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適合用黃芪的,黃芪用來補氣,適合氣虛體質。

黃芪是一個最常用的補氣藥材,黃芪有多種功效,補氣是最基本的功效,具體的功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補脾肺之氣。適合於脾肺氣虛所導致的身體乏力、飲食減少、氣短懶言、神疲、易感冒等病症。

2、補氣固表。黃芪適合因為脾肺氣虛、衛表不固所導致的自汗出、容易感冒,容易感受風寒邪氣,著名的方葯玉屏風散就是用黃芪配白朮配防風組成。

3、昇陽托毒生肌。黃芪能夠補足人體的中氣正氣、托邪外出、升提陽氣,比如最著名的方葯補中益氣丸,以及很多治療病程日久氣虛久不斂瘡,傷口潰爛久久不癒合的病症,都會使用黃芪以補足正氣,促進肌肉傷口的恢復。

臨床上有一些經典的配伍,能夠體現出黃芪的具體功效,比如黃芪配人蔘或者配党參,兩者相互相承,加強了補氣的作用,很多補氣的方葯都會用到這兩個葯;黃芪配當歸,一補氣,一補血,補氣能生血,常用於氣血兩虛症;黃芪配防風,以補氣固表,又能夠發汗昇陽,又能補足正氣,又能驅邪外出,就是比較經典的配伍。

由此可見,黃芪是在中藥的歷史上一個補氣的經典藥材,味道甘甜,很多老百姓也會使用黃芪製作葯膳,結合自己的情況,可以配伍大棗、龍眼肉、當歸、人蔘等,可以燉煮豬肚、牛肉、雞肉等,根據自己的喜愛可以靈活選擇。

諮詢獲取更多中醫健康知識,關注我,可發私信。


回答是否定的。

1 黃芪性味功效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之中。

黃芪 甘,微溫,歸脾、肺經。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

黃芪,古名黃耆。耆,長也,本品色黃,為補氣之長,故名。清代黃宮綉《本草求真》說:「黃耆,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以有耆之稱。」黃耆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所謂上品之葯,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大明日華本草》還說:「黃耆,葯中補益,呼為羊肉」。故有「羊肉」之名。

黃芪補氣,尚能生血,血不自生,賴氣生之。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夫黃芪乃補氣之聖葯,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葯生血其功緩,氣葯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葯,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4月9日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個類型。

2 黃芪臨證應用

黃芪性微溫,為補氣之要葯,氣為陽之漸,陽為氣之甚,黃芪也有溫陽作用,《本草衍義補遺》記載:「黃芪大補陽虛自汗。」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4月9日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個類型。黃芪適合氣虛質和陽虛質兩種情況。

名醫岳美中善用黃芪,對《驗方新編》中四神煎治療鶴膝風極為推薦。四神煎:生黃芪240g,川牛膝120g,石斛120g,遠志120g,金銀花30g,用水10碗,先將前4味葯煎熬,待煎至2碗時,加入金銀花,再煎熬成1大碗。臨睡前,空腹1次服下,全身大汗,聽其自然。

岳老治療小兒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餘的浮腫,根據《冷廬醫話》化裁的黃芪粥方:

生黃芪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9g,金桔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毫升,熬黃芪20分鐘,撈去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一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桔餅1枚,每日服1付。對腎陽虛腎氣衰弱的各種腎病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亦有效。

3 個人體會

凡氣虛病人(指成人)必用黃芪,用量一般30~150g,少數病人避免陽氣虛浮,用知母10~15g反佐。

黃芪補氣以生血,對因氣虛不攝血,導致的血虛者,用黃芪60~250g。曾治療一例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患者重度貧血,考慮為氣虛痰濕,每日黃芪一度用到470g,其中煎劑每日200g,顆粒劑270g,在沒有輸血情況下,貧血癥狀迅速緩解。在該患者用中藥之前,每周輸血二三次,貧血不見好轉。大劑量黃芪服用後,未見有上火的現象發生,大便不見秘結,反而剛開有輕微腹瀉現象,可能是黃芪大補肺氣,肺氣下傳至大腸的作用緣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