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小說《林海雪原》里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到底是創作的藝術形象,還是確有其人呢?在這裡可以肯定地回答,確確實實是有這麼個人。空口無憑,聽我給你慢慢道來。

先從小說的作者曲波說起:

曲波生於1923年,生於山東黃縣,15歲在山東加入八路軍,1945年隨部隊開赴東北,他曾率一支小分隊深入牡丹江一帶剿匪,1950年轉業到地方,1957年出版了根據自己親身經歷而寫成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小說曾先後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戲劇。

1969年某晚,周總理陪美國客人在中南海禮堂觀看了由《林海雪原》改編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美國客人為楊子榮的形象所感動,就問周總理,「楊子榮是創作出來的?還是真有這個人?如果有這個人,能否認讓我們拜訪一下他的家人」,一向嚴謹的周總理,立即尋問了解放軍總參的有關部門,得到的答覆是確有其人,但由於楊子榮在1947年2月追剿土匪的戰鬥中已經犧牲,只知道他的原籍是山東膠東一帶,無人知道他的詳細地址。

第二天周總理向美國客人作了解釋,並表示盡量滿足他們的心愿。於是由秘書向總參、總政下達指示,務必儘早尋找到楊子榮的家庭地址和家中親人,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靈。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精神,部隊迅速組成了調查組,確定了榮成、牟平、海陽、文登四縣為重點,通過宣傳、走訪,充分發動了群眾,這事引起了牟平縣城關公社民政助理員馬春英的重視,她查閱檔案時發現,1945年9月入伍的崳岬河村的楊宗貴,他的身世與楊子榮比較吻合,於是便向調查組進行了反映,調查組立即赴崳岬村進行了調查,他們先後走訪了楊宗貴的哥哥楊宗富和熟悉楊宗貴的老人,又召集了牟平境內同楊子榮同時入伍的六位退伍戰友座談,又請示上級領導,找到了楊子榮生前的幾位戰友了解情況,調查組經過反覆對比,發現楊宗貴和楊子榮有驚人的相似。

由於楊子榮生前沒有留下照片,調查組只能初步認定楊子榮就是失蹤的楊宗貴。1973年,曲波在揚子榮原部隊獲得一張照片,這是1946年楊子榮被評為團的戰鬥模範時和一百多號戰友的合影,由於人頭實在太小,無法辯認,國內當時又沒有放大技術,於是曲波就請人到日本將楊子榮的照片單獨放大。

當牟平縣民政局長,拿著楊子榮和戰友的四張照片,請崳岬村的村民們辯認時,只要熟悉楊宗貴的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著楊子榮的照片說,這就是我們村的楊宗貴,當四張照片送到楊宗貴的哥哥,已70歲的楊宗富手上時,楊宗富抽出弟弟楊宗貴的照片,此時,他已淚流滿臉,百感交集,嘴上不停地說「弟弟,我又看見你了」,至此,英雄的身世之謎終於揭開,楊宗貴就是楊子榮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楊子榮(1917年——1947年),原名叫楊宗貴,山東省牟平人,他就是《林海雪原》中超級英雄楊子榮的真實原型。實際上,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雖有藝術加工的成分,但也並非完全杜撰,而是確有真實歷史事件。

1945年8月時,已經28歲的楊子榮,在膠東地區參軍,被編入了牡丹江軍區的二團。本來,一心想要衝鋒陷陣的楊子榮,卻被分配到了炊事班當伙夫。

1945年11月,楊子榮隨自己所在的部隊開赴牡丹江進行剿匪。

1946年3月,在一次剿匪的戰鬥中,二團的一名班長英勇犧牲,指導員火線提拔楊子榮為班長,帶領該班戰士繼續完成剿匪任務。剛當上班長,楊子榮就一戰成名,干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二天,楊子榮跟隨他的團長,包圍了一個叫杏樹溝村的匪窩,裡面盤踞著500人左右的土匪。他們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全村老百姓作為人質,和我軍負隅頑抗。

沒辦法,我軍只得圍而不打,一來由於匪徒人數眾多,二來擔心全村老百姓的性命安危,這是最主要的。正在僵持階段時,全團上下不知該如何是好,突然戰壕里躍出一個身影,大力揮舞著手中的白布,向村子裡走了進去。

團長當時火冒三丈,還以為有人投降呢,有戰士趕了過來,說那個人是楊子榮班長。他為了避免造成戰士和百姓的傷亡,未經請示就自告奮勇地進村勸降去了。

兩個小時後,400多個土匪,居然齊刷刷的舉手繳械投降了。楊子榮真神了,他的英勇事迹迅速傳遍了整個牡丹江地區,成了戰鬥英雄並提為團里的偵查排長。

經過了一年的剿匪工作,大股的土匪已經基本消滅完了,只剩下了小股的零星土匪。這些土匪更加狡猾,也更隱蔽,其中有個叫「座山雕」的土匪就是其中最難對付的一個。

「座山雕」,本名叫做張樂山,原籍是山東省昌濰人。15歲就在東北進山當了土匪,之後混成了匪首,此人老謀深算,陰險詭計,在眾多匪徒中頗有聲望,人人尊稱他「三爺」。

他的隊伍,歷經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偽滿政府三個時期都沒有被剿滅。小日本投降後,他接受了國民黨的招安,成了國民黨東北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司令,當然,就是一個虛銜罷了。

