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像中文,語法頗具古風的對話,中國人看了,十有八九都摸不着頭腦。

不懂表明你沒瘋。說到底,這畢竟是熱衷於漢字檢定考試的日本人搞出來的玩意兒。在日本,它們被稱爲“偽中國語”

所謂“僞中國語”就是指去掉平、片假名,或將假名替換成同音漢字的日文文句。因日語只留下漢字後外觀很像中文,於是又被稱爲僞中國語。

說白了,就是日式中文

它們的出現在Twitter上掀起了小範圍的熱潮。那些對傳統文化抱有熱情的日本人,在與朋友聊天時全部使用漢字,但由於日文常有音讀和訓讀的關係,當它們被替換成同音漢字時常常會顯得莫名其妙,日本人自己有時也面面相覷。

而這些僞中國語,在真正的中國人眼裏,還能看過更多別的意蘊。

大丈夫”一詞在中文世界已經很常見了,它並不是能屈能伸的那個對象,而是在表達一種關心和擔憂——沒事吧?“だいじょぶ”聽起來也很像中文的大丈夫,它的寫法也是大丈夫,

日本的大丈夫可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邪魔”在ACG圈也常見,意思是“阻礙、打擾”。玩遊戲的同志一定會覺得這個詞在升級打怪時十分形象。

文題的“大変(たいへん)”“面白(おもしろい)”則是“非常、十分有意思、感興趣”的意思。這些說法彷彿是中文的補白:非常情況於是大變,有意思到暈厥面白,實在是令人腦洞大開。

日語本身就與中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漢字就是日文的祖先。

祖先的語言文字流傳到現在,定會引起隔膜。對於這種隔膜和陌生化的調解而催生出娛樂化的使用,在各種語言身上都時有發生。

日本人使用日式中文,就像中國人使用中式英語(例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都是一種對文化的獵奇,是語言表達的一種新鮮嘗試。

它們大多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熱鬧一陣就衰敗了,週期比蜉蝣還短(研究表明,網絡熱詞最長壽命僅爲52日)。

大多人早已不說“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我是xx,我現在慌得一比”“盤他”了。“高富帥”“然並卵”“不明覺厲”更已作古好幾年。有些新鮮勁兒消退了的網絡用語,只要有人一提,頓時覺得此人土得掉渣。

所以根本不必像一些學者那樣擔心它們會氾濫到破壞語言生態。語言不是那麼脆弱的東西。

真正好的詞語和表達一定會流傳下來。

每當《牛津英語詞典》收錄新詞,都會引發不小的關注,尤其是那些中式英語表達。在這個權威詞典問世的90年裏,一共收錄了250箇中式表達的英語。

guanxi(關係),qipao(旗袍),tuina(推拿)這些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早已打入英語世界。在去年10月更新的詞條中,add oil(加油)成功躋身詞典,爲英語世界再添中國特色的一筆。

於是有人暢想,什麼時候“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這類更接地氣的中式英語也能經住歷史的淘洗與考驗,爲世界語林添磚加瓦?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詞典總編輯劉浩賢說:“世界上許多采用英語作爲交流手段的人也在適應這一變化:創造新詞,重新發音,改變既定的語法規則,將英語元素與其他語言的元素混搭。隨着英語使用範圍的擴大,它將繼續多元化,併產生新的英語品種。”

新鮮的詞語總會帶來新鮮的思想。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語言的極限就是我世界的極限。照這個說法,隨着語言表達繼續多元化,這個世界還能更寬廣、更宏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