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鄰特特是一位老電影愛好者,對各種老電影情有獨鍾。坦白說,他看過的很多電影,甭說你們,連我也是聽都沒聽過。所以,一直在跟他策劃這個專欄:特冷門。

這個專欄的核心就是,從老片和冷門電影里找梗、找點,做一些老電影科普,讓你們了解電影史中更豐富與有趣的東西,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好電影(老電影)。

而第一期,就是配合今年的熱門電影《水形物語》,聊聊另一部當年非常經典的魚人電影,而那部,也是《水形物語》的靈感源泉。

眾所周知,鬼才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電影一直深受科幻、恐怖電影和小說的影響。

新片《水形物語》里的「魚人」也很明顯能看出與1954年的環球怪物經典《黑湖妖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陀螺前不久透過《好萊塢報道者》確認,稱其創作靈感就是源於童年看《黑湖妖譚》的經歷。

《黑湖妖譚》

「這個生物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設計。當我看到它在朱莉·亞當斯下方游泳時,我就喜歡這個生物愛上她(的概念),我感到了一種近乎存在的慾望,希望他們最終能夠在一起。當然,這並沒有發生。」

後來他就一直想像他們能夠在一起……吃冰淇淋、騎雙人自行車或是吃飯。

《黑湖妖譚》里的游水戲

30歲的時候,陀螺去環球電影公司談這部老片的版權。「我們能從這個生物的角度看這部電影嗎?」顯然,他想換一種角度去重新詮釋該故事,但夢想並沒未實現。直到托羅做動畫劇集《巨怪獵人》時才與導演丹尼爾·克勞斯萌生了《水形物語》初步的構思。

雖然這次並非重拍,但《水形物語》絕對可以視為托羅對《黑湖妖譚》的一種移情,其中的相似性昭然若揭。

首先是魚人的造型如出一轍,且它們都來自於亞馬遜叢林。兩部片都有一名男性科學家因為研究成果激發了個人的暴力行徑,從而導致人與魚人之間不可逆轉的對峙局面。

同時,女人對魚人具備先天的性吸引力。

在《黑湖妖譚》中,當魚人在水下看到女主游泳時,他對她的動作充滿了好奇與無畏,它擁有天然的人性。只有當人類科學家入侵他的水域時,騷擾到他時,他才有了反抗的意識,因為人類是闖入者。

《黑湖妖譚》拍於1954年,講述一個地質小隊來到亞馬遜叢林,發現了一個泥盆紀時代的帶魚蹼的手形骨骼化石,並將它帶給魚類學家檢查。魚類學家很感興趣,他想找到更多這種生物的遺骸。於是,他與地質小隊深入湖泊,發現一隻活著的海洋與陸地交接間的半人半魚生物,試圖活捉它。於是,這群「暴徒」入侵,各種對魚人的騷擾、攻擊、圍捕輪番上演。

《黑湖妖譚》導演傑克·阿諾德

該片導演傑克·阿諾德,擅長拍攝B級科幻片,如《宇宙訪客》《狼蛛》,他個人最滿意的作品是只有69分鐘的《空間小孩》(1958),帶有濃郁的詩歌感。

更經典的則是《不可思議的收縮人》(1957),不僅反映出50年代的核恐懼,更帶有濃厚的哲學韻味。

《不可思議的收縮人》

主角隨著大小變化,他的男權想法義,以及和妻子的關係也隨之改變。影片的特技效果也非常出色,更是把B級片提升到了藝術片的段位。

阿諾德後期的作品以美劇《神奇女俠》(1975)而廣為人知。

ps,我還特別喜歡他執導、彼得·塞勒斯主演的一部喜劇片《鼠吼奇譚》(1959)。

《不可思議的收縮人》

在我看來,《黑湖妖譚》的偉大之處在於魚人身上這身「全身魚皮」:

畫師米麗森特·帕特里克創造了這個生物的形象。

最早的怪物形象曾試圖模仿奧斯卡小金人的外形,不過這個方案很快就被廢棄了。我們看到的現在的泡沫橡膠和乳膠生物的外套,已經與奧斯卡大叔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了。

米麗森特·帕特里克

這身「魚皮」是由化妝師布德·韋斯特莫爾設計和製作的,魚人身上覆蓋著鱗片,金光閃閃,眼睛又冷又黑。

布德·韋斯特莫爾

「魚皮」有兩套版本,一套用於陸地拍攝,另一套用於水下拍攝。所以,也有兩個不同的特技演員去扮演它。當它在水下時,職業潛水員和游泳運動員里庫·勃朗寧扮演了這個角色。

勃朗寧這身「魚皮」較輕,便於水下游泳。根據拍攝要求,他需要在水下憋氣長達4分鐘。導演的邏輯是,空氣必須穿過魚人的鰓,因此不能從他的嘴巴或鼻子里看到氣泡。「魚皮」又是沒有氧氣罐的設計,很考驗演員的肺活量。

