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入閩始祖陳潤公

南朝陳武帝霸先公

唐興化始祖陳邁公

唐貢川始祖陳雍公

唐開漳聖王陳元光

唐太子太傅陳邕公

龍巖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臨近臺灣海峽,與粵、贛接壤的龍巖市,爲古汀州府與古龍巖州的部分轄地組成的行政區域。因其地處福建西部,而福建又稱爲“閩”,故龍巖市通稱爲“閩西”。閩西是一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它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這裏曾經是遠古時代“古閩人”的天堂,是“閩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國”的國都所在地及其中心區域,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龍巖轄新羅區、永定區、漳平市和上杭、武平、長汀、連城四縣,總人口315.89萬,總面積1.9050萬平方公里。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個縣(市、區)均爲中央蘇區縣。龍巖是漢族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全市有5個縣(區)是客家縣,有200多萬客家人,佔全市人口75%,有130多個姓氏的客家先民在閩西繁衍生息。龍巖是國家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長汀被稱爲“客家首府”,汀江被譽爲“客家母親河”,永定客家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獨特的客家文化養育了“嶺南畫派”鼻祖上官周、華喦等一批藝術大師。全市在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120餘萬人,有54個姓氏的先民遷往臺灣,祖籍閩西的臺胞70多萬人,是著名僑領胡文虎、中國國民黨原主席吳伯雄的祖籍地。


一、陳姓溯源

   天下陳姓出淮陽。陳姓,源於河南潁川淮陽的姓,最早出自嬀姓,舜帝的後代。周朝周武王封舜後裔嬀滿於太昊之墟(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嬀滿死後,諡號爲胡公(胡公滿),這就是陳姓的血緣始祖,以國名爲姓。史稱陳姓正宗,也是中華陳姓的主系脈派。

二、遷徙分佈

陳姓由發源地淮陽曾多次外遷河南蘭考縣、山西省等地。戰國時期,以陳寔爲始祖的河南潁川陳姓繁衍昌盛,南遷始於西晉太尉陳伯眕,他舉家南遷到江蘇丹陽縣。其孫陳世達(注:族譜載陳世達乃陳匡之孫)出任吳興郡長城縣令遂遷居浙江長興縣,傳至陳霸先建立南朝陳,陳氏家族顯赫,遍佈長江和粵江之間的廣大地域。

唐初,陳姓族人遷入福建、廣東等省,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長期戰亂,又有大批陳姓人南遷,甚至遷往海外。宋代始,移居海外逐漸增加。明、清時期,陳姓人移居臺灣,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陳永華、陳澤,被尊爲陳氏入臺始祖。清初後,入臺陳姓人日益增多,成爲臺灣第一大姓,佔臺灣總人口的11%,約185萬人,與林姓並稱“陳林半天下”。同時,陳姓人也遷居越南、馬來西亞、新加陂、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南洋諸國,以及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陳姓人主要分佈在國內的南方地區,以廣東、福建、臺灣、廣西、浙江、江蘇、安徽、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海南及北方的河南、山東等省爲多。在福建、臺灣和廣東省陳姓人約佔當地漢族人口的10%以上。按中華姓氏中人口多少排序,排行第五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4.5%(一說5.1%)。此外,在古今許多少數民族中亦有陳姓人分佈。

福建陳姓共祖陳寔在東漢桓帝時任太丘長(太丘在河南長葛),他的後代先後有五大主系脈派遷入福建,五大脈派均有後裔在龍巖繁衍分佈:

(一)潤公一邁公脈派。西晉永嘉年間(308-313年),中原戰亂,社會動盪不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等八姓入閩,始祖爲陳潤。陳寔第七世孫陳潤,在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出任福州尹,後定居下來;陳潤11世孫陳邁在唐代任莆田令,後留住莆田。陳潤後裔陳宣(號毅菴),官武詡大夫奉命由興化移鎮龍巖,爲龍巖開基始祖。

(二)開漳聖王元光派。唐初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委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第68世孫)任嶺南(廣東)南行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後朝廷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58姓人組成援兵入閩。儀鳳二年(686年),陳政之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垂拱二年(686年),設漳州郡,陳元光爲後人尊爲“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爲“開漳聖王派”,成爲閩、粵、臺及東南亞諸國陳姓最主要的一支。龍巖新羅區和漳平市原屬漳州管轄,故兩縣有陳元光後裔遷入。

(三)南院派。潁川陳寔後裔陳忠之子陳邕遷至同安,後又徙漳州南廂山。陳邕裔孫在福建繁衍成爲“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爲“南院”始祖,龍巖與漳平屬九龍江流域,故南院派有後裔遷入新羅區與漳平市。

(四)貢川派。陳雍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攜同次子陳野遷居南劍沙陽固發衝牛欄角,爲福建永安貢川陳氏始祖。貢川陳廣泛分佈在漳平、新羅、連城、長汀、上杭、永定各鄉鎮。貢川陳爲閩西陳氏望族。

 (五)南朝派-江州義門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中原士族和百姓大批南遷。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後裔陳魁率族人97口從江州義門移居福建寧化、長汀、上杭、永定、武平,陳魁堂弟陳羣(諱才仁),也從江州義門遷入長汀東陂莊。陳魁與陳羣后裔史稱義門客家陳氏,後裔遍佈全中國。義門陳氏爲閩西陳氏望族。

三、入閩西龍巖七縣(區)

按2006人統計數據,福建省陳氏人口排在全省1899個姓氏中第一大姓,總人口達406萬餘人。其中,龍巖陳姓排第三,總人口20萬多,其中龍巖新羅區、漳平市陳姓人口最多,二區縣陳姓人口近10萬人,已知縣人口列下:上杭縣30512人,永定縣29338人,長汀縣22677人,連城縣16751人,武平縣9987人。(注:目前,新羅區5萬、漳平市8.5萬,二區市陳姓人口達13.5萬人。其他縣區人口增加了不少,龍巖陳姓人口約30萬人。)據新編族譜人口統計,江州義門陳爲閩西陳氏知名望族,廣泛分佈在長汀、上杭、永定、武平、新羅等地,人口約10餘萬人;永安貢川陳,主要分佈在漳平、連城、新羅、上杭、長汀、永定等地,人口約有10餘萬人。莆田邁公派一毅菴公後裔主要分佈在新羅區和永定區,也是龍巖陳氏歷史悠久的知名望族。其他支脈固始陳、南朝陳、開漳聖王陳、太傅陳人口不多,具體分佈區域詳見以下介紹。



 第一章  新羅區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龍巖新羅區陳氏家族來源。龍巖新羅區陳氏總人口約5萬餘人,約佔全區人口的10%,爲全區人口最多的大姓。新羅區姓氏排行:1.陳(14%)、2.林(10%)、3.張、4.謝、5.黃、6.吳、7.邱、8.李、9.郭、10.鄭。陳姓人口遍佈全區4個街道辦事處、18個鄉鎮。據《龍巖姓氏百家》載,新羅陳姓於唐、宋、元、明、清五朝有多支後裔從河南、仙遊、泉州、汀州、漳平、連城等陸續遷入,脈派主要有以下七支:

