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天命所歸,天命難違”,明憲宗朱見深的嗣子之路可謂驗證了這句老話。作爲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尚且還是2歲稚童時,已被立爲儲君。然而東宮之位剛剛確立,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身陷囹圄,朱見深也被叔父朱祁鈺廢黜。朱祁鈺重病臥牀後,朱祁鎮趁機復位,朱見深的儲君之位也隨之失而復得。

  深宮之內的瞬息萬變,令身處漩渦中的朱見深畏懼非常,爲此他落下口吃結巴慢半拍的病症,其有生之年雖無大成,但爲人處事卻始終仁厚。朱見深的脾氣秉性對膝下諸子影響很深,尤其是益王朱祐檳。朱祐檳是朱見深第6子,分封於建昌府,16歲離開宮城就藩,其人雖貴爲王爺,卻極爲節儉低調,所食唯粗茶素米,所穿不過陳年舊衣。

  朱祐檳死後,長子朱厚燁繼承了益王位,他一如父輩樸素低調。《明史》對朱厚燁的生平履歷記載的非常少,他從生至死共計59年,卻僅僅留下生活樸素、甚篤文墨寥寥數筆記錄。然而就是這位默默無聞的邊地王爺,卻在陵墓中留下了驚羨後世的寶物。朱厚燁死後埋在建昌府金華山水濺之原,即是江西撫州洪門鎮的二仙山。

  江西考古學者介紹,益王朱厚燁生前甚爲樸素,故而長久以來墓冢都沒有得到注意,有學者甚至認爲,朱厚燁的陵墓內或不會存在奢華陪葬。直到1958年,江西要修建大型水庫,而朱厚燁的王陵正好處於湖區位置,故而要進行發掘清理。正如考古學者的事前預想的那樣,朱厚燁生前的樸素,也騙過了盜墓賊。

  考古發掘發現,朱厚燁墓修葺的非常堅固,是典型磚石大墓。因靠近黎灘河的緣故,墓室滲水積水,考古隊抽乾水後頓時驚詫不已,因爲淺淺的淤泥下一片金黃閃爍,整個墓室隨葬品極爲豐富,金器、銀器、玉器、珠寶、瓷器等等竟然多達數千件,絲毫不遜色任何一座明代王陵,這出乎考古學者意料,被稱爲意外的驚喜。

  當學者打開朱厚燁繼王妃萬氏的槨木時,亦是格外欣喜。王妃雖已腐朽,但其從頭到腳卻佩戴了的金頭釵、金髮簪、金手鐲等等諸多飾物,尤其身前還墜着一個“金絲秀閣”的寶釵,別小看這一支釵,卻是連明定陵皇后都沒有絕世珍寶。學者介紹,這支金絲秀閣寶釵,是用比頭髮絲還細的金絲,層層累積勾勒出亭臺樓閣、仙鶴、仙鹿的樣式,整體栩栩如生。

  金絲秀閣寶釵的製作工藝非常繁瑣精細,是迄今爲止明墓中出土的最爲精巧的黃金飾物。在這座王陵被開啓以前,沒有任何人會想到,簡樸一生的朱厚燁,居然有如此奢華的陪葬品,規格完全媲美明定陵。從朱厚燁墓中考古界也總結出一個道理,明代藩王墓,都是奢華寶庫,尤其前期、中期無一例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