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第二季播出了,豆瓣依舊高分,微博更是佔據了熱搜。

但越是聲名在外,很多人越是不敢看。直面生死無小事,醫院、疾病、孩子、父母光這幾個詞組成的畫面,就讓人揪心不已。

有時候活下去的的對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面對死亡的無力感。

第八集裏把鏡頭聚焦到了兒科醫生。比起其他歌頌醫生妙手回春的報道,《人世間》裏的兒科醫生更真實。

面對死亡顯露出的是和普通人一樣的掙扎與無力。

長期高壓工作下的崩潰

面對孩子的柔情。

面對戰友離開時的不捨。

從病魔手裏搶回孩子的成就感

看在這些份上,我覺得我還算沒白來一趟人世間。

這一句簡單的話裏包含了太多的情誼,對兒科醫生太多,又痛有快樂。

01

兒科醫生沒人當

這次的飯局是送戰友,老張離職了。

老張和朱月鈕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小兒急危重症醫學科的骨幹,ICU內的14張牀位由兩人協力管理。老張爲人認真勤奮,性格隨和,從不與人紅臉。而朱月鈕則脾氣“火爆”,對人比較嚴厲,互補的兩人一同搭檔了十年。

小兒急危重症醫學科成立四年來,加上老張已有五名醫生陸續辭職。朱曉東主任心中充滿了無奈與不捨,“我們的痛,兒科醫生沒人當。”

這個飯局展現了老友的不捨、兒科的艱辛,以及最讓人擔憂的兒科狀況——兒科醫生正在流失!

網上那些嚇人的傳言:

北京:緊急擴散!首都兒研所繫統癱瘓,現場人滿爲患,非急診不要再來兒研所就診!北京朝陽醫院西院也加入夜診停診大軍:“由於本院兒科醫務人員緊缺,自2015年11月5日(本週四)起,晚上九點之後不再安排接診。”

南京:“限診令”升級,唯一的醫生病了,南京又一家大醫院兒科停診!

廣州:由於兒科醫生嚴重短缺,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從昨天凌晨起被迫暫停急診兒科服務,僅收治危重症患兒。

上海:上海九院、新華等各大醫院兒科告急!家長:排個通宵才排到輸液!

傳言未必可信,但數據不會說話!

截止2017年底,依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中國共有專科兒童醫院117家,其中94家位於城市,23家位於農村。

我國的醫生人數在逐年上升(2017年),每千人口執業醫生數爲2.04名,分科執業醫師構成中兒科醫生佔4.3%(100個執業醫生中,4.3人爲兒科醫生。),較2016年無變化。兒童醫院的醫生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爲14.0,遠超綜合醫院的7.3和所有醫療機構的醫生日均擔負診療人次的8.2。兒科的門急診人次佔所有醫療機構的9.87%,兒童醫院的病牀週轉次數爲49.9,病牀工作日爲349.9天,在所有機構中獨佔鰲頭。這可見兒科醫生的忙碌程度。

兒科醫生放入流失問題,真的非常嚴重。將來誰來給孩子看病!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採訪了安靜醫生,從最專業的角度瞭解兒科醫生的狀況。

主治醫生,香港大學SPACE商學院醫療管理碩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碩士,曾就職於北京和睦家醫院、北京明德醫院、泰康健投和復華標準生命等多家醫療機構。歷任醫務主任、質量安全總監和醫療總監,致力於爲患者打造安全、舒心和溫馨的醫療機構。

02

當醫生難,當兒科醫生更難

一難,要求高

“寧治十大人,不醫一孩子”,這句行裏的老話,說的就是這麼個理。

兒科被稱爲“啞科”, 兒童病情變化快,對醫生診斷水平要求高。兒科醫生要承擔的診斷風險也高。好的兒科醫生起碼要有10年左右的磨鍊,但現在不少醫學院校兒科專項人材的培養很不足,好的兒科醫生真的太難了。

二難,壓力大

兒科常見病多、大檢查少、用藥少,兒科的收入也比別的科室少。

不少醫院醫生工資與科室收入掛鉤,兒科醫生工資普遍低於其他科室。中華醫師學會兒科分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童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生 76%。兒科醫生的收入國內外較一致,在各科醫生收入中排在後三名。在現有兒科醫生不足的情況下,兒科醫生因爲各種原因在不斷流失。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曾發佈稱,近年來平均每年每家醫院都有2名兒科醫師離開崗位。 部分兒科醫生進入了民營的兒童醫院,部分兒科醫生轉至其他科室,更有甚者,部分兒科醫生離開了醫療行業。