1、雍公派(即貢川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陳姓先祖從河南光州入閩後又遷入新羅、漳平定居,始祖爲陳野。又載:唐玄宗開元29年(741年),61世祖陳雍(號月鉻)偕次子陳野自吳興入閩,居沙陽固發衝(今永定貢川),爲貢川陳氏開基始祖,其後裔陸續遷入新羅區東坊片6個鄉鎮,即鐵山鎮、巖山鄉、蘇阪鄉、雁石鎮、白沙鎮、萬安鎮。後又有部分陳氏直接從連城遷入小池鎮璜溪村,雁石蘇邦村。該脈派人口衆多。其上祖世系:實——紀——羣——簡——牧——準——微——謀——鑠——閔——賜——星——邁——閏——豹——弼——譚——攝——雍——野(貢川陳入巖始祖)——通——晏——遂——昶——昂——文餘——努郎——潤——連——矣——九經(遷連城隔川)——百九郎——志通(遷小池璜溪)一一陳宗友于1426年從連城遷新羅區雁石鎮蘇邦村,在田螺形建陳氏大宗祠達萃堂,爲閩西第一大樓。努郎——偁——鈺——正尋——大禮——潤昌一文音——五八(永福陳之祖)一一九一、九二、九三,文彥一一五十(漳平漳平太常陳之祖)。

2、南朝派及江州義門陳派:唐高宗年間,陳氏先祖,隨至親陳政,陳元光父子由河南固始入閩,居福州連江江南橋,始祖爲陳談先,談先公後裔,其中有一支傳下18世陳仁齋,生兩子道甫、進甫兄弟,兩兄弟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相繼入巖,俗稱“九戶陳”,其後裔主要分佈在新羅城東神前、城西羅橋、西山、排頭、條圍、東肖後田等地。到了明清至民國,龍巖市周邊客家縣永定、上杭、長汀、武平、等地江州義門陳氏,也有部分支脈陸續遷入新羅區。又據《小池南山陳氏族譜》及《義門光耀譜》載,南山陳氏屬南朝派陳叔明後裔,傳至21世沈濱公,從新羅適中上坪(中心村)遷入小池南山村,已繁衍人口3000餘人,人文鼎盛。永定縣培豐鎮老富壠陳氏19代梅玉、梅燦兄弟於1927年遷新羅中山街,繁衍丁口數十人。永定歧嶺下山陳氏第9代其禮,率子孫遷新羅區大池鎮;永定歧嶺蒲山陳氏18代順德妣張氏生五子:金華.金周.金豐.金榮.金榜,全家遷龍巖城西開基;等等。南朝派及江州義門陳氏上祖世系:60世(南朝派開派祖)談先——61世頊——62世叔明——63世志高——64世才——65世圭——66世兼——67世京——68世褒——69世灌——70世鈺——71世環——72世宣——73世以檀——74世旺——75世機——76世感——77世蘭——78世青——79世俯——80世玟——81世讓——82饒-83世元、旭—84世魁、羣。魁—嵩—欽——爵壽——仲八郎——梅嵩——伯四郎——千七郎——萬三郎——念二郎(遷適中古峯樓)——沈濱(小池南山開基祖)——桂榮——璋顯(生六子,衍生六大房)。

3、羅陳氏:龍巖“羅陳氏”, 爲新羅區陳氏望族。祖源屬於義門陳長房84世才成公後裔,才成長子一郎字景福,由江州隨父分居江西饒州鄱陽縣火巷莊,自宋末遷閩省龍巖州龍門裏小池白土落業,閱山水之秀遂爲家焉。宋末連城隔川陳積萬與亨子堡羅天麟、羅天錫兄弟共同發起農民起義,被元軍鎮壓。羅天錫後裔羅柔避難於新羅龍門鎮湖洋,改名大一郎號私勝。羅柔逃至龍門裏楓榔被陳世逵賞識收留,因陳氏無子,乃以小女幼蘭贅招入嗣。羅柔仍冒姓陳又不忘祖,故約定陽陳陰羅,意爲健在者姓陳不姓羅,死亡墓刻羅姓,此係俗稱羅陳。故羅陳大一郎爲新羅羅陳氏始祖。祖祠一對聯“陳氏宗羅氏祖陳羅巨族,文安社武安坊文武世家”。分衍文安戶、興盛戶、三興戶三大支派,主要分佈在東肖鎮的菜園厝、黃邦、聯邦、東崛、洋潭、曲潭、溪聯;紅坊鎮的東洋、紫安、崛奧;曹溪鎮的王莊、浮蔡、石粉嶺、石埠、湖二、崎瀨。丁口傳至25代有2萬餘人。外遷漳平、武平巖前、漳州、浦城、江西石城、廣東潮州、惠州等地數萬人。

4、莆田陳邁公後裔、龍巖始祖爲陳宣,諱毅庵公,從仙遊赴龍巖做官,遂定居龍巖,宣公生廣公,廣公生三子:政、智、隆。政公後裔現居住在龍巖市新羅區東城東新三角坪、陳陂、條圍等處;智公後裔分佈在新羅區東肖鎮龍泉村,江山鎮甲子坑,永定區培豐鎮長流村等地;隆公第九代後裔必興公遷漳州南靖縣龍山鎮竹園開基。三大房在福建繁衍後裔兩萬多人,外遷甚衆,估計在十萬人以上。據《龍巖姓氏百家》載龍巖陳氏四戶陳:談先公苗裔從連江、仙遊輾轉遷入新羅,俗稱龍巖城區、附城、陳鬆徑宗支“四戶陳”,傳至11世,陳梅齋兩兄弟房,一房分佈在西山、陳陂、雁石蘇阪、白沙及南靖(陳陂二房),另一房分佈在東肖龍泉村、永定培豐長流村、江西安遠等地,現已傳至30多代。據考本支系大部分爲邁公一毅庵公後裔。(注:毅庵公上祖源流1998年《永定潁川陳氏族譜》接義門陳84世璋公一脈後裔即璋-振-毅庵,有誤,現予以糾正。)潤一一邁——??(失考十多代)一振—毅庵(武詡大夫,入巖始祖)——廣——智——以靜——孔道(東肖龍泉村始祖)傳至十世念八郎諱福興遷永定長流,衍成望族。

5、聖王派(將軍派)。唐高宗年間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父子由河南固始入閩平亂,開發漳州,被尊稱爲“開漳聖王”,其後裔鎮守龍巖龍門裏,遂定居焉。後裔散佈城東龍門、紅坊、東肖、曹溪諸鄉鎮。在城區東城城隍右邊置地建“德星堂”祖祠一座,現已不存在。舊時龍巖、漳平、寧洋三縣陳氏子孫常聚集於此舉行春秋祭祀。其上祖世系爲:政——元光——珦——醴——詠——章浦、吉浦、山浦、嘉浦、季浦。除長子留居外,其餘遷龍巖龍門,爲新羅開基始祖。據適中譜載,適中及小池南山始祖沈濱公爲陳元光後裔,但中間斷代幾百年,祖源存疑待考證。