不過在隨後的兩部續集中,這個細節被忽略了……

里庫·勃朗寧

陸地上的角色由本·查普曼飾演,雖然魚人在水中擁有獨特的泳姿,但在陸地上卻是一種笨拙的弗蘭肯斯坦式的行走方式。

本 查普曼

由於是黑白片,我們看不到魚人的膚色。據說,這款「魚皮」是色彩艷麗的深色系,帶有彩虹般的綠色和藍色,具備海洋元素的色彩。深色系便於黑白攝影拍出好效果。有圖為證,應該是原始色不是上色。

彩照

為了讓這種生物看起來具有威脅性、逼真性,「魚皮」的手臂上安裝了一個可以擠壓的裝置,能讓腮稍微動一下,如果布朗寧把他的下巴抬起來,他可以部分地打開這個動物的嘴巴。然而,他卻根本沒有辦法移動這個生物的眼睛。

《水形物語》也保留了開腮的特點

據悉,魚人的概念是基於17世紀的兩種奇異生物的木刻形象,它們被叫作「海和尚」(Sea Monk)和「海主教」 (Sea Bishop)。魚人最終的頭部造型是基於「海和尚」改良的,最初被拋棄的頭部造型則是基於「海主教」的頭部。

「海和尚」和「海主教」

劍橋大學的珍妮·克拉克曾經發現過一種兩棲動物的化石,它就是曾經生存在惡臭沼澤的遺迹中。珍妮將它命名為「Eucritta melanolimnetes」——字面意思就是「來自黑湖的生物」。

來自黑湖的生物 之化石

1941年,電影製片人威廉·艾倫在拍攝《公民凱恩》時參加了一場晚宴,當時墨西哥攝影師加布里埃爾·菲格羅亞向他講述了亞馬遜河上一群半魚半人的故事。

10年後,艾倫寫了一篇題為《海怪》的故事,靈感來自於《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後來又被哈里·埃塞克斯和阿瑟·羅斯改寫為新故事《黑湖》。

以上這些故事,構成了《黑湖妖譚》魚人的靈感源泉。

導演阿諾德戲劇性地利用了這種生物,透過人類對水下未知威脅的恐懼,來營造恐怖氛圍。所以,影片前24分鐘,觀眾並沒有真正看到魚人,只是以它的一個爪子出現。

阿諾德表示,他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營造一種恐懼感:「這是一種基本的恐懼,人們害怕水下潛伏著什麼。當你游泳的時候,你會知道那種感覺,有東西在你的腿上蹭來蹭去——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就會感到害怕。這是對未知領域的恐懼,我決定儘可能多地營造這種恐懼。」

這招很奏效,斯皮伯格在21年後拍《大白鯊》時,依然沿用這套方法。

《大白鯊》

所以,《黑湖妖譚》中,人類佔據了更主要的銀幕時間,他們要採取行動阻止怪物出現,懸念和神秘感也由此展開。

觀眾很快就發現了兩個人類男性角色(大衛和馬克)之間有一層潛在的情敵關係,他們在科學上的分歧似乎更大。一個是理想主義的科學家,一個是個冷酷無情的科學家,怪物其實扮演的是一個天真無邪的男人。

在B級片中放入「情敵」關係,套上「科學」的外衣似乎很普遍,在《4度空間大師》(1959)中,就存在一個理想主義,一個冷酷無情兩名科學家和一個美女之間的周旋。

《4D空間大師》

顯而易見,在《黑湖妖譚》中,這個魚人也迷上了女主角。但是這一點並沒有被提出來,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一點。

吉爾莫·德爾·托羅也說過,魚人與朱莉·亞當斯(她並不知情)同游的場面,是極富有詩意的。

我們也很喜歡這個畫面,魚人在水下,有一種男性的窺探和女性的誘惑力。在這樣一種風格化的性吸引力中,魚人被賦予一種童真,因為它之前沒見過女人。以它的意識而言,就是只能看不能摸,不過它後來還是大膽的觸碰了一下。

這個角色與傑克·阿諾德執導的《不可思議的收縮人》的縮小人一樣,是個悲劇角色,既非英雄也非惡棍,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它採取行動完全是處於被動,片子其實還有一層環保意識,人類試圖馴服大自然,對生物造成了滅頂之災。現在很多到外太空開疆擴土的科幻片(比如《阿凡達》已經司空見慣了),這種電影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帶給我們思考了。

