,桐花已經綻放,洋槐花(蜜蜂採的洋槐花蜜最好)已經盛開,遍地金黃色的油菜花盛開,正是踏青觀景的好時機。清明節也稱踏青節。老祖先在這個時候開始耕種春玉米、蓖麻、花生、向日葵、西瓜等各種蔬菜。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棗芽發種棉花」。

兩千多年前老祖先就利用清明這天祭祀上墳給先人燒些紙錢,墳頂上用土球壓一張或幾張20厘米左右見方的白紙。拿鐵杴在墳墓四周修一下,把下雨或各種原因塌陷的地方或窟窿給墳上補平,把雜草剷除。就這樣年復一年的傳承下來了。

在清明前後到處都有趕廟會趕集的人們,唱戲的和各種娛樂的人,是一個風和日麗不熱不冷的季節。

張擇端大畫家畫的世界名畫(清明上河圖)正是再現了欣欣向榮,繁榮昌盛忙碌的人們。

在西安臨潼還有清明前兩天為(新墳),意思是(老了)死了的親人只要到了或者過了100天,在新的一年的清明前兩天都要宴席招待主要親戚前來送白紙做的桿桿紙,桿桿紙都要在(新墳)前一天送到主人家(老人即死了的人),在清明前兩天黎明前的時候主人家的兒子都要用細竹桿或細樹榦掛上桿桿紙,從遠處望去新墳頭上白茫茫一片。亦是對長輩的無限思念。因各地風俗差異,不知親們那裡是什麼樣的?我是東方幸歡迎與大家交流互動。


你就記住一句話,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就是清明節。

我們是按農曆算的,陽曆基本就趕在4月4、5、6號其中一天。

關注我,看我微頭條,就知道為什麼叫清明了。


恆星定歲,回歸年定春分點,黃經分度,太陽高度角周年變化,說到底差不多都是一個意思。清明是農曆中的24節氣之一,而農曆中節氣分布實質上是把回歸年分成了24段,在演算法上與公曆基本重合,所以清明看上去就每年都在公曆的4月4~6日,尤其4月5日居多,這只是一種巧合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