6、南院派(太傅派)。龍巖鐵山鎮“祖興堂”陳氏,奉南宋末期名相陳宜中爲第一世祖。始祖陳仲雍於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由泉州東塔遷入新羅城東嶺嶽(今龍巖市農業局內),爲入巖城之始祖,後裔遷居鐵山鎮洋頭村及西陂鎮硿口村,還有一支系陳文楷遷漳州長泰縣。其上祖世系:忠——邕——夷實——壽——嘉——聞——顯、勳、黯——————宜中——仲雍。

7、黃陳氏:新羅龍門鎮考塘黃陳氏以黃念一郎及其子龍寶爲始祖。龍寶原姓黃,明朝洪武年間從白土鐵山廟放鴨羣到陳坊今石牌前,結識陳邦陳府一年輕貌美寡婦羅氏,陳府有雄厚家產,有大片山場田地,遂上門入贅立爲大戶。後裔立業於陳,生不姓黃而姓陳,死後保持黃姓根基不姓陳。祠堂外標陳,祠內標黃。本系稱黃陳氏。在陳邦建總祠“寶善堂”、考塘建“萬盛堂”。後裔主要分佈在新羅東肖榴坑,龍門考塘、賴坑,繁衍後裔1000餘人。外遷連城、松溪、閩清及江西、湖南、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數萬人。

新羅區陳氏在各鄉鎮的分佈城區:中城、東城、西城、南城西陂:陳陂、硿口、張白土、圓田塘、排頭曹溪:科桃、經楊、郭畲、中甲、黃洋、浮蔡、王莊、石粉、崎瀨東肖:龍泉、後田、黃邦、聯邦、溪聯、榴坑龍門:湖一、連坑、石埠紅坊:東陽小池:南山、汪洋、璜溪、黃斜山美大池:大山江山:斜背、甲子坑、銅錛適中;中心、象山、上嶼、洋東鐵山:洋頭、洋美、陸家地、陳羅、火德坑、羅山、下林阪、陳山岩山:芹園、劉坑、佳山、後埔、丹畲、龍山、黃團、裏尞、萊山、山前雁石:蘇邦、巖星、渡洋、四集、北山、九鬥、白石芋、新廬、社委、陳村、禮邦、洋城、民祠、後路、雲山、龍康白沙:白沙、小溪、南卓、郭畲、小吉、渡頭、萬安:陳洋、高廈、同新蘇阪:蘇阪、和睦坑、雲潭(含大坑、黎山)

注:以上鄉鎮中西陂、曹溪、東肖、小池、鐵山、巖山、雁石、白沙、蘇阪及城區,爲陳氏人口較多的旺族地區。



第二章  永定區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陳姓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是中國第五大姓。陳姓子孫遍佈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歷代人オ輩出。永定陳姓均屬潁川郡。明成化十四年(1478),原上杭縣析出勝運、溪南、太平、豐田、金豐五里十九圖設置永定縣。民國六年(1917年)永定陳氏組

合爲24戶,199年重新組合爲40戶。永定陳姓分佈在21個鄉(鎮)80個村莊,截止1997年年底,繁衍最高19代,最低29代共41133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9%,永定姓氏排行:1.張(11%)、2.盧、3.賴、4.陳(9%)、5.蘇、6.李、7.林、8.黃、9.江、10.吳。全區旅居臺港澳及海外四萬多人。(詳見陳汀州整理的最新版永定區陳氏源流與分佈概況)

永定陳氏三大脈派即江州義門派、邁公派、雍公派,80%以上屬於江州義門派即陳魁公、陳羣公後裔,其次是邁公派即龍巖毅庵公一福興公後裔,再次爲雍公派貢川陳。

永定境內三大脈派人口占比:魁公派83%,邁公派 15、5%,雍公派1%,羣公派0、5%。

江州義門陳氏爲永定主系脈派。陳姓第72世陳伯宣舉家遷徙隱居於江州,成爲江州義門陳氏的開基派祖,並創議義門重聚,得到響應,使陳朝皇室分散各地的後裔又重聚江州義門(今江西九江),成爲舉世聞名的陳氏家族。義門重聚後,陳氏家族興旺,全堂3700作人,引起朝廷關注。嘉佑七年(1062年),宋仁宗下旨分析,83世的陳元分生九子:陳希、陳顯、陳南、陳越、陳鴻、陳琦、陳魁、陳輔、陳璋。其中七子陳魁率族衆97人徙寧化石壁。陳魁長子陳崑、次子陳侖攜家帶口遷移閩東南地區的歸化、興化(今爲明溪、仙遊、莆田、寧德)一帶開基;三子陳嵩攜妻兒孫徙遷長汀、武平到上杭,後在永定.大埔開基;四子陳嶽、五子陳峯遷徙梅州蕉嶺、上杭、永定一帶開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原上杭縣析出勝運、溪南、太平、豐田、金豐五里設置永定縣,陳魁長子陳昆、三子陳嵩、五子陳峯後裔陸續遷入永定爲永定陳姓開基始祖。

宋末元初至明代,江州義門陳汀州莊大顯祖陳魁公長房陳崑後裔啓宗公、三房陳嵩一孟仲八兄弟後裔梅林、千一郎、文玠、文超、文仲、文伸、文秀、文滿、文光、梅山、梅宗、梅嵩、梅佐、梅安、五房陳峯-中興公念六郎、念七郎後裔珠鈺、龍墩公等,陸續遷永爲永定陳姓開基始祖。義門東陂莊陳羣公第七世宗珊舉家從上杭珊瑚鄉遷居永定撫市驪龍坑開基;上杭珊瑚三十四郎公後裔仲郎公(殿公)遷虎崗灌陽麻園(今暗橋下)開基。

龍巖始祖毅庵公是莆田陳邁公後裔,於北宋末年因官任武翊大夫從興化府仙遊移鎮龍巖,爲龍巖開基始祖。毅庵公傳至第4代後裔孔道公遷龍巖白土(今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龍泉村),第九代紹興公後裔建雙生公祠-瓊嶽堂,繁衍後裔2000多人;傳至第十代念八郎(福興公)於明朝初年遷永定縣培豐鎮長流村開基,建敬尊祠。在長流繁衍了25代,人口衆多已過萬人,在永定境內居住的有6000餘人(包括培豐長流、培豐東中禾呈頭丶牛頭嶺、田地嶺東、大排三聖甲、虎崗龍溪路口、龍潭銅聯營盤背等處),移居或在外工作也有數千人。長流陳氏爲永定陳氏望族。

 貢川陳雍公第十七世裔孫陳五八郎遷漳平永福藍田,爲藍田村開基始祖。永福陳五八郎第八世後裔陳本仁之長子陳舜珪又遷移永定撫市五湖泮坑;三子陳舜喬,字隱翁,遷移永定原太平裏白沙坑、墩上(今爲高陂鎮西陂村白沙坑和睦鄰福梓村)開基。兩支後裔約500餘人。



第三章  漳平市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漳平陳氏,枝繁葉茂,人口衆多,迄今在境內已繁衍陳氏後裔85000多人,佔全市總人口比例近30%,是全市第一大望族,也是全省陳氏人口比重最高的縣(市、區)。漳平姓氏排行:1.陳(25%)、2.林、3.李、4.黃、5.劉。

