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歷史上有兩種非常奇特的現象,一是生死兩姓,意思是人在世時一種姓,逝世後另一種姓載入宗祠或祖墳;叧一種是合姓爲一,兩個姓的人因某種特殊原因,合爲一個姓,共建祖廟,同享祭祀。以上兩種奇特現象可稱爲:姓氏文化史上的奇觀。


第一種現象:生死兩姓

一,【生丁死詹】

湖北省咸寧市有生丁死詹,人不多三百多人。湖北省詹氏協會去了幾次,希望他們迴歸詹姓,老人很想回歸詹姓,年青人不是很支持!(湖北省詹氏協會祕書處提供)


二,【生張死何】

安徽省廬江縣有一支姓,是跟外婆家姓張,生張死何。(上海李維祥提供)


三,【生秦死朱】

山東濰縣圩河街辦的杏埠村秦氏,爲朱明同宗,據譜載爲朱元璋伯父後裔,入清後改姓秦,死後爲朱,邑人俗稱“死朱活秦”。(山東濰坊郭君同提供)


四,【生薛死許】

普寧南溪鎮平薛村的薛姓村民,歷來有“在生姓薛,辭世姓許”之俗。原來,明末潮汕先賢薛侃的四世曾孫薛茂學,遷徙到榕江南河的南岸邊創建平薛村,並與隔岸相望的三洲村(今屬揭陽霖磐鎮西龍村)人許氏結爲夫婦。婚後因許氏屢次生育都不順利,求子心切的薛茂學就抱養了妻兄之子爲嗣,以傳承薛氏血脈。此後,薛茂學之妻順利生產,後代子孫人丁興旺,枝繁葉茂。薛家爲緬懷三洲許氏舅家送子過繼續血脈之功,便立下祖訓:凡薛茂學派下裔孫一律“在生姓薛,辭世姓許”。


(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五,【生楊死金】

廣東揭西縣鳳江鎮赤竹坑村“隆祖公祠”派下的族衆,在生姓楊,死後的墓碑和神主都寫明姓金,故有“生楊死金”的說法。300多年前,饒平縣隆眼都(今澄海隆都鎮)後溪鄉有一對金姓兄弟從後溪出發,幾經輾轉來到揭陽縣鳳湖赤竹坑(今屬揭西縣鳳江鎮)定居下來,開始繁衍生息。

剛開始,由於周邊聚居者都是姓楊,一些楊姓人經常憑藉人多勢衆欺負金姓,金姓族衆於是決定繼續遷徙。楊姓的族老聞訊之後,一面批評無理取鬧的族人,一面勸說金姓族衆改姓融入楊姓大家庭。然而,改姓加盟楊氏家族的金姓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本,去世了墓碑和神主便都恢復金姓。

(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六,【生陳死黃】

《龍巖姓氏百家》記載:龍巖龍門鎮考塘黃陳氏以黃念一郎及其子黃龍寶爲始祖。明洪武中,龍寶牧鴨得識陳邦陳氏的年青遺孀羅氏小四娘。陳家業大,惜無男丁,不可承籍。黃龍寶遂入陳家立業,爲龍巖黃陳氏之始。雅稱“陳公黃府”,族人生前用“陳”不用“黃”,死後用“黃”不用“陳”。祠堂外一律標“陳”,祠堂內和祖牌、墓碑均書“黃”。“黃陳”不通婚嫁。(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七,【生陳死林】

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新亨鎮秋江村和樓下村的陳姓,本非姓陳,而是姓林。林姓先祖祖籍河南洛陽,因避兵亂南遷,先遷至福建上杭,後徙揭邑,一些村寨拒不讓他家進入。最後,林姓先祖來到豐政都潘田村(今屬豐順縣),受到了先到此地的陳氏鄉親的熱情接待和大力資助,日漸發達,顯名閭里。林姓先祖爲了報答陳姓的殊重恩惠,在有生之年改林姓爲陳;爲了不忘林氏祖宗,死後仍姓林。這樣做一則報答了陳姓的殊重恩惠,二是不忘林氏祖宗。後來其子孫都遵循這一祖訓,在生姓陳,死後一律改姓林。清順治元年(1644),潘田陳氏南遷磐溪都周公山(今屬揭東新亨鎮),分創秋江、樓下兩寨,傳子及孫至今已有360多年,人丁興旺。秋江、樓下兩村的陳姓,延續了“生陳死林”這一傳統。