在電影劇本完成之前,電影公司已經計劃好讓魚人命運的不確定性出現在結局,好給續集打下伏筆。它在50年代也的確衍生出兩部續集:傑克·阿諾德執導的《造物復仇》(1955)和約翰·謝伍德執導的《怪物就在我們之間》 (1956),但都反響平平。

兩部續集

除了兩部續集,還有幾部卡通片,但是一直沒有人去正經翻拍。要知道,其他環球怪物電影,早都翻拍到爛了(大概它是唯一原創,而非根據名著改編的原因吧)。

其實約翰·蘭迪斯在80年代曾想翻拍,喬·丹特和約翰·卡彭特都想改編它,卻從來都沒有拍成。環球公司曾在1996年、2003年和2008年計劃重啟,也都沒成。最新的環球怪物宇宙也因為《新木乃伊》出師不利,大宇宙計劃也基本告停了。

吉爾莫·德爾·托羅對它很有感情,改成了《水形物語》。但其實早在《地獄男爵》時,他就已經玩過「魚人」梗了。不過《地獄男爵》的原著漫畫里就有這個形象,並非托羅杜撰。托羅從最開始就確定了這一形象必須忠於原作者麥克·米涅奧拉的漫畫設定。

《地獄男爵》里的魚人亞伯

漫畫《地獄男爵》的魚人設定

這隻魚人名叫亞伯.塞賓,和《黑湖妖譚》《水形物語》一樣,是冷戰時期被美國軍方在亞馬遜河捕獲,帶回51區做科研的。它在托羅執導的前兩集《地獄男爵》中與地獄男爵並肩作戰。

不過導演還是找了很多喜歡的畫師來做不同的概念,韮沢靖設計過一稿。成片的魚人形象則是美國探險藝術家偉恩·巴婁和生於台灣的電影/遊戲造型師史蒂夫·王通力合作的產物,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感。

在某種程度上,《水形物語》和《地獄男爵》的魚人擁有某種聯繫。最明顯的特徵是都愛吃蛋:《水形物語》的魚人愛吃水煮蛋,《地獄男爵》的魚人愛吃臭滷蛋,他們還都喜歡看書和聽古典音樂。

《水形物語》

這兩個魚人還都是由道格·瓊斯扮演的。

根據IMDB的演員表來看,《水形物語》里的魚人的官方名稱叫「Amphibian Man」(兩棲人),我國早期引進過一部蘇聯片《兩棲人》(1962)的英文片名也叫這個,估計不少朋友都看過。它和美國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1977)和美國電影《美人魚》(1984)算是少時對於魚人的啟蒙了。

《兩棲人》

扯遠了,再回到《黑湖妖譚》上來。這部影片當年是以3D立體電影拍攝的,1952至1953年是3D電影風起雲湧的兩年。一時間,3D幾乎成為當時電影熱賣的護身符,不過題材多局限在能體現3D衝擊效果的恐怖、驚悚、科幻類影片。

以《博瓦納的魔鬼》宣傳海報為例,它有對於3D技術的解釋

1952年,Natural Vision(天然視覺)的3D技術已經開始普及,就是通過視覺神經得到立體感。它用兩台攝像機製作成代表雙眼所看到的兩套底片,但並不是染成紅綠色複製成同一個拷貝片,而是分別印成兩個拷貝片,以兩台放映機同時放映(雙機3D):兩個影像在銀幕上複合,而觀眾要戴上偏光鏡看電影,偏光鏡把銀幕上重疊兩層的影像,分別過濾去一層,將剩下的傳入神經中樞,融合而產生立體感。

想必,對於我們21世紀的觀眾來說,看過黑白3D電影的觀眾還是不多吧?所以,觀看《黑湖妖譚》的另一大樂趣,就是它有3D版本,而多數朋友在看非3D形式的版本時,可以考慮一下一些鏡頭是如何構成完整的3D效果的。

3D效果可以讓魚人更真實,也可以用於提高水下黑暗的深度。

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3D眼鏡是被動的,觀眾觀看電影時,常常產生眼睛疲勞甚至頭昏腦脹的感覺。所以當時很多3D電影雖然片長很短,因此,《黑湖妖譚》的時長只有79分鐘。

如果觀看DVD或藍光,可以感受到它晶瑩剔透的清晰畫質,50年代的水下攝影令人驚嘆。

影片開篇的敘述,將創世論和進化論的理論混為一談。還有一些亞馬遜河的景色彷彿紀錄片一般。據IMDB的資料,影片其實都在美國拍攝,並沒有去亞馬遜河水域,而黑湖的景也是在環球影城搭景。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黑湖妖譚》已經顯得陳舊,表演也過時了。可它早已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與《科學怪人》《隱形人》《狼人》《德古拉》等一起成為「環球電影怪物經典」,名垂影史。

有意思的是,它還是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每年生日都會觀看的電影。

想不到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