漳平陳氏最主要源流爲入閩始祖永安貢川陳雍之脈;還有少部分爲漳州南院派陳邕支系和“開漳聖王派”陳元光支系。而在主脈陳雍派系中,又大致以九龍江爲界,南片的永福、官田、拱橋等鄉鎮陳氏基本屬於藍田陳;北片的和平、新橋、溪南等鄉鎮陳氏基本屬於上京陳;而城區的菁城、桂林兩個街道爲藍田陳、上京陳共有區域。漳州南院派陳邕支系主要分佈在蘆芝大深;“開漳聖王派”陳元光支系零星分佈於桂林、新橋、溪南等鄉鎮(街道)。

南片永福藍田陳爲永安貢川陳雍脈下最大的陳氏支系,迄今已繁衍後裔近50萬人(含外遷省內外)。開基祖五八公,號雲峯,官授奉直大夫,系陳雍第17世孫。宋理宗年間(約1240-1260年)從延郡沙邑(今永安貢川)隨雲峯旗(軍隊)入龍巖永福裏,定居藍田(留田)社嶺頭坪,並在嶺頭坪建祠“種玉堂”,故稱永福“藍田陳”。其派下分支主要有九一派、九二派、九三派,並以永福集鎮(福裏、石洪)爲中心,逐步向永福境內各村和官田、拱橋、桂林等鄉鎮(街道)發展,外遷省內的主要有龍巖、泉州、福州、漳州、三明、南平等地,遷往省外的主要有廣東、廣西、四川、江西、山東、浙江、臺灣等省份,部分遷往東南亞一些國家。近年來,外遷宗親陸續回祖地永福尋根認祖,特別是臺灣宗親亦跨越海峽,認祖歸宗。

北片上京陳開基祖陳晏五系陳雍24世孫,字元亮。淳熙十年(1183年)勘亂有功封爲左衛將軍大夫,後因忤旨而避難於雙坑、古老坑等處,徙居聚賢裏上京(今大田上京)。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十二月初二午時,陳晏五各地裔孫集資在山頭坑壠尾鼎建“豐乾祠”。該支系開基到感化裏高興(官坑)、長榮、九疇洋、壠仔頭,和睦裏義宅、留春、後嶺、龜池、小溪、彭溪、魚房坑、陳地、赤阪場,居仁裏的羅平鐵塘壠(和平)和集賢裏等地。和平太常陳、溪南官坑陳、新橋義宅陳等皆其族脈。

和平太常陳開基祖陳十九,字隱徑,號宣德,系陳雍30世孫,“宋時由徑山松柏兜(上京雙坑、古老坑)分支遷龍巖居仁裏羅坪鐵塘壠(和平)”,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立“太常陳”戶。繁衍至第9世,太常陳嗣分天、地、人、和、溪五房,並分遷至南洋、菁城、桂林等鄉鎮(街道)和安溪、華安、南安、南靖,臺灣省及東南亞等地。

 溪南官坑陳開基祖陳瑞,系永安貢川陳雍28世孫,宋末元初(約1260年),攜子陳廿五從上京遷至感化裏高興大彎裏(今官坑村)肇基爲始祖,兒子廿五建立“潁川堂”爲開基祖祠,此分支主要分佈在溪南、象湖兩鎮及遷往安溪、南安、德化、永春、大田、尤溪、寧洋等地。

新橋義宅開基祖陳仁七,系沙陽固發衝(永安貢川)陳雍27世孫,“宋末(約1220-1230年),由上京(大田)聚賢裏新宅松柏兜,挈家肇基和睦裏茄塘頭半嶺庵,建立祖祠“永思堂”。此支遷往外地的有永春、德化、大田等地。

 蘆芝大深陳開基祖陳均祿,號五郎,“其先籍乃漳州龍溪石美南門廿九都”,系漳州南院(太傅派)陳邕24世孫,“於元至正年間(約1345-1365年)隨父陳舜選移居北溪二十五都大興保(今大深)爲開爐煽鐵,肇基樂洋(又名洛陽),遂家居矣。”開基祖宗祠“尚美堂”“樹都堂”。此支系除在本地繁衍外,還遷往安溪、南安,江西、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境內屬於“開漳聖王派”陳元光支系的有下桂林“種德堂”、新橋西埔巷、溪南九鳴等陳姓;另有屬於入閩始祖陳光緒支系、義門陳支系(永定歧嶺蒲山村18代光慶與18代可宗率三子以山.以木.以權均遷漳平官田;18代倫賢率四子初海.初練.周武.周全遷漳平菁東;等等)以及屬於貢川陳雍派下的其他支系。還有一些陳氏因族譜已毀或下落不明,無法考證。

漳平陳氏,歷代英才輩出,科甲綿綿,宋有誥馳贈榮祿大夫五八公、明清時期有天津兵部備道賜諡“節愍”子儀公、苑馬寺卿九仞公、廣西桂林同知九敘公、“懷遠將軍”陳汝翼、澳門同知陳新槐、參加“戊戌變法”進士陳桂芳,民國時期有愛國僑領陳性初、黃埔軍校校歌作詞者陳祖康、懸壺濟世教子有方陳善述,現代有原廣西軍區副司令員陳開路、著名學者陳慰中博士、原福建省人民政府祕書長陳光普、原山東師範大學校長陳龍飛、原西南交通大學校長陳春陽、印尼名僑陳大江、閩西首善陳福增等一大批名人。無論是古代賢臣名宦、忠貞英烈,均可坊可表;特別是永安貢川大宗祠創建者九敘公,豐功偉績,永世流芳;近代名僑巨賈,革命志士,皆名揚四海;更有八萬多陳氏族人,不讓前賢,各行各業均有精英賢裔,奮發圖強,造福鄉梓,服務社會,奉獻國家。

     

 第四章  長汀縣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長汀是客家首府,也是重要的客家後裔祖籍地。長汀縣陳氏是首姓望族,遍佈全縣17個鄉鎮,尤以汀州、河田、濯田、大同、策武、童坊、新橋、庵傑、四都等九個鄉鎮爲多。據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長汀縣陳氏有三萬多人。長汀姓氏排行:1.陳(6%)、2.劉、3.黃、4.賴、5.李、6.張、7.吳、8.王、9.鍾、10.林。長汀陳氏以江州義門陳氏爲主系脈派。

陳氏南遷始於西晉,南北朝時陳萬頃入閩,居寧化石壁,爲入閩始祖。唐大曆四年,陳劍任汀州刺史,他把汀州從東坊口大丘頭搬遷到白石村(今長汀城),他對開發長汀及至閩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在長汀終老,至今長汀還保留陳劍的墳墓。陳劍,是陳氏的入汀始祖。北宋進士陳魁,名參琉,在江州義門分莊,攜家室九十七人移居汀州郡城。不久,其堂弟才仁,名羣,復學魁而入汀,居長汀南寨,魁、羣爲鄞江陳姓始祖。二公積德累功,孫枝繁衍,延及元明,或遷外省,或閩汀屬,廣爲傳播。