(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八,【生陳死陸】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臚的陸姓,乃宋末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的後裔。陸秀夫長子陸繇居海陽闢望(今屬澄海市區),傳下第四代裔孫有三子遷徙三地,其中一人創於揭陽東嶺(今屬揭陽炮臺鎮),創東嶺者之子陸惠迪於元朝末年分居潮陽奉恩鄉的西臚(今潮陽西臚鎮)。據1960年修編的《西臚村史》記載:民國初期,西臚陳族封建頭子煽動族內房界大械鬥,給陳族造成空前大災難。當時,人數相對少的陸姓,被一陳姓以陸姓乃陳姓之後(陸氏創始人之一陸通史戰國陳完十世孫)爲由,誘脅陸姓改陳姓,並立下契約,待死後才改回姓陸(包括墓碑、燈籠、神主等)。1951年土地改革時,曾有人倡議複姓陸,但有的認爲姓氏只是一個人的符號,本無須過分計較,還是從有利於團結出發爲好。於是,“生陳死陸”的習俗就延續下來。現在西臚老寨仍保留有“惠迪祖祠”奉祀創祖人陸惠迪;另有“忠貞祖祠”奉祀陸秀夫,“忠貞”乃元朝追諡陸秀夫的諡號,每年正月初三當地有祭民族英雄陸秀夫之俗。(湖北武漢萬幼斌,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九,【生陳死羅】

《龍巖姓氏百家》記載:龍巖羅陳氏陳大一郎開基黃邦,首建宗祠承恩堂。龍巖羅陳氏遠祖羅珠,數傳至羅天麟於元末率民起義失敗罹難,遭滅九族。天麟親族天賜之孫羅柔徙居龍巖龍門湖洋,改名爲“大一郎”,被本里陳世逵收留。陳氏乏嗣,乃以小女陳幼蘭贅招入嗣。羅柔遂冒姓陳,爲不忘祖,約定陽陳陰羅。


十,【生丁死鄒】

江蘇全省多處,生丁死鄒,約20萬人。(湖北蘄春鄒平安提供)


十一,【生洪死萬】

安徽有生洪死萬。(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十二,【生胡死藍】

安徽省蕪湖有生胡死藍。在明朝時代,懷疑藍國公有謀反行爲,全家犯抄,只有其中一個兒子跑到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新港鎮一個山區紮寨爲王,號稱藍王,怕朝廷發現,生時改姓胡,死後碑文上就寫藍。(安徽蕪湖晉玉華提供)


十三,【生胡死羅】

湖北黃岡武穴有生胡死羅。(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十四,【生胡死熊】

湖北武漢新洲區三店街柳溪村胡姓,祖上姓熊。明朝洪武二年,熊家祖上有一個叫熊俊德的人,他從居住地黃州四望山遷出,搬到了舉水河畔的生生堡(今柳溪村)。而當時的明朝有一套賦稅制度,每一季度都需由當地里長到各家各戶徵收賦稅,生生堡地區的里長則是當地望族胡家的胡畢戶。胡畢戶體弱多病,難以勝任工作,因此祕密將徵收賦稅的職責託付給與他交好的熊俊德。於是,熊俊德在辦理公務、見上級官員時,就稱自己姓“胡”,死了之後,爲表示不忘祖宗,又改回原姓。該支有千餘戶,四千多人。新生代有的已改回熊。


十五,【生黃死史】

湖北武漢市新洲區有生黃死史。(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十六,【生金死劉】

浙江天台縣、義烏市以及富春江一帶有生金死劉。(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十七,【生李死鄒】

浙江省數萬人,生李死鄒。(湖北蘄春鄒平安提供)


十八,【生廖死張】

福建漳州詔安縣及港臺等地,有張元子後裔,一嗣雙祧,隨母廖氏,生廖死張。(廣東佛山張澤香、安徽金寨張磊提供)


