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進入金元時代已經有些年頭了,來來去去的外援也有了一籮筐,德羅巴

、阿內爾卡、孔卡、巴里奧斯、帕托、塔爾德利、胡爾克、奧斯卡……這些昔日只出現在電視機里的球星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些超級外援的加入,最直接的目的自然是幫助球隊提高成績,成效是顯而易見的,相比於那些年在亞冠賽場中超四強常常一起把家還,近些年攜手出線已是家常便飯。但是,大部分理智的中國足球人也都沒有忘卻,曾經我們引入超級外援,不僅注重的是當下,還放眼了未來:希望超級外援能帶動國內球員一起進步。

那時候單純的球迷們有著這樣那樣的遐想:要經常跟超級外援對抗,跟他們一起訓練比賽,中國球員的能力肯定會提高的;外援能提升我們的比賽節奏;外援的榜樣力量會讓中國球員更職業……可過了這麼多年,遐想似乎變成了瞎想。

看著瓜林日漸臃腫的身材、胡爾克圓滾滾的小肚腩、從野牛變成肥牛的阿洛伊西奧……雖然他們依然是球隊的大腿,依然能在賽場上呼風喚雨,依然可以拯救球隊於水火,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於當初他們的能力都下降了不少。我們不禁懷疑,金元時代,超級外援和國內球員相處,究竟是誰同化了誰?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某大牌外援加盟中超僅半個賽季後,在隊內測試中他的速度和爆發力相比在歐洲就有了不小的下滑。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比賽和訓練強度的差距導致了外援身體機能的下滑。前權健外援維特塞爾在接受採訪時便曾說道:「為了能夠跟上國家隊的比賽和訓練強度,自己要在中國進行額外的加練,因為中超聯賽的訓練和比賽節奏強度太低,比國家隊低10倍……」不僅維特塞爾,帕托也被隊友爆料經常在訓練結束後去健身房加練。再聯想到以前勒夫的吐槽,中超節奏慢、帶球能喝咖啡,雖然有誇大其詞的成分,但不得不說我們的訓練和比賽強度的確有待加強。聯想到剛過去的亞冠聯賽,中超豪取8連勝的傳控型球隊北京國安在全北現代的高壓下幾乎一籌莫展,在中超賽場踢得風生水起的比埃拉在韓國球員強硬的身體對抗下近乎消失,國安只能依靠後衛大腳長傳尋找機會。如此也可見中超比賽強度與高水平賽事的差距。在這種比賽和訓練強度下,外援都在退步,又怎麼能讓中國球員進步?

另外,在中超賽場上有一個特點,個人技術強、擅長單兵作戰的外援總是比團隊型外援吃香,這反映出中超賽場技戰術水平低的特點。正是由於這一特點,我們發現一些靠意識、傳球、掌控節奏吃飯的外援,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中超的節奏。很不幸,我們幻想的國內球員提速以適應外援的超前思維並沒有實現,反而是這群大師們需要「慢」下來等國內球員跑到位再傳出皮球,或者將皮球的提前量傳得短一些以適應國內球員「慢」半拍的反應。久而久之,外援們在歐洲賽場高壓下歷練出的快速出球能力和一腳送威脅球能力,在等待中退化。被外援所適應的國內球員自然也沒有多大進步。當然凡事也有例外,在奧斯卡的輔助下,武磊的前插、跑位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邁進五大聯賽的行列,這是我們希冀看到的國內球員在外援帶動下的進步,可惜只是個例。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大牌外援中確實存在不少人來中超踢球的目的就是「養老」「賺錢」,在這一心態的影響下,他們能好好地踢球就不錯了,更不要說帶動中國球員一同進步。再加上部分國內球員沒有足夠的進取心,只想著能夠給外援打好下手,把球搶下來交給他們就行了,別的一概不考慮。甚至當外援都選擇加練保持狀態,他們洗完澡回家打遊戲去了……

即使這樣,不可否認的是大牌外援的加入大大提高了中超聯賽的競爭力,武磊、郜林等國內球員在外援帶動下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我們想真正能實現中國足球水平的提高,讓實現外援價值最大化,還確實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