長汀的陳姓可以追溯自陳伯宣。唐高宗年間(650—683年)陳實第三十一世孫陳伯宣隨父親陳環從吳興避難入閩,居住在仙遊縣。在他入幕南康軍(相當於州的建制)時,見廬山風景秀麗,於是移居廬山聖治蜂下,注《史記》行世。後來,陳伯宣的孫子陳旺任江州德安縣知事,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四月,又遷居至德安縣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東橋鄉),耕讀傳家,孝義相處,唐昭宗大順二年(891年)詔賜義門。至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義門陳氏達3700餘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成爲人間家族的奇蹟.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因大臣文彥博等上書義門“朝野太盛”,義門陳姓因而奉旨分莊,翌年依派拈鬮分遷全國291莊。陳伯宣的第十三代孫陳魁,因在汀州做官,詔令其在汀州立莊。在長汀至今還傳有“九子分九州,七子魁公封汀州”之說。陳魁共有九兄弟,所云“九子分九州”是指長子陳灝分遷蘇州;二子陳角分遷嫠州;三子陳越分遷杭州;四子陳鴻分遷孝州;五子陳峙分遷撫州;六子陳逵分遷廣州:七子陳魁分遷汀州,八子陳璋分遷泉州;九子陳成分遷衢州。陳元九個兒子,分遷閩、粵、贛、浙四省。陳魁字參琉,敕封大夫,攜家室九十七口分莊汀州,成爲汀州陳姓始祖。後來,陳魁的後裔大多遷居外地。江州義門陳姓入汀的還有一位是義門陳旭(陳元的弟弟)的三子陳羣(即陳魁的堂弟),立莊長汀東陂崗(今長汀城郊)。陳羣公後裔遍佈長汀各鄉鎮。義門陳汀州莊與東陂莊爲長汀陳氏的主系脈派。

目前,長汀陳氏主要有三大脈派:一是宋末入閩的陳魁公脈派,歷史上稱爲江州義門陳汀州莊派,爲長汀陳氏的最著名脈派,魁公爲長汀鄞江陳氏的始祖,後裔遍佈長汀縣各鄉鎮。二是宋末入閩的陳羣公脈派,歷史上稱爲江州義門陳東陂莊派,也是長汀陳氏的主要脈派,羣公與魁公一樣,也是長汀鄞江陳氏的始祖;三是唐朝陳雍公脈派,歷史上稱爲貢川陳,由上杭南陽茶樹下遷入新橋鎮、童坊鎮等地。下面就長汀縣的三大脈派作簡要的概述。

一、汀州莊魁公系:伯宣公的第13世孫、84世祖陳魁公(老譜載爲83世),號參琉,名庭璋,宋進士,敕封大夫,在汀州授寧化知縣,又任汀州推舉事官後晉升爲汀州太守,詔令其在汀州立莊,陳魁公遂帶家口97人入汀州寧化,成爲宋末汀州陳姓始祖,在汀州客家地區至今還廣泛流傳“元公九子分九州,七子魁公封汀州”(民諺雲:九子分九州,滿子到汀州)之說,陳元公(名麟、字兆夢)的九個兒子分遷閩、贛、粵、浙四省。魁公妣劉氏(一說李夫人)生五子:昆、侖、嵩、嶽、峯,號稱“五山”,“五山”公的後裔除一部分留居汀州祖地寧化、長汀、上杭、永定、武平繁衍發展外,其他大部分遷居全國20多個省(市),繁衍人口數百萬,人口數雄踞義門各莊之首,被譽稱爲“天下第一莊”。在長汀,江州義門陳汀州莊陳魁公脈派爲長汀縣陳氏最大的脈派,後裔遍佈長汀縣各鄉鎮,尤以汀州、大同、濯田、新橋、庵傑爲多。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長汀縣的陳魁公後裔都不是土著的後裔即直接留守祖地的後裔,而是“五山”後裔分遷寧化、上杭、永定、武平等地後轉遷回長汀的後裔。據族譜資料,汀州莊在長汀的脈派主要有:

(一)、崑公脈派。汀州莊長房昆公之裔九郎興宗公從福建安溪縣盂頭市遷永定縣龍潭鎮虞溪村,爲虞宗戶陳氏肇基始祖。傳至第11世陳玉字治器(萬昌公之子)妣石氏生四子:啓祥、啓陽、啓賢、啓龍,四兄弟隨母遷長汀縣城-汀州鎮,啓陽字振環妣溫氏生三子:宗瑗、宗享、宗玫,遷長汀西門白雲鋪(後裔繁衍不詳待考證)。

(二)、嵩公脈派孟二郎-七郎公後裔。湖口陳氏爲汀州莊陳魁公後裔,尊孟二郎之子七郎公爲一世始祖。七郎公爲上杭縣中都鄉象欄村開基始祖,傳至第八代宗宇公,由象欄遷新橋鎮湖口村開基,已經繁衍至28世200多戶1000餘人。(嵩公派儉壽公之子十三郎後裔仲二郎名希聖,長子陳世立移居長汀縣常峯山,後裔繁衍不詳有待考證。)

(三)、嵩公脈派仲六郎公-文伸公後裔。文伸公第13世孫九如公(號陳打鐵)第三子上德公(譜名太嚴公、德章公)從永定縣湖雷鎮上南村耀湖寨入遷大同鎮師福村十里鋪陳屋,上德公生三子瑞恆、瑞祥、瑞發,成爲師福村陳氏三大房,繁衍至12世78戶400餘人。

(四)、嵩公脈派仲八郎-“五山六梅派”,爲長汀陳氏的望族。

1、大同鎮新峯村車隊坑陳氏是梅山公後裔,梅山公第九代孫文壽由上杭縣遷入,已經繁衍13代230多人。

2、大同鎮新峯村湫水陳氏爲梅佐公第三子十三郎後裔,100世良佐公從上杭縣勝運裏回龍鄉遷江西瑞金市礱溝灣,傳至102世上才、上略公昆仲從瑞金遷入新峯湫水,已經繁衍12世320餘人。

3、濯田鎮梅逕村、永巫村、義家莊村三村的陳氏都是汀州莊梅佐公長房十一郎公後裔,繁衍後裔3000多人。95世文二郎生三子:長子五三郎,生子海清,海清生子千三郎,千三郎從上杭縣中都遷濯田鎮外小逕,現仍居本村300餘人;海清公第七世鳳山公名子耐,遷永巫村巫坊開基,繁衍16代180餘戶1200多人。文二郎次子五四郎生子千一郎,千一郎生子亨一郎,亨一郎生子福壽公,福壽公從上杭縣中都遷濯田梅逕村內小逕開基,現繁衍30餘戶260多人;福壽公長子繼龍公遷永巫村義家莊(又名李家莊)開基,現已經繁衍至20代130餘戶600餘人。福壽公也有後裔遷汀州城及三洲鄉開基,人丁數百。