十九【生林死陳】

廣東潮汕地區有生林死陳。(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二十,【生劉死陸】

江蘇東臺有生劉死陸。這支劉,自蘇州閶門,祖先是陸完(1458--1526),做過兵部尚書,親王叛亂牽連,怕被滿門抄斬,遷至東臺。過世碑記陸姓。(江蘇東臺劉天彤提供)


二十一,【生劉死萬】

安徽宿松有生劉死萬。(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二十二,【生劉死朱】

湖南石門縣河口北岔一支劉姓,系朱元璋後裔。清滅明後,吳三桂反清稱帝,朱三太子響應。清廷震怒,擊敗吳、朱,下令誅殺吳、朱後裔。本支朱氏因避難潛居於此,冒姓劉氏,死後碑刊朱姓。(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三,【生劉死鄒】

湖北紅安縣約5000人,生劉死鄒。(湖北蘄春鄒平安提供)


二十四,【生梅死韓】

《螺溪梅氏家乘》記載:遷湖北鬆滋梅氏始祖爲梅公諱韓再嗣。元季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大慄樹社人。以軍功授副將軍,因主將張仲毅降明,苦諫成仇,乃約易、文、熊三姓挾一僧於大明洪武二年(1369)逋遷湖北荊州府鬆滋縣上四都又十甲螺溪坪,亦稱梅溪河,入贅梅氏,遂家焉。囑其後曰:“生則姓梅爲人後也,死則姓韓不忘本也”,後曰“生梅亡韓”。 (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五,【生邱死劉】

《龍巖姓氏百家》記載:劉五四郎,居福建汀州赤面石下。與邱萬隆友善,後兩人同徙龍巖,劉五四郎居郭坑,邱萬隆居爐潭背,兩人常相往來。邱萬隆有獨生女大姑,嫁五四郎,遂兩家合一,定居爐潭。邱氏無出,五四郎繼娶謝氏,育三子,長、次外遷,三子劉添惠生六子,次子劉文保回郭坑守業,餘該生冠邱姓,死歸劉姓,以示感恩。後裔建祖祠堂名爲“孝義堂”。(湖南常德童桂林提供)


二十六,【生萬死陳】

安徽金寨有生萬死陳。(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湖北黃梅有生萬死陳。(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二十七,【生萬死劉】

湖北雲夢縣胡金鎮萬民村有個萬家壪(過去叫萬家廟),現有村民八百餘人,男姓村民都姓萬,沒有一個雜姓,即便是入贅上門的女婿也必須改姓萬。這裏的宗親一直恪守着一個風俗:活着時姓萬,死後一律改姓劉。(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二十八,【生萬死楊】

湖北英山有生萬死楊。(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二十九【生魏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魏死夏。夏氏仲禮公於明洪武四年自武寧遷湖北黃岡倉埠之龍王敦。後裔夏氏後昌公,以明季政煩賦重,爲避地計,攜妻魏氏及子四人,遷黃陂北鄉之沈家衝而居,並命子從母姓。祖命不允違,世系不可-,故魏灣一支,姓從魏而派宗夏也。(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生吳死張】

江蘇泰州姜堰區城北村,吳氏600多人,據祖訓要求“生姓吳,死姓張,有朝一日認祖歸宗”。經考證,這支吳人是吳王張士誠的後裔。(廣東佛山張澤香提供)


三十一,【生薛死許】

廣東潮汕地區有生薛死許。(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三十二,【生楊死劉】

湖北孝感有生楊死劉。(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三,【生楊死王】

江西九江新安某村莊約40戶楊姓,明朝初期編戶人口管理時,官員誤聽方言,將王聽成楊。沿用至今。但在修家譜時,凡過世者均改回王姓。見《潯陽新安王氏族譜》。明朝中後期,這楊家了一位進士,就上書皇帝要求改回王姓,皇帝也同意了,但因社會動盪一直沒改回。這支王姓的祖籍是安徽。


