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一看電影就會知道,影片情節源自對最近這些年中國4個重要新聞事件的改編,分別是胡文海事件(至今真相不明)、周克華事件、鄧玉嬌事件、富士康群體性自殺事件,對應片中4位主要人物:大海、三兒、小玉、小輝。

1、每部電影在剛開始時都會打出字幕宣示這是「XXX作品」,大陸的電影也是如此。只不過,最近這幾年,真正能稱得上作品的大陸電影——象當年《霸王別姬》、《活著》及賈樟柯自己的《三峽好人》、《小武》等電影一樣的作品——廖若晨星。但是《天註定》絕對是一部稱得上「作品」的作品,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能載入世界影史,但它是註定會載入中國影史的優秀作品。儘管在產生這部作品的中國,人們暫時被剝奪了在影院欣賞它的權利——具有反諷意味的是,正是在這樣的體制土壤中,才長出了《天註定》這樣的「香花毒草」。

2、現實總是比小說更離奇、更懸疑、更荒誕,因而更具衝擊力——在中國尤其如此。4個中國真實新聞事件串組而成的《天註定》劇本,拿下了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正是對這句話的最佳註解。實際上,本片幾乎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都有所指,而其中除了具有隱喻意味的如車夫抽馬、女孩護鴨、小玉遇蛇、蓮蓉放生等場景,幾乎全是當代中國的真實的現實。有人說過,當今中國是個新聞富礦,實際上,對於真正的藝術家文學家思想家來說,當今中國何嘗不是富礦?

3、當上述4個事件在媒體報道中出現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怎麼會有這種事!但是,這些事儘管令人瞠目結舌,卻是百分百的真實。而且,儘管這些事件本身是小概率的,但是,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社會系統卻正是我們日常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社會系統。舉個例子,小輝的自殺或許只是個案,但小輝並不是他所代表的中國底層年輕勞工們中的異類,他的生活,也是富士康及中國大地上其他無數血汗工廠中數億和他一樣的年輕人的常態生活。正是這樣的生活,讓小輝們一個一個絕望地跳下高樓,主動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小輝的故事是4個故事中最讓叔難過的,他飛身而下的瞬間,叔淚流滿面)。

4、儘管編劇在電影中有意無意地將這4個故事串起來,比如片子開始時姜武與王寶強的偶遇,及小輝與小玉情人的同事關係等,但基本上這種串聯並不是刻意之舉,相反,串得非常聰明。4個故事,在發生髮展的線索上是完全獨立的,當鄭小玉的故事發生時,小輝可能是一個和你我他等其它觀眾一樣的旁觀者,同樣當胡大海的故事發生時,鄭小玉也是一個和其它觀眾一樣的旁觀者。但這種簡單合理地串聯又是必須的,它告訴我們,這些事發生在同一個社會。再加上諸如動車事故煤礦礦難的新聞、車匪路霸攔路收費、過年時重慶鄉下的過年場景特別是麻將館中的鬥毆、火車站裡連水果刀都不能攜帶的安檢過程、性都東莞某酒店恩客們選小姐過程的實景呈現、蓮蓉角色扮演成列車服務員的接客場景等等橋段,於是,它們一起組成了一幅任何一個沒有腦殘的中國人看了後都會一聲嘆息的、反映了這個社會深層現狀的「清明上河圖」。

5、關於土豪。賈樟柯在本片中親自客串飾演一位到東莞尋快活的山西土豪。他遊走在一群身穿紅軍軍裝的妙齡少女中間,出場不足一分鐘卻做了三件事:「買了徐悲鴻的一幅畫、和朋友約時間到澳門賭場、叫了一個小姐」。而就是這不到一分鐘的鏡頭和這三件事,基本就是對中國大陸土豪入木三分的刻畫——什麼叫功力,這就叫功力。6、4個故事的結局都是極端暴力:要麼殺人,要麼自殺。當事人本都是社會的邊緣人物,他們不但是弱勢群體,簡直就是社會的最底層。而眾所周知,儘管數千年來一直處於被侮辱、被傷害、被剝削和壓榨的狀態,但中國的社會底層都具有極強的忍耐力,不到逼不得已,極少會訴諸暴力。只是凡事有一個極限,狗急了尚且要跳牆,何況人呢?比如胡大海,他不怕有權有錢的村長和焦老闆,他認為追究村煤礦被非法賤賣的事是對全村人都有利的事,他覺得理在他這邊,但他討要公理的結果是被焦老闆的馬仔痛打然後輕蔑地扔給他幾沓錢了事,而村民們不但沒人支持他,反而嘲笑他不自量力,甚至把他看成麻煩製造者。實際上,他一輩子就被身邊的村民瞧不起,包括他最知心的中學同學(初戀情人?)也對他的所作所為毫不認同。而正是初戀情人的一番勸導和村民們的嘲笑,成了促推他走上「殺個痛快」的絕路的導火索(叔得承認,大海的故事是這4個故事中叔覺得最爽的)。

7、最讓叔覺得可悲的,不僅是這麼好的一部電影在它的祖國被禁映,最讓叔悲哀的,是電影所直接關注的那些人,比如胡大海的同村村民們和小輝的工友們或王寶強的大哥二哥和老鄉們,根本不會喜歡這樣一部電影。或許,這個現實,正是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的來源所在,也是讓這部電影被禁映的體制能強大到似乎不可推翻的原因——這些人們,他們在別人甚至自己被侮辱和傷害時,懶於探究事實真相,他們更願意把一切歸結於「天註定」,他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片中王寶強的一句台詞:「你們要怪,就怪老天爺,有啥想不通的,就去問他」。這樣的人們,組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裡,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是加害者,只是受害和加害的身份不停地變換而已。以大海連環殺人案為例:當村長和焦老闆侵吞村民集體財富時他們是加害者,大海是受害者(之一),而當大海朝他們摳動扳機時,他們成了受害者,大海是加害者。有意思的是,之所以出現後面的角色轉換,又正是由於前一個加害受害關係。一旦後一個加害受害關係形成(連環殺人案發生),沒有人不是罪人——影片最後一場戲是晉劇《玉堂春》里審蘇三的片段,面對著台下看客觀眾的知縣一句接一句的厲聲質問:「你可知罪」!——這真是一個精彩的結尾。

8、影片的英文名字也起得好:A Touch of Sin——是什麼把胡大海、鄭小玉、三兒、小輝推向了Sin?這一切,不管是發生在電影中的,還是發生在現實中的,真的是天註定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