(五)、庵傑鄉陳氏與大同鎮東埔村陳氏爲義門陳氏後裔,奉陳魁公爲先祖,爲陳魁公仲八郎-“五山六梅派”後裔,繁衍人口2000多人。庵傑陳氏始祖爲大郎公,宋季間由寧化南坑鄉遷陳公坑復徙江西桃花寨,然後改遷福建長汀縣庵傑鄉長科村。大郎公生子彥郎,彥郎公生三子:長子珠五郎居長科村、湖哩,次子趙郎遷庵傑村、牛鼻峯,三子滿郎遷馬坊哩。三大房後裔分佈在長科、庵傑、涵前、黃坑四村,繁衍人口約2000人。大同鎮東埔村陳氏於清代從庵傑鄉長科村遷入,現在已經傳至12世300多人。此外還有一房陳氏後裔居住在上赤村,繁衍400餘人,上祖也是從江西遷入,也是義門陳氏後裔。

(六)、峯公脈派中興公-念七郎後裔。念七郎公後裔淑興公妣巫氏生六子:明祖、明德、明顯、明達、明義、裏舜,譜載世居長汀南寨。明祖公一脈遷居上杭湖洋鄉通橋村,後裔再轉遷永定縣。其他支脈繁衍情況有待考證。

二、東陂莊羣公系:江州義門陳氏入汀的還有一位是義門陳氏第12任家長陳旭公的第三子陳羣號才仁,譜名叫仁輝,爲陳魁公的堂弟,義門分莊分得東陂莊今江西宜黃縣,於宋仁宗八年(公元1064年)經堂兄陳魁公牽引、步魁公之後入閩,先居南劍州(今沙縣)石壁如蘭角住,後遷閩汀州鄞江陳坊居(今長汀縣城郊南寨)。後裔遍佈汀州、大同、濯田、河田、策武、四都、古城等鄉鎮。羣公爲我支陳氏入汀始祖。陳羣生四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琳)。大郎遷居汀城南郊南寨爲南寨陳姓始祖。四郎琳公(羣公第四子)同母鍾氏移居成上裏芒畲開基爲四都、濯田、策武、河田等地開基祖。四郎生子俊(一郎),俊公生子伯公(五十九郎),伯公生子億公。億公從大蓬蓮遷至東陂崗(又名東坑口漚裏龍歸坑)居住,立莊汀州東陂崗。公建龍歸寺,並在寺前開闢街道,建有店樓房屋一連七大間,廁所數個,又買山一嶂。家業興旺。至今還保留有完整的龍歸寺大殿及左右廂房,因此,時至今日,遷居各地的陳氏族人爲緬懷祖德,每臨清明季節,前來尋根問祖的陳氏羣公後裔絡繹不絕。億公第四子勝永號六郎,居東陂崗(今長汀縣古城鎮東陂崗歸龍寺),生六子:九郎、七郎、十八郎、十二郎、大郎。十二郎(珍)之子三十四郎先遷陳屋村再遷上杭縣珊瑚鄉千家村,大郎(顓)生子堯臻,堯臻生子:玄泰,玄泰號三郎生子:均福(理玉)、均祿(珍玉)、均壽(奇玉)。均福公號理玉生三子: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遷長汀濯田陳屋村石崗背、楓樹下、樓角下、烏竹背,陳屋村現有人口2000餘人。均祿公從土水裏移居上蕉官賢上開基,後又遷四都同仁村開基,後又發展到樓子壩笮下,古城鎮黃陂村,大同鎮元坑村,大同鎮七裏村,大同鎮丘坑等村,人口發展到目前2000餘人。均壽(奇玉)遷廣東(程鄉) 梅州。詳情待查。據老族譜記載:策武鄉陳氏開基祖爲陳竣福公,系陳羣公後裔,繁衍後裔2000多人。河田鎮南塘村陳氏始祖爲陳瑛公(源流有分歧待考),繁衍人口3000多人。大郎後裔居汀州鎮繁衍3000餘人,羣公還有部份外遷支系待查。

三、貢川派雍公系。貢川派陳氏以60世陳雍公爲始祖,陳雍公字月銘,唐朝御史中丞,世居吳興,唐開元29年(公元741年)入閩,肇基南劍州固發衝沙洋今永安貢川。世系:世卿-偁-瓘-正匯-大方-翥-論(上杭南陽茶溪祖)-三九郎、小七郎-五六郎(官餘祖)、十郎(長汀塗坊長壩祖)。傳至第15代論公遷長汀平原茶樹下今上杭縣南陽鎮茶溪村,論公之孫三九郎從茶樹下遷四都飯坑,後裔五二郎遷童坊鎮新畲、長壩、南坑逕、舉林、羅坑、塗坊賴坊及新橋鎮湖口、陳屋壩、石槽村、任屋村等地,繁衍後裔3000餘人。長壩陳氏代表人物陳華洲,日本留學生,任臺灣農業實驗所所長。

另外,據莆田陳氏文化研究會考證:唐朝汀州刺史陳劍,即爲莆田陳邁公後裔。陳劍於唐朝大曆年間任汀州刺史,他把汀州州城從東坊口遷到臥龍山下的白石村(今長汀縣城),他是汀州古城的創建者,對開發汀州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陳劍也被汀州陳氏奉爲始祖。但是,陳劍留在長汀的後裔正在尋找中……。

“系出潁川支分鄞水,靈鍾拜相毓秀萬魁”。陳魁、陳羣、陳劍三公都被長汀陳氏後裔奉爲入閩汀之始祖,被稱爲“唐宋汀州七賢”中的三賢,他們的輝煌業績將流芳千古,永載史冊。目前長汀建有汀州陳氏三公(劍,魁,羣)陵園及汀州陳氏總祠(裏面供奉汀州陳氏劍、雍、魁、羣四公)。全國各地的外遷宗親雲集汀州祖地祭拜陳氏先祖。

第五章  上杭縣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上杭陳姓是由我國中原南遷的客家姓氏,人口三萬有餘,分佈全縣21個鄉鎮,是縣內僅次於黃姓的第二大姓。上杭姓氏排行:1.黃(8%)、2.陳、3.丘、4.李、5.張、6.林、7.劉、8.藍、9.賴、10.王。它的入杭有兩大派系。一是雍公系,於唐開元時從吳興入閩,在貢川開基繁衍後遷來上杭的。二是江州義門系,北宋仁宗年間分莊入汀,經寧化石壁來杭的。兩系10位祖先,來杭時間有先後,開基地點不盡相同,但考查其根源,均出自河南潁川郡(今河南許昌市)。因此,歷代上杭陳氏各脈族譜都有潁川郡標記。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陳實長子元芳(紀)的21代孫陳雍,從吳興來閩,在沙縣固發衝定居,子孫繁衍於貢水,人文鼎盛,裔孫稱他爲貢川始祖。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朱樑貞明三年(917),陳雍的第八代(陳實第二十九世)孫陳文餘,很會培養兒子,有“一門三進士,九子十登科”的美名。 宋太宗太平興國間(976~997),陳文餘的第七個兒子世卿遷沙縣馬坑,到了陳世卿的第六代(陳實第三十六世),一位裔孫叫陳論的,於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來上杭南陽鎮茶溪開基,爲茶溪始祖。他的裔孫分佈在今南陽鎮的官餘、朱斜、禾石坑、南坑等村,是潁川郡陳氏入杭的一大脈系。陳文餘的另一個兒子陳努郎,先遷寧化石壁居住,他的玄孫(陳實第三十四世)陳九經又徙連城隔川開基,爲隔川一世祖,到了宋高宗初年(1130年前後),陳九經的第六代孫(陳實第三十九世)裔孫鬆遠又來上杭古田薴園村開基,第七代裔念三朗隨後也到古田赤坑開基。

