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的一隻蝴蝶揮動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的一場颶風,而美國小城彭薩科拉一家工廠的失火,卻能顯著影響到全球人的衣食住行。你可能不會想到,如此威力浩大的主角就是尼龍。在很多人眼中,尼龍早就過氣了,跟科技感,時尚也沒什麼關係,可能偶爾在衣服吊牌上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更何況尼龍已經問世80年,技術和工藝相當成熟,幾乎沒有什麼創新的空間。

事實上呢,人們對尼龍的既有印象存在太多不準確,先不說尼龍的用途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就是尼龍製造的相關技術,也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簡單。

尼龍是怎麼來的?

尼龍的真正成分叫聚醯胺,它可以由二元胺與二元酸縮聚生成。目前市場上製備聚醯胺普遍採用石化法,但關鍵中間體己二腈的核心工藝至今被幾大化工巨頭壟斷,漲價和斷貨的情況時有發生。

技術瓶頸加上石油化工行業本身也面臨著資源枯竭等重重危機,近年來業界對生物法製造尼龍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生物製造,簡言之就是利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作為催化劑,將玉米等生物質中豐富的澱粉或糖類分解、轉化、重組,生成戊二胺,再與二元酸結合,最終變成生物基聚醯胺。目前基於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並不少,但是理論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生物製造真正在生產成本,產量規模等方面做到與石化法媲美,仍有一定難度。

生物製造難在哪兒?

以生產戊二胺的過程為例,當給微生物投以充足食物,得到的回報將會是包含目標產物及各種代謝副產物的一鍋「大雜燴」,其中戊二胺的濃度和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工業生產的要求。更糟糕的是,1,5-戊二胺又名屍胺,它的作用是加速生物體的腐敗,毒害生產出來的細胞,進一步抑制反應的進行。可以說生物製造是個高度敏感不穩定的過程,隨著條件的改變,你很難預測哪幾個會突然擦出火花,哪個又分分鐘撂挑子不幹,如果再疊加上各種複雜因素,生物製造約等於不可控。

作為一名生物化工企業的研發人員,他的工作日常可能是這樣的:周一篩選微生物,周二篩選微生物,周三篩選微生物……一周的篩選毫無進展之後,突然發現一個平板小試結果非常良好,他歡欣鼓舞,立即在搖瓶中進一步繁殖放大,但結果卻怎麼都無法復現,他有點失望,但很快平靜,因為即使通過搖瓶這一關,要通過後面小型發酵罐中的再次試驗也是困難重重。為了找到最理想的菌種和發酵條件,研發人員必須不停重複篩選過程,對於他們來說,找到有用的微生物比找到有趣的靈魂可難多了,50 萬里挑一也極有可能,而這還只是一年的試驗量。

當一切就緒,進入反應階段是不是就萬事大吉,坐等收穫成果呢?答案是否定的。生物製造與生產汽車、電子設備等離散工業不同,反應一旦開始就根本停不下來,如果反應過程中有一點條件波動,整個批次的努力就付之東流。一句話,生物體本身奧妙無窮,人們很難完全掌握變化過程中所有複雜精妙的轉化細節。

不可控如何被掌控?

當然生物製造過程也並不是沒有規律可言。凱賽新疆烏蘇生產基地就利用西門子數字化解決方案,提高了生物反應的效率,讓生物製造過程更可行。

凱賽烏蘇工廠

數字化如何在生物製造中發揮作用呢?