三十四,【生葉死陳】

湖北麻城有生葉死陳。(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三十五,【生張死李】

廣東省普寧市南溪鎮的南溪、新溪、北溪、下尾的四個村,始祖同爲李氏入潮四路之一的李涵江(福建莆田縣茂林里人,南宋德祐二年進士,官授潮州府學教諭,主理潮屬九縣學政)之長子——李龍。李龍分創下尾四村後,繼承其父熱心助人、樂善好施的家風,故此聲名鵲起,婦孺皆知,但無形中也得罪了個別頑固之人。

當時有一鄰鄉秀才,竟昧着良心向朝廷謊報李龍正在招兵買馬,企圖聚衆謀反。朝廷得報後立即出兵前來圍剿,下尾諸村面臨滅寨之災。李龍得知消息後,暗思逃走也無濟於事,只會增加朝廷的懷疑。爲保存李氏血脈,李龍反覆權衡後得一良策,急忙派人通知下尾諸村馬上將李姓燈籠取下,改掛張姓燈籠。官兵到來時,查無李氏諸村,只好退兵。此案後經調查覈實,實乃誣告,該秀才認罪伏誅,下尾四村也從那以後由姓李改爲姓張。但是,爲了不忘祖德,謹記祖本和報答張氏的救命之恩,村民又相約在生時姓張,待去世之後才改爲原來的姓氏——李氏。(湖北武漢萬幼斌,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三十六,【生張死萬】

湖北紅安有生張死萬。(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三十七,【生張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張死夏。(湖北孝感夏祖昀提供)


三十八,【生章死許】

福建福州榕城梅雲街道潮東村的始祖章榮什,博學多才,善於治學兼通地理。元朝末年隨福建莆田人許萬一入潮。許萬一創業於夏橋村,章榮什時爲東主許萬一卜穴建“佳城”(即墓地)。許萬一以禮金酬贈,章榮什拒收。因章氏是教書先生,在許家教萬一的三個兒子讀書識字,當章榮什年邁無兒時,許氏便以幼子許玉潭爲章榮什嗣裔、承章姓。章榮什臨終時寫下遺囑,要子孫後代履行“生章死許”之訓,既答謝許氏萬一之義,又表葉落歸根之意。自此,章榮什的子孫恪守祖訓,世代相傳。(湖北武漢萬幼斌,福建漳州張欽遙提供)


三十九,【生祝死方】

湖北鄖西縣有生祝死方。(湖北武漢萬幼斌提供)


四十,生謝死陳

分佈在在廣東始興有一位陳氏祖宗(穎元公一水澄公後裔),之前得了一場大病,在一位好心的謝氏外婆老人家的幫助下,大病治療好了,傳宗接代也得到拯救了,爲了感恩謝氏的外婆,由陳氏改跟外婆姓謝(跟外婆姓謝),現在一直流傳至今。正所謂:生謝死陳 ,生時就姓謝,死後墓地寫爲:陳氏之墓。這一脈在江西,廣東,廣西有很多後裔。(廣東始興謝均榮提供)

第二種現象:合姓爲一

一,蕭李

蕭尚勝,字南橋,湖南衡陽城北人。邑庠生。家資豐厚。由城北遷衡西金蘭下灘落戶。其時干戈攘擾,差賦繁重。本里有李公孫者,戶口凋敝,力不能支。尚勝鼎力相助,頂李氏籍差賦稅,久之,便以李姓入籍冊,子孫遂姓李。爲本其所自,故複姓蕭李。(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二)莫李

《南陽姓氏大觀》載:“莫李,郡號,河南省新野縣。聯璧姓,系明末家藏‘一棒雪’傳家寶的莫懷古爲紀念夫人李雪豔的貞操將莫姓改爲李姓,子孫爲不忘祖先保存‘一棒雪’的艱險而改稱‘莫李’。現新野縣歪子鎮莫李營村皆姓莫李。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由長門將‘一棒雪’取出讓新客觀看。”(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三,姚李

《舜帝后裔姓氏源流》載:“姚李,爲姚姓、李姓二姓之合姓。舜因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縣東南徐鎮一帶)而爲姚姓。姚李紹先,金山西盂縣人。官汾陽軍節度使。弟姚李安禮,官平章政事。紹先長兄姚李安隆、幼弟姚李安仁一門四兄弟皆領鄉薦。(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三,陳方