 唐高宗年間(650~683)宜都王陳叔明的第十一代(陳實第三十一世)孫陳伯宣,與父陳環從吳興避難入閩居仙遊縣。在他入幕南康軍(當時建制,相當於州)時,見廬山風景秀麗,又移居廬山聖治峯下,注《史記》行世。後來,陳伯宣的孫子陳旺任江州德安縣知事,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四月,又遷家至德安縣常樂裏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東橋鄉),耕讀傳家,孝義相處,唐昭宗大順二年(891)詔賜義門,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義門陳氏達3700餘口,13代未分家,同居共炊,實在是一個人間奇蹟。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大臣文彥博等上書議義門“朝野太盛”,奉旨分莊,翌年依派拈鬮分遷全國291莊。陳旺第11代(陳實第42世)孫陳魁,因在汀州做官,詔令在寧化石壁立莊。陳魁五個兒子名爲崑、崙、嵩、嶽、峯,人稱“五山”。其中嵩、峯之後裔大都遷入上杭。

江州義門分莊入汀的還有一位是義門家長陳旭的第三子陳羣(陳魁的堂弟),於宋仁宗八年(1064)分莊入閩,立莊長汀東陂岡,到了南宋末年,他的第八代(陳實第四十九世)孫陳三十四郎,從長汀陳屋村遷上杭珊瑚鄉開基,如今已成爲珊瑚鄉的主要姓氏,他的裔孫遷湖洋寨背村、溪口大洋壩的也成當地望族。第八代另一裔孫堯臻,遷武平桃溪開基創業,也成爲當地望族。

  一,貢川派(雍公系)

     1、公元1010年前後,陳實第39世孫陳鬆遠,從連城新泉入上杭古田赤坑開基,爲赤坑開基祖。陳實第40世孫念三郎從連城隔川遷古田苧園開基。

  2、公元1219年,陳實裔孫陳論從廣東程鄉遷入上杭南陽茶溪開基。茶溪陳氏,人丁興旺,共和國元勳陳丕顯即本支後裔。

二,義門陳汀州莊(魁公系)

公元1201—1233年間,江州義門陳分莊汀洲莊莊主陳魁第三子陳嵩之五世孫玉峯、七郎、梅山、梅嵩、梅佐及其後裔先後入杭開基。

1.陳嵩長子銓之四世孫宣,入杭旅居,後裔眼在古田赤坑定基。

2.陳嵩次子錫的四世孫玉峯,由長汀入杭經商,其子文斌在杭城東門斗蕩街開基。

3.陳嵩一孟二郎之子七郎公,從粵東潮州程鄉(今梅縣)入下都象欄開基,支分廣西北部灣,衍成30多萬人口的望族。

4.梅山公,從寧化石壁寨遷上杭豐朗開基。梅山公,小字七十郎,宋淳佑癸卯(1243年)舉人,歷任潭州(今湖南長沙)太守。由福建寧化石壁遷上杭縣勝運裏(今稔田鎮)豐朗村塘背開基爲入杭始祖。梅山公長男百一秀世居豐朗村,次男百二進遷溪南里(今屬永定)金砂村,三男百三郎徙溪南里田心村。百一秀生七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千一郎公移在城裏,生四男。長房日新公遷舊縣開基,今舊縣鄉河東、河西、龍溪、鐵場、鐵東、角龍及才溪陳屋等村,均分佈有他的裔孫,以千一郎公爲一世祖記代。第四房念四郎公之孫貴德公在城區西街天王寺前開基;孫貴壽公原居廬豐鄉額裏村,十三代時均遷江西武寧縣大峙裏開基。千二郎公之孫均政公、千三郎公裔迀長汀,千四郎公之孫均得公、均亮公、友忠公三繫世居豐朗,其中均公得次房孫宗義公遷黃砂口開基,均得公三子仲端公六世孫有福公遷芹菜坑開基,仲端公的九世孫玩岐公遷白砂洋善坑開基;千四郎公第三房孫友慶公遷中都管坑開基、志和公遷廬豐水竹湖開基;第六房石生公徙居舊縣梅溪村,其九世孫成玉公遷臨城玉女村陳嶺上開基,六世孫積公遷舊縣鐵場梅子角開基,後裔遷浙江龍泉市及本邑南陽雙溪開基。千五郎公徙居惠州博羅縣,裔孫返遷蛟洋鄒坑芙榕村,九世裔孫石財公遷南陽雙溪田。千六郎公輾轉遷徙終遷臨城白玉村開基爲一世,五世孫清公遷舊縣水東村開基。千七郎公三世孫爐公在通賢大東村黃岐嶺下開基。梅山公後裔分佈上杭境內舊縣、臨城、稔田、廬豐、中都、白砂、半境、才溪、通賢。本省比較集中有武平、長汀、永定、沙縣、寧化。外省的有江西、浙江、廣東、湖南、上海、貴州、四川、江蘇、香港、臺灣。以及海外新加坡等地,後裔人數超10萬。

5.梅嵩(陳梅山之三弟),從寧化石壁寨遷上杭縣溪南里(明析縣後劃歸永定縣)古鎮坪後再遷本縣太拔塘源開基,後裔分支衆多,遍佈閩粵贛三角地區,乃汀州莊望族。

6.梅佐(陳梅山之四弟),從寧化石壁寨遷上杭金峯奧杳(永定建縣後屬永定),後裔先後遷入本縣,散居於臨城、中都、舊縣、太拔、豐朗、溪口等地,分支衆多,乃汀州莊望族。

7.陳魁五子峯,傳至中興公衍十八郎公派,其中念十一郎分遷中都,後裔支分江西修水,客家修水五傑即本支脈後裔。念七郎後裔淑興公,生於宋鹹淳壬申,世居臨汀南寨,七郎公以來因戰禍動盪,東遷西徙,譜不連貫,祖宗信息存在斷層之惑,未能詳悉,子孫便尊九十八世祖淑興公爲一世。其生六子,明祖、明德、明顯、明達、明義、九四、黑舜,長子明祖公於元末遷居上杭湖洋鄉通橋村開基,是爲通橋始祖。三子明顯公(萬三郎公)生八郎公,下傳至十一世日華公攜通橋舊譜,遷入江西吉安府遂川縣安村溪口,康熙末十二世德龍公攜五子入川,開基四川敘州府宜賓縣舊上鄉宗家場,立承閩堂一脈。二世明祖公生兩子,子志公、子忠公。子志公之子光孫公於宣德間隨莊遷居永定虎崗田背,八世龍墩公於嘉靖元年遷居高陂上洋,餘留居虎崗田背;子忠公之後留居上杭湖洋鄉通橋村,部分遷居官莊鄉石仔崗等處。四世詳公(子忠公三子),明永樂乙丑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是閩西著名歷史人物。