三難:矛盾多

家中有孩子得病,全家憂心,尤其是年輕家長很容易對醫務人員發火,也讓兒科醫生“很受傷”。患兒無法清楚同醫生溝通,醫生通過檢查手段和家屬的不專業描述去判斷患兒的情況,家屬對醫院和醫生的期望值過高,殊不知,任何疾病都是有發展過程的,任何人在疾病面前都平等。

兒科成了醫患矛盾的重災區,醫生、護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家長的叱責甚至打罵,給兒童看病要比大人困難得多,這是因爲大部分年幼的孩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不適,有的孩子還不停地哭鬧、不配合醫生,治療難度大。

在這種情況下,兒科醫生流失率持續走高。

03

兒科的惡性循環

兒科入了一個“兒科醫生少--就醫體驗差--醫患糾紛多--醫生更不願意留在兒科”的惡性循環。

這個惡性循環不僅讓醫務人員逃離兒科,也讓看病心切的患者吃盡了苦頭。曾經一位內科醫生的10歲孩子在遭遇了頭部外傷後,在北京一夜之間連跑三家三甲醫院,但仍未 給出患兒及家長明確的答覆。

兒科工作強度大、待遇低、工作門檻高(必須是醫學院校畢業,且有執業醫生資格)、且風險大。而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未來兒科醫生的缺口可能會更大。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供的數據,北京兒童醫院在最繁忙的時候平均一天約接待4000名兒科門診病人。由於兒科門診只有40名~50名醫師,因此每位醫師一天需接待80名~100名兒童,有時候甚至高達150名。

04

全科醫生

醫療就是完成患者所希望的事。讓‘’病“或“病的狀態”痊癒。患者所期待的不是僅僅讓醫生看“病”,而是能把患者當做試圖從疾病中康復的“人”來對待,即患者希望醫者能關注人本身。不僅僅把醫療當做學問,更要把醫療當做治病救人的人類學來做。

理想的醫療是有精湛的醫術、有特蕾莎修女的仁愛之心,有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服務,還要有奉獻精神,並且24小時全天無休。

好的醫生一定是想患者所想,用心傾聽患者的聲音,瞭解並滿足患者的需求。

大多數患者對醫生不夠了解,看病前僅能從醫生的職稱中瞭解一二。不是所有的主任和副主任醫生都能解決患兒的問題。在目前的職稱評定體系中,除了醫學學歷的要求,工作年限的要求,還有發表在國家級刊物的醫學論文的要求,醫生不僅要看好病人,還要找課題,寫文章,否則職稱上間無法更進一步。一旦進入了高級職稱,醫生的擅長領域就非常狹窄。在大城市的綜合醫院的兒科和兒童醫院中,分科過於細緻,以至於患者無法分辨該選擇哪科醫生,而基層的兒科醫生又極端匱乏。

目前我們的孩子最缺乏的是類似全科醫生的兒全科醫生。兒全科醫生了解孩子的生命軌跡、生長髮育的趨勢和家庭成長背景,能夠爲兒童的成長髮育和健康保駕護航。

05

醫患關係

緊張的醫患關係不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患之間,信則兩利,疑則兩傷。唯有相互尊重,相互珍惜,才能戰勝疾病。醫患關係的本質是信託關係,信任在先,託付在後。醫患關係應該是平等、信任和合作的關係。醫生應當鼓勵患者參與診療過程,爲治療方案的具體實施墊定基礎。

但是依據目前科學技術水平,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不是神,不能包治百病。

醫生也是人,也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人的生理、心理和智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也都無法避免總在變化着的生理、心理、社會和周遭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和作用,醫生作爲人類的一份子,發生臨牀錯誤、失誤和差錯也在所難免。

建立平等、信任和合作的醫患關係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多一分耐心去傾聽患者的聲音,多一分理解醫生的不易,多一分尊重對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生。

做一個好的患者,做一個合格的醫生,讓醫生獲得陽光收入,收穫應有的尊重和地位。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