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一萬小時定律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過: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

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

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

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40年前,赫伯特· 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 在美國科學家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論文,在研究專業知識方面得出一個著名結論:

「國際象棋是沒有速成專家的,也當然沒有速成的高手或者大師。目前所有大師級別的棋手(包括鮑比·菲舍爾(Bobby Fischer)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時間在國際象棋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無一例外。

我們可以非常粗略地估計,一個國際象棋大師可能花了 1萬至5萬個小時盯著棋盤……」

在此之後,心理學發展了一個分支,專攻研究西蒙和蔡斯的發現。研究者一次次地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要擅長複雜任務,需要大量的練習。

西蒙和蔡斯的論文發表後,心理學家約翰·海斯(John Hayes)研究了 76位著名的古典樂作曲家,發現幾乎所有人在寫出自己最優秀的作品之前,都花了至少 10年的時間譜曲(例外包括用了 9年的肖斯塔科維奇和帕格尼尼,以及僅用了8年的埃里克·薩蒂 )。

《異類》這本書中談到「一萬小時定律」的時候,說的就是這個學術傳統。要獲得很高的成就,必須得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成就是才華加上練習」。

但是,關於一萬小時定律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心理學家越深入研究天才的職業道路,就越發現天賦的作用有限,而後天努力更為重要」。在對認知水平要求極高的領域裡是不存在天才的,沒人剛完成外科輪替訓練就可以走進手術室做世界級的神經外科手術。

《異類》主題更重要的第二點是——那些到達行業頂端的人為了達到傑出,所需的練習強度極大,以至於他們需要幫手。他們要麼走了運,要麼有特權或者身處的環境讓那麼多年的努力成為可能

最近,對於這個觀點出現了一些不解的論調,有些評論簡直令人困惑。例如,以下這段文字來自一篇刊登在《時代周刊》上的文章,讓人覺得世界上又多了個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戴上了萬聖節假髮,不知怎的招搖撞騙進了 Time Life 雜誌社大樓:

「研究結果表明勤奮是天才的本質,暢銷書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依此向大眾推廣了一個說法,即有素訓練一萬個小時是「成就偉大的神奇數字」,與天賦無關。

在名為《異類》的書中,他聲稱只要足夠勤奮,任何人都可以達到媲美專業人士的熟練程度,只要花時間就可以了。」

「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在另外一本書,《貧窮的本質》,看到另外一種景象。這個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奮工作。

別說休息,可能連吃飯上廁所都要擠出時間來。

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只要企業不倒閉,他們不會換工作。

可是「一萬小時定律」在他們身上,並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們越忙越窮,越勤奮,越把自己的技能縮窄在一個跑道上。

「一萬小時定律」不僅沒讓他們成為專家,成為贏家。反而捆死他們,我稱之為「一萬小時死亡定律」。

為什麼會這樣?

從某個角度來說,1萬小時定律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不是所有的1萬小時打開方式都正確。

有的人說,我開了5年的車,為什麼沒有變成賽車手?我學了5年的英語,為什麼還是不會用英語交流?我炒了5年的股,為什麼還是被割韭菜?

其實,我們要想想原因。

專註,是1萬個小時的核心。專註一個領域,專註一個方向,專註一個行業。而從來不是簡單粗暴的堆砌時間。

北京奧運會勇攬八金的美國游泳健將邁克爾·菲爾普斯,人人說他手腳特長,天賦異稟,生來就是游泳的好苗子。

可是他的成績是來自每天練習八小時,全年無休,持續五六年,在游泳池裡的時間超過1萬5千小時,才有他8金的輝煌,締造奧運史上的奇蹟!