 8、汀州虎背街陳氏(應屬魁公系目前已無譜對接),入杭爲祖陳善:(1)陳善曾孫陳茂生遷城關王巷(今醫藥公司南側)開基。

(2)陳善曾孫陳光生遷臨城大塘面上開基。

三,義門陳東陂莊(羣公系)

江洲義門陳第十二任家長陳旭三子陳羣后裔二支入杭:

1.隅官益新,顯榮於南宋寶佑三年已卯(1255)由長汀策田鄉(今名策武)入上杭城關臨城,裔遷九州村山東頭崗及富古村;

2.琳公七世孫三十四郎,元初從長汀陳屋入上杭珊瑚開基,後裔分遷才溪曾坑、湖洋寨背、官莊、溪口等地。琳另一七世裔由長汀遷武平,23世孫葆楨又從武平遷上杭城東開基。三十四郎後裔分支衆多,繁衍人口在十萬以上,乃東陂莊望族。

此外,自義門陳宗譜

載: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第14世孫彥豪奉旨分莊入上杭(此脈遷安徽省宿松、江西彭澤、江西修水西都),上杭已無本支脈後裔。梅宗公(陳梅山之二弟),從寧化石壁遷上杭縣溪南里(明析縣後劃歸永定縣)大坪,詳情見永定部分。


第六章  連城縣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連城姓氏排行:1.羅(12%)、2.黃、3.李、4.吳、5.陳、6.張、7.楊、8.江、9.林、10.鄒。陳姓位列第五。

入連陳姓有五個支派,基本上都是貢川派陳雍公後裔:

1.隔川始祖九經:南宋紹興間,雍第十二世孫裕安授寧化教諭,生九子,九經排行第九,遷隔川開基。

2.姑田城兜始祖仲翼郎:元朝至大年間,雍第十八世孫仲翼郎,由永安上坪九龍溪源遷入連城姑田城兜開基。

3.姑田上堡溪邊始祖欽三:南宋淳熙九年(1310年),雍第十四代孫欽三,由永安貢川遷入連城姑田牛欄橋溪邊開基。

4.新泉陳屋洋背始祖萬三郎:雍第十六代孫萬三郎,由永安貢川經清流陳村而後遷至連城表席裏新泉田心段(今西村)安居,爲新泉所在地陳姓肇基祖,後萬三郎第四代裔孫義安,由田心段移至洋背築宅建堂。

5.隔川井坑始祖六八郎: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自江西瑞金白頭翁遷入隔川井坑開基。

  

第七章  武平縣陳氏源流及分佈概況

公元308年,晉永嘉之亂,史稱“八姓入閩”,陳姓是其中之一。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十五世聚族而居的江州義門陳姓大分家,陳魁、陳羣帶領家屬移居福建汀州,分支武平,爲武平陳姓入閩始祖。明成化年間(1465—1488年),陳姓先後從上杭、永定、長汀等地遷移武平開基。據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武平陳氏第一次聯修族譜記載,武邑各地開基始祖主要有以下八支:

(1)陳六郎,邑城始祖,汀州莊嵩公脈派梅佐公裔。由上杭遷長汀石壁鋪後轉徙而擇地武平縣城東安橋側開基,後建祠於此地。陳六郎公生三子:長文興,居江西龍南。次文貴、後裔居縣城、園墩、五里、東雲、東崗等處。三永興,後裔分居巖前大布、上社、上赤等處。其世系爲84魁-85嵩-86欽-87爵壽-88仲八郎-89梅佐-90十一郎-91念二郎-92-三六郎-93六十郎-94四三郎-95文二郎-96六郎公。

(2)陳念四郎,象洞開基始祖,汀州莊嵩公脈派梅山公裔。從上杭溪南豐朗遷象洞鄉,後分居沾洋、聯坊、東寨、張天堂等處。其世系爲84魁-85嵩-86欽-87爵壽-88仲八郎-89梅山-90百一秀-91千一郎-92念四郎(諱星聚)。

(3)陳發聰,陳禾坑始祖,汀州莊嵩公脈派梅嵩公裔。從上杭溪南古鎮坪遷武平陳禾坑轉遷武溪開基。其世系爲84魁-85嵩-86欽-87爵壽-88仲八郎-89梅嵩-90伯四郎-91千七郎-92萬六郎-93千一郎-94發聰公。

(4)陳春耀,汀州莊嵩公脈派仲八郎一梅宗公裔孫陳春耀從上杭溪南倒坑(今屬永定仙師)遷桃溪老鴉山開基。其世系爲84魁-85嵩-86欽-87爵壽-88仲八郎-89梅宗-90十二郎-91隆-92思斌-93崇謙-94十三四郎(公居上杭珊瑚開基,建祠1所爲1世祖,陳春耀爲其13世孫)。

(5)陳千一郎,陳千五郎,武所上坑始祖,汀州莊嵩公脈派仲七郎(鄧三九郎)一文質公裔。從永定金沙中社遷中山上坑開基。其世系爲84魁-85嵩-86欽-87爵壽-88仲七郎-89鄧二九郎-90-文秀-91念三郎-92-千一郎,千五郎。(永定譜載爲文質公)

(6)陳子貴:宋時從上杭珊瑚鄉遷來武平堯祿,後分居老村裏、龍興頭、封候、賢溪、城南等處。

(7)陳千五郎,從長汀烏竹背遷桃溪小瀾開基,後分居泉坑背、石下角等處。

(注:子貴公堯祿始祖;子聖公,高梧凹上始祖;子忠公高梧始祖,五四郎公,武北昭信始祖;積財公,鵝媽窩始祖;冠揚公封侯始祖;千五郎公,武北小瀾始祖;以上幾脈皆義門陳東陂莊陳羣公之後裔)。

(8)陳奎(舊縣誌作牛兒系其字)武所奎公,由山東陳氏祖系所出,明時從軍到地駐武所楊樹坡開基,按照總祠祖考,系查生九郎公始祖一脈。山東袞州金鄉縣人,於明宣統六年(公元1431年)奉調鎮武所,世襲正千戶,爲軍籍。後分居中山新城、大河背等處。


據1987年農業人口調查武平陳姓有近8000 人全縣第9。

武平姓氏排行:1.鍾(13%)、2.劉、3.林、4.王、5.藍、6.李、7.曾、8.賴、9.陳、10.謝。

(注:按現最新排名武平陳姓排第6,總人口約10000人)


(   說明:限於人財物力,錯漏不足再所難免,資料在不斷更新完善中,敬請支持關注!)


   彙編整理人: 陳汀州

  資料主要來源於:《閩西姓氏》及各地陳氏族譜。

     2019.5.18

唐義門陳開基祖陳旺公

北宋入閩汀始祖陳魁公

北宋入閩汀始祖陳羣公

北宋龍巖始祖陳宣公

南宋龍泉始祖陳孔道公

南宋澶州太守.杭川陳氏大顯祖梅山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員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