研發階段,西門子 SIPAT 軟體可以通過數字化分析,從實驗、篩選、試錯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無序數據中直接找到菌種、反應條件等重要參數和目標產物產出率之間的關聯性,簡化中間繁雜的篩選工作,顯著提高研發效率。

省去了大量重複工作,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新的發現

西門子 DCS 控制系統 Simatic PCS 7 則能為連續性生產提供保障。PCS 7 具有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特點。從控制上來說,這就好比原來系統里的各個設備是群龍無首的小兵,現在把小兵們編成小隊,每個小隊有個小隊長,所有的小隊又要選出一個總指揮官。等打仗的時候,工程師只需把命令告訴總指揮,然後逐級傳遞,行動起來整齊劃一。

為了實現穩定高效的生產,西門子工廠智能運營管理系統 Simatic IT 就像嚴格的「老師」,能夠每天按照生產計劃給工人下發電子工作指令,並將他們的工作質量準確評估並記錄在案。若是配料不完備或是種子培養沒有完成,生產都無法進入下一階段。同時生產中的很多工序都將被自動化程序所替代,有助於降低運營成本和出錯率。

另外,生產中很多令人頭疼的小問題也通過數字化系統而得以解決。例如生產過程中有許多取樣檢測的步驟,而檢測之後結果需要被反饋到生產中以調整工藝參數。這聽上去很簡單,但現實中車間距離檢測點之間可能有好幾公里,幾個來回之後數小時就浪費了,不僅影響生產效率,檢測結果的指導意義也大打折扣。數字化系統可以將檢測結果上傳至 Simatic IT Unilab,並進一步反饋到系統中進行實時控制,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由於工藝參數存儲於Simatic IT 系統之中,系統根據原料自動匹配配方進行生產而不需要人員的介入,規避了原料配方和工藝條件等知識資產被竊取,提升安全等級。

從運維困境到所向披靡

當然,除了生物製造過程的各種複雜和不可控,生產基地里上千台設備的管理和維護也並不輕鬆。工廠的設備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個個都是愛打響指的狠角色,如果沒有一位才能出眾的統帥進行部署和管理,還真行不通,而西門子工廠資產數字化管理系統 COMOS 就是一個理想的人選。

COMOS 可以為包含工藝、電氣、儀錶、自控、管道等專業信息在內的工廠資產建立統一的數字化模型,形成工廠的「數字化雙胞胎」,並貫穿工廠的全生命周期。這意味著工程階段所有底層設備的信息都可以被存入一個統一的「檔案庫」里,既能妥善保存,又能方便地應用到下一個工廠的設計中,從此新工廠的建設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必重新摸索。

COMOS 還能和 PCS 7 高度集成,一旦出現設備故障,PCS 7 立即發出報警信號,觸發COMOS 生成維修工單並下發至相關人員,然後操作員按照預設流程進行維護。故障修復後還會自動生成電子存檔,做到記錄可追溯,問題可查詢,為今後的維護工作提供依據,保證效率。

此外,COMOS 與西門子智能運營平台 XHQ 之間也存在數據介面。XHQ 系統集信息展示、溯源分析、趨勢預測等功能為一體,管理層可以通過該平台了解到工廠資產的具體狀況,並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以深層次挖掘工廠的運營狀態,輔助管理人員做出更好的決策。

凱賽希望通過其發展向業界證明三件事:一是生物技術能夠製造功能更好的材料;二是生物製造有機會比現在的石油化工成本更低;三是生物製造可以在一條生產線上實現規模化。數字化技術讓凱賽的產業夢想正逐漸變為現實:烏蘇基地投產後預期能實現年產 100000 噸生物基聚醯胺、50000 噸生物基戊二胺和 30000 噸長鏈二元酸,這種製造力的提升可謂脫胎換骨。

當你得知,面前這件舒適時尚的衣服原料是取自大自然的玉米等農作物時,不要懷疑,因為它只是數字化技術讓科幻故事變為現實的一個案例。其實除了尼龍這個熟悉的陌生人,我們生活中喝過的紅酒,牛奶,飲料,用過的塗料,它們的生產過程同樣面臨許多不可控的煩惱,不過西門子深諳這些所謂流程行業的脾氣和秉性,能挖掘它們的最大潛能。如今西門子已幫助蒙牛、娃哈哈、多樂士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這些應該是西門子對品牌宣言 Ingenuity for life(博大精深,同心致遠)最直接的演繹。

讀到這裡,如果你對這個話題仍有興趣或心存好奇,默念口訣「玉米變尼龍」,點擊這裡了解更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