1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於每一次練習都要突破舒適區,使自己對已經掌握了的技能不斷變化和改進。

如果你有能力在1個小時內跑完10公里,那麼每次跑步都在1小時里跑5到8公里的感覺都屬於你的舒適區。

但是如果要求你每次都用1個小時跑完15公里,這就是你的「恐慌區」,因為它是你目前暫時不可能達到的技術水準。

只有持續在這兩層中間的學習區里學習,才會得到有效的進步。

這一萬小時,你要找對方法。否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收效都會是微乎其微。

就拿數學來說,便是如此,如果你不了解答題思路,那便很難得分。

願時光不負有心人

也許你未必處於一萬小時死循環,但這幾點建議,對你的人生依然有價值:

1.教育,是讓你時間增值的最大辦法

打破這種死循環的根本,在於讓自己的單位時間增值。

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教育。

電視劇《相愛十年》中,劉元去一家日本企業工作,最開始,僅是一家底層的行政文員,每天的工作是倒垃圾、擦桌子、擦樓梯、端茶送水。

除了做體力活,還要忍受同僚的冷嘲熱諷,每天都很累。

儘管如此,為了能在這家公司長遠發展,劉元還是擠出時間去報了一個日語培訓班,每天堅持學習。

一次偶然的機會,日企老大要去參加一次活動,需要劉元幫忙。劉元很自然地直接用日語和他溝通。日企老大非常驚訝:「劉元君,你日語很好呀。」

劉元滿面微笑,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此後,劉元在這家日企一路晉陞,最終成為職位最高的中國員工。

很多年前,農民工在深圳工作,他們白天在工地上幹活,但晚上擠出時間也要去上夜大,去學習。

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是,如果你會算1+1=2,即使你重複算一千遍,你也不會知道2+2=4。但知識和技能越多的人,單位時間產出值越高。

所以,無論你處在什麼時刻,一定不要讓自己忙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意志力都耗費在無效重複之事上,也就是不要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工作上。

每天留出時間,留出精力和意志力,給自己刻意訓練,讓自己時間增值。

2.善於找資源給自己作背書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被尊敬地仰視,才會有更多眼光看到你。

有人編了個故事:

一個富人為了想讓自己的兒子謀到一份世界銀行副行長的職位,他對世界銀行的負責人說:「我孩子非常有才,精通金融管理之道,你們能不能給他個機會。」

世界銀行的負責人拒絕了他。

於是,富人開始想辦法。他聽說比爾蓋茨有個女兒,於是找到了比爾蓋茨,對他說:「我兒子當上了世界銀行的副行長,是世界銀行最年輕的副行長,你要不要把女兒嫁給我兒子。」

比爾蓋茨一聽,心想,世界銀行最年輕的副行長,應該很厲害,很有資源,於是答應了。

富人再去找世界銀行負責人:「我兒子娶了比爾蓋茨的女兒,你們要不要給他個機會?」

世界銀行負責人心想,比爾蓋茨的女婿,應該靠譜,也答應了。

人要善於給自己貼標籤,標籤的背後,意味著資源,合作的本質就是資源整合。

同樣的才華,如果被貼上了標籤,有大宗資源加持,才華會更能產生效果,你的單位時間值也會大大增加。所以,人要學會找資源給自己的才華作背書。

3.有更強大的人脈,會讓你的時間值被槓桿放大

人脈是最不能忽視的一環。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槓桿效應。

舉個例子,買房,首付三成,如果是五十萬,你就能擁有一套價值一百五十萬的房產。是的,雖然你要還房貸,但是這套房產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受益,全部歸屬於你,例如租金收益,例如增值收益。

五十萬撬動一百五十萬的資金為你辦事,這就是槓桿效應。

在你的人生中,如果有強大的人脈資源,人脈也會讓你的努力被槓桿放大。這就是人脈槓桿效應。

同樣是開車,給馬雲開車,和做滴滴司機,帶來的收益是截然不同,單位時間的產出值也是不同的。

4.良好的生活狀態應該是怎樣的?

擁有一份單位時間產出值較高的工作,每天有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

休息不僅僅是放縱慾望,還能推動自己去學習,打破舒適區,學習新的技能。 能夠從容一日三餐,犒勞自己的胃。 有無聊甚至發獃的時間,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一萬小時定律」和「一萬小時死亡定律」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你能否不斷讓自己的單位時間值增加。

這意味著你不能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你必須留出時間、精力和意志力成本,為自己的蛻變做準備。

那些一天到晚忙到死的人,註定擁有的是「一萬小時死亡定律」;那些拒絕忙死,給自己生活留白的人,才會擁有「一萬小時定律」。

願時光不負有心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