此時,經過解放軍的多次圍剿,他的大部分人馬已經損失殆盡,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身邊幾十個親信了。隱藏在深山老林里還不老實,時常出沒搶掠周邊的老百姓,殺害群眾和幹部,影響極為惡劣。

解放軍準備剿滅這股土匪,可是,出動大部隊圍剿行不通,因為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於是,團里決定,由楊子榮帶領幾名偵察員假扮成土匪進山搜集情報。

1947年1月26日,楊子榮等一行偵查員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進發。他們一連轉了好幾天,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了一座木棚,裡面有十幾個人像是伐木工,楊子榮斷定他們是隱藏的土匪,就用土匪的手勢和黑話試探他們。果然,其中一個就是「座山雕」的副官,他答應帶楊子榮上山去。

「座山雕」的確夠狡猾的,一路上設了三道暗哨,如果派大部隊清剿,必然會驚動這些哨卡,土匪很快就能逃得無影無蹤。

楊子榮他們每經過一道哨卡,都有土匪上前搭話,楊子榮將他們一個個的都綁了,一同押著上山。最後來到了「座山雕」的大本營,就是一個被當地人稱做「馬架房子」的木棚。

楊子榮讓兩個戰士留在外面看好抓獲的土匪,他親自帶領幾個戰士衝進了棚子,迅速佔據有利位置,直接活捉了匪首「座山雕」,徹底端了這個土匪的老窩。

消息傳出後,當地的老百姓歡欣鼓舞,欣喜若狂。《東北日報》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匪首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團里也專門召開了慶功大會,給楊子榮榮立大功。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膽智勇雙全和有膽有謀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在活捉「座山雕」僅僅16天後,就

在繼續追剿剩餘的土匪丁煥章和鄭三炮等人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了,當時年僅30歲。

新中國成立後,楊子榮的英雄事迹,被文藝工作者編成了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很快就風靡了大江南北,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深入國人心中。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成了他的標誌性語句。

1969年,國家專門成立調查組,對楊子榮的生世進行詳細調查。走遍了膠州一帶的各個區縣,調閱了大量的檔案和資料,發送了幾百份的協查文件,終於確定了楊子榮的真實準確的資料。

1991年,牟平當地政府,專門為楊子榮修建了紀念碑和紀念館,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曲波老師根據自己真實事迹改編的小說《林海雪原》火遍大江南北,京劇《智取威虎山》更是深入人心,剿匪英雄楊子榮從此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偶像,那麼楊子榮這個人物真的存在嗎?

最熟悉楊子榮的人,那只有他的戰友曲波了,曲波在1945年隨大部隊開赴東北作戰,並率領小股部隊在牡丹江一帶剿匪,他在此期間擔任二團副政委,而楊子榮就是他手下的一名普通士兵。

楊子榮參軍時已經接近30歲了,這一年剛好抗戰結束,因為他年齡大,又沒有實戰經驗,所以將他安排到了炊事班。在戰鬥中他不怕犧牲,總是敢把飯送到前線,再加上他能說會道,非常機靈聰明,很快就受到曲波的賞識,併當上了偵察員。此後,他以驚人的膽識和智慧完成了多項任務,如孤身一人勸降400土匪,深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等,但是天妒英才,他在1947年2月下旬追擊殘匪時因手槍卡殼不幸犧牲。

1969年春,美國派遣了一個藝術團來訪中國,周總理接待了他們,並與他們一同觀看京劇,美國客人對劇中英雄楊子榮也產生了興趣,還要求拜訪他的家人,可是人海茫茫,楊子榮的家人早就不見蹤影,解放軍有關部門只知道楊子榮的原籍在山東煙台一帶,具體地址也不清楚,畢竟當時亂世參軍,有些人怕殃及家人,出去闖蕩紛紛改名換姓,而且楊子榮犧牲時全國正處於內戰硝煙中,一些犧牲的將士只能簡單安葬。周總理為了滿足客人的心愿,下令成立調查組尋找楊子榮的家庭住址和親人。

最後調查組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發現牟平縣人楊宗貴與英雄的情況非常吻合,他們並與楊宗貴的兄長楊宗福取得聯繫,1974年曲波給調查組的人員寄來了一張二團集團合影,於是調查組的人員將照片拿去給楊宗福辨認,他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弟弟,至此,英雄的身世被證實。

楊子榮確有其人他是山東牟城人原名叫楊宗貴,1917年生1945年入伍1947年在東北剿匪時犧牲時任貞查排長。老母親到死也不知道她兒子是解放軍的貞查英雄壯烈犧牲。


現在社會就該提起前輩英雄,為新中國而犧牲,為人民自由而解放做功勞而流血,我很遵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