《舜帝后裔姓氏源流》:“陳方,爲雙姓。據明《宋濓集》所載:‘鳳陽定遠有陳方亮,官鎮國將軍,本姓陳,育於方翁。太祖賜姓陳方,以繼二家之宗。’”(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四,陳林

《中國家譜堂號溯源》載:宋時豐順(今廣東)“陳裕宗與林福上義結金蘭。後林氏家宅遭火焚燬,福上抑鬱而終,其子林阿傳被裕宗接養。裕宗將義弟之子視爲己出,撫養成人。阿傳爲感激養父養育之恩,將後代子女取兩家姓氏,分別合爲陳林氏、林陳氏,並將林氏‘西河堂’、陳氏‘潁川堂’合併爲‘西潁堂’,成爲該支林陳氏、陳林氏二氏之總堂號。後又各自有改回爲單姓林氏、陳氏者,仍總堂號不變。”(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五,劉陳

劉德威,諡襄,唐代人。至劉愉,唐時移居上虞。宋宣和年間,方臘起義。十三世孫景言率衆與當地巨族陳氏聯自保,時有“劉陳一姓”之說,後裔遂冠姓劉陳。(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六,劉傅

山底劉傅源於二世麗川,五世六公(玉侖)注以原考,撰文如下:大始祖前明翰林院庶吉士諱騰霄,號雲衢,傅姓。祖妣謝氏,產我始祖昆弟六人,長諱鵬,次諱鸞號鳴鳳,即我始祖也,三諱鵾,四諱鷲,五諱鸈,六諱成。

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珠璣巷大城垌村。在谷籮塘有祠宇三座,每年春秋二祭,定於二、八月初十日爲期。明季,兩粵地廣人稀。弘治戊申年,廣東都堂韓榜,招新民開拓疆土,移文到籍。我始祖素有遠志,遂請遣發給文憑,承墾高涼產業。偕弟鸈公,離鄉就道,猶屢兄弟遠遷,未免孤寂,因邀盟兄劉氏諱榮作伴。不料,行抵粵之韶州府翁源縣藍青鋪,竟齎志而歿,只遺一子,即二世祖麗川公也。爾時幼子呱呱,尚且懷抱,安宅未卜,旅次堪悲。幸祖妣杜氏,矢志柏舟,撫育孤兒,智識高深,艱難善處,權將祖骸火化,藏諸小瓶,以便攜帶,不辭跋涉,隨同夫弟鸈公夫盟兄榮公,繼續前行。 直至高州府石城縣之山底鄉,榮公卜居竹山村,我祖妣同鸈公,擇山塘尾村老屋場而家焉。自是卜葬祖骸,創建屋宇,開闢田疇,衣食居住略爲完備。方慶爰得我所,蕃昌可期,子孫萬世之業從此基矣。鸈公篤信青鳥術,好覽山水,不斯以地爲滿志,復尋得化州陸傳嶺,見其山川秀麗,堪稱聖地,又擬攜嫂侄遷居。

惟我祖妣以爲由閩播遷,驚魂甫輯,且祖骸葬於斯,廬舍又建於斯,遂安基斯土,不願以叔偕行。而鸈公智切遠謀,另圖發展,越二年再遷化州陸傳嶺,別開基業。 

我祖妣母子相依,安居舊宅,勤儉成家,創業垂統,其締造之功偉矣。無奈積老成病,未幾逝世。鸈公聞訃奔喪,盡禮殮殯,深恐猶子零丁孤苦,難以成立,原擬親自攜帶,但久經各立門戶,天各一方,勢難兼顧。

適盟兄榮公妣陳氏,未有子嗣,因將幼侄託其撫養。而榮公夫婦,念切盟誼,慷慨受託,管教成人。我二世祖,思榮公提攜撫育,恩同罔極,義不能忘,遂以一身承二姓宗祧。劉傅複姓實始於此。 

茲特將複姓原委,弁之編端,俾後人知所由來而思,所以發揚廣大之,且供異日輯姓氏錄者有所參考焉。崇禎二年歲次已巳仲春月穀旦,廩生五世孫暹薰沐謹識。注:現今人寫“劉付”,實爲誤寫,應爲“劉傅”。

