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論學者。古希臘的宇宙論學者關心這樣一個普遍問題:「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制訂出一些用以將他們研究的對象概念化的方法,其中包括把整體還原為要素、重視變化或過程、強調要素的次序或安排以及試圖用定量主式認識自然。至於他們研究的對象,在科學和心理學發展起來以後,還會不斷地重新加以探討。泰勒斯是最早從自然界內部解釋自然的人之一,他拒絕藉助人為的手段比如杜撰神話來解釋造化天工。他相信水是萬物之源。德謨克利特提出了一種更先進的宇宙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物質的細小微粒,其運動有一定的規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也是由原子構成的,包括身體原子與靈魂原子。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萬和之源泉,選擇火是看中其變動不居的特性。他認為根本就沒有什麼固定不變的要素,唯一的實在就是變化。所謂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以及「萬物皆如長流水」都說明在終極實在問題上,他重視的是過程和變化而不是事物。阿那克薩哥拉對於用還原為要素辦法來解釋世界感到不滿,他認為在作解釋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要素自身,還要考慮到各要素的次序安排或者說要素的形式。畢達哥拉斯則認為要理解宇宙,最好是從數開始;運用定量方法來識世界,他可算第一人。  2、蘇格拉度。早期的哲學家為解釋世界並由此認識世界而爭論不休,爭來爭去卻爭出了一個「我們何以能知道」的問題,於是哲學家們又開始關心知識的有效性問題並區分出兩類知識:通過感覺得來的知識與通過理性得來的知識。就在宇宙論學者與智者相爭不下的時候,蘇格拉底卻獨樹一幟,從另一個途徑影響了哲學的發展。後人主要是從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寫的談話錄里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蘇格拉底利用巧妙的問題(即所謂「蘇格拉底法」)引導學生對他們心中最根本的觀念產生懷疑,繼而運用理性去提示真理,昭示悖謬。他堅信探求宇宙的本質是勞而無功不過,人倒是可以藉助理理性來獲取有關自我的認識並由此有確自己的責任,過一種有德行的生活。這種觀點對後世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最有影響。在他對後人的教誨中,一以貫之的精髓就是「認識自己」。  3、柏拉圖。柏拉圖的很多思想觀點對哲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對時下人們所說的身與心作了區分,同時還對由理性揭示的「理念」和由感覺揭示的「事物」作了甄別。理念可以是完美的,但它們具體的表現形式卻是不斷變化的、不完美的。因此,按柏拉圖的說法,存在一個理念世界,至於感覺所展現的「真實」世界只是這個理念世界的一個粗鄙的複本。區分精神與物質之餘,柏拉圖還論述過「靈魂」及其力理,此外,為了保證在他的理想國里賢與不肖各有其責,他也曾強調個體差異的重要性。  4、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高足,有人認為創第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投影定了一套系統的心理學體系而且曾將他論及心理學問題的篇什抽錄匯總為專著,這就和柏拉圖有所不同。柏拉圖的心理學思想散見於他的哲學著述當中,未經整理。亞里士多德既是一個哲學家也是一個科學家,他對當時人們感興趣的科學領域的方方面面均勻論述。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是最早系統論述心理學的著作。在這本書里,他就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發表了與柏拉圖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其實就是形式與質料的關係,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比如,大理石是雕像的質料,而雕像則是大理石潛在形式的實現。亞里士多德還曾論及感覺及其功能,並把外部感覺分為:視、聽、嗅、味、觸,這種分法沿用至今。亞里士多德的《論記憶與回憶》對心理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個概念就是聯想。所謂聯想,是指將頭腦中產生的各種觀念聯結起來,這有助於它們日後的恢復亦即記憶。亞里士多德認為聯想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遵循接近律(同時發生的事會同時被回想起來)、相似律和對比律。20世紀的學習理論仍是以亞里士多德的聯想學說為其核心,只不過理論家們對於聯結起來的究竟是什麼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觀念,而另一些人則診斷是意象、刺激和反應或其他的行為要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