(劉傅(劉付)複姓來歷。劉傅氏宗親聯誼會 劉傅家園 2016-09-09)


七,陸費

源自明時陸景榮因姑夫費浩無子,尊父命爲之後,故稱陸費氏。《光緒桐鄉縣誌》載陸費一族,本姓費,明時其先世由吳興分支入贅桐鄉之陸氏,遂爲桐鄉人。至清初,費氏一支無嗣,爲兼挑兩家,便改姓陸費。陸費錫是第一代以陸費爲姓者,其曾祖陸吉、祖父陸時雍,在《光緒桐鄉縣誌》中均有傳。(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八,吳佘

吳萬邦,湖廣通城人。明世宗時攜家徙遷湖廣石門阜邱山東麓,因避難,改爲佘氏。爲與近邑桃源佘氏有別,將“佘”之“人”字書寫爲“入”字頭。又以本爲吳姓,不忘其祖,修譜、墳塋立碑俱書“吳佘”姓氏。(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九,伍趙

伍文英,於明永樂二年(1404)由江西安成縣徙遷湘潭十四都千戶塅,承祀於趙,因姓伍趙氏。(湖南桃源童桂林提供)


十,張簡

張簡姓屬璧聯姓,源自張姓與簡姓。此姓人氏,見於福建、臺灣等地區。張簡姓是福建“入贅”習俗的產物,源於南靖縣梅林鄉。在臺灣百大姓中排列第三十六位的簡姓,有人口17萬之衆,就是梅林張簡姓家族的後裔。臺中市“溯源堂”《張簡氏祖先略考》說:簡氏“九世祖德潤公,於大元至正元年遊至漳州府南靖縣永豐裏梅林村教授生徒……鄰社張窖義祖張進興公,媳婦劉氏入贅,乃籍張姓,生子八人。”南靖《長教簡氏族譜》記載:簡德潤號居敬,於元至正元年(1341年)遊學到梅林村,設書館教學。有一位風水先生到其書館投宿,受盛情款待。風水先生爲報恩,指梅林村牛欄下厝背吉地一穴爲“風水寶地”。簡德潤依言將其曾祖簡評士之骨骸移葬此地。鄰社長教富戶張進興,膝下一子,婚後死亡,遺下兒媳劉氏,孝行奉侍翁姑。進興欲招一子婿入贅,觀簡德潤學識淵博,乃—求成親,入籍張姓。婚後生三子,又娶盧氏,生五子。所傳八子,承張簡血脈,兼兩姓之宗,於是有了張簡姓。[傳說故事:對於張簡之得姓,梅林鄉還相傳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傳說,簡德潤是個文武雙全的少林拳師,以遊歷天下傳藝教書爲業。元至正年間,他遊學到梅林村,設學堂教授生徒。鄰社長教張姓家族族長張進興,三個兒子婚後尚無嗣,不幸去世,留下三個守寡的年青媳婦。張進興視爲親生兒女,不忍讓她們終身守寡。他看到簡德潤操行高潔,心生愛慕,便託人說媒,願將三個兒媳許配爲妻。當時立下規約:三女共事一夫,不分妻妾長次,生兒育女姓簡姓張,不分嫡傳庶出。簡德潤就這樣在長教安家立業,傳衍下八個兒子。]這段張簡聯宗之誼,一直作爲姓氏淵源寫進族譜,而且隨着子孫後裔遷移臺灣也傳到了臺灣。簡德潤的八個兒子,除長房無嗣失傳外,其餘房派都有衆多子孫入臺。爲紀念祖宗這段肇基歷史,臺灣嘉義、基隆等地,還成立了“張簡宗親會”。宗親會會堂內,掛“德潤南天”匾額。臺灣各地的張簡氏宗祠,如臺中溯源堂、南投惠宗祠、草屯思孝堂、臺北追來堂等,都是祭祀簡德潤及其派下列祖列宗的。(臺灣張簡氏族譜記載)

(資料源自:宛福成)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或加管理員微信:chen70739837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