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戶的回答(134票)】:

首先需要明白人們談論的是物理真實還是邏輯真實。

物理真實和邏輯真實是不同的。作為一個故事,可以選擇放棄一定的物理真實,但邏輯真實不能沒有。對物理真實的分析限定於一些以真實世界為環境的作品,以及一些娛樂性質的點評。而對於邏輯真實的分析適用於每一部作品。往往也不只是娛樂而已——而是確確實實對作品進行研究。

所謂物理真實,即現實世界的規律。萬有引力、能量守恆等。邏輯真實,是指在一定前提下,劇情符合邏輯地進行展開。

譬如說《西遊記》,我們經常討論孫悟空為什麼在取經路上打不過那麼多妖怪,而很少分析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能量來源。前者是故事的邏輯真實問題,後者是物理真實問題。《西遊記》選擇了一個玄幻式背景,物理真實的討論對於理解故事而言沒有意義。

物理真實,大家都懂,就是是否科學的問題。而邏輯真實,主要看兩方面:前提與演繹

前提類似於公理系統,是作品的設定。雖然作品的設定可以脫離現實,但仍需合理。比如如果在《名偵探柯南》中加入「死亡筆記」這一設定,那這個故事就崩盤了……

演繹則是劇情展開的合邏輯性。比如這個著名的圖:

其上文是涼宮認為朝比奈的女僕裝平時一直穿著不合理,所以想要加入變身的設定。阿虛由此吐槽。

朝比奈什麼時候穿女僕裝,其實是個邏輯真實的問題。超監督在這裡的判斷沒有錯,作為一部以現實世界為背景的超能力作品,主角平時的行為也應該符合正常人才對!阿虛在這裡的吐槽是錯誤的!是一個錯誤的歸納。畢竟他不應該看到一個腦袋有問題的人,就認為她的某種行為有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人腦子才有問題呢?

——答案是在虛構的故事中尋求物理真實感並且還認為這種行為很正經的人腦袋有問題。

【punishment的回答(61票)】:

這涉及到文藝理論上的一個叫做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狀態,或曰懷疑暫停狀態。這種狀態的定義是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暫時停止質疑作品中不合理情節。對許多文藝作品而言,達到懷疑暫停狀態是欣賞作品的一個必要條件。比如說話劇布景肯定不能完全像現實世界,魔術大家都知道是假的,驚險影片的主人公通常都會活下來,世界上沒有超級英雄等等;這時候如果作者在受眾觀賞的過程中不能通過氣氛的營造和情緒的調動等手段讓受眾忘記這些不合理之處,作品的欣賞效果就很差了。

營造懷疑暫停狀態有著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有一種辦法叫做cognitive estrangement,意思是通過利用讀者不熟悉的知識。

例1: 田中芳樹有個愛好是喜歡掉書袋搬冷僻人名從而達到疏離感。比如吉爾菲艾斯簡直有班馬氣,你換成杜波曼就笑場了。

例2:大劉的許多作品,比如《球閃》、《三體》,如果物理知識太專業的話是看不下去的。

等等。

作者營造懷疑暫停狀態的手段不一定能成功。比方說有下面幾種因素:

1. 有些讀者博覽群書,那麼你掉書袋有自取其辱的風險。典型的如各種歷史穿越網小。

2. 讀者都是聖鬥士,使用過的手段再試就不靈了。比如題主提到的中槍帝小五郎。

3.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普及段子手越來越多。比如說宿舍一起看午夜凶鈴,看到貞子爬出來的時候如果有個哥們問一句「再來個電視對著擺會不會爬回去」,這恐怖片就沒法看了。

就題主提到的例子而言,毛利名偵探已經中槍數百次了,這時候既然很難繼續相信,讀者就可能選擇廢物利用,乾脆把這個梗交給段子手開發,來獲得新的觀賞體驗。這時候實際上就不是欣賞原來的偵探漫畫,而是改為欣賞單口相聲,實質上是一種原作基礎上開發同人的行為。

擴展閱讀: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spension_of_disbelief

【漠倫的回答(9票)】:

這是一種自發的對作品進行判斷的活動。

我們探尋的真實性,主要是探尋作品的一種內在邏輯,即這個故事的發展是否經得起推敲,前後因果是否對應,世界觀體系是否自洽。

對於這種活動,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其放回現實中,拋開非現實設定不談,看看這個故事的發展在現實中是否能發生。也就是以一般人(極大多數時候是觀者本人)的邏輯和生活經驗來看,這個故事裡角色的選擇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反應。這個故事在眾多角色與外部因素影響下的走向是否是正常的。

唯有在一部作品經過這樣的考驗後,人們才有可能說它是一部好作品。

天馬行空隨意幻想大家都能做到,但你的想像要能為大家所接受,你要演的合情合理,有理有據,這個故事才能說得讓人信服。這是一個基礎的評判標準,就是作品的故事要完整。倘若連一個故事都講不好,那麼作為一個敘述故事的作品基本上也等同於失敗了。其它方面的優勢也很難彌補這個缺憾,因為其它優勢說到底都是為敘述故事服務的。

除了對故事的考察之外,還有就是對設定的考察。

就算不符合當今科技,也總得要遵守一些最基礎的科學定律。就算是魔法/法術,也要追求平衡和完整。就算是召喚獸,整個模式也得自洽,總不能想啥來啥吧。

人們對於設定的考察是從另外一個方面檢視一部作品的優秀程度。平衡、完整、自洽是幾個通用的標準。這主要是想看看作者是否用心,在這方面的功力是否足夠,也會考察設定有沒有什麼漏洞。這種考察是故事性完整性的延伸。某些作品為了讓主角無限強大, 違背自然、科學定律,或是在設定上設計了極大的Bug去偏向主角,抑或在設定框架內將一切最強的可能性都賦予了主角,從而達到「沒有為什麼,主角就是牛」的效果。這種設定和安排會減弱劇情的有趣程度,現在人們也知道,完美的主角的故事往往沒什麼看點,不過是他的個人表演和自High罷了。

綜上所述,人們對於作品真實性的考察,實際上就是在判定作品的優秀程度。一部優秀的作品定是有它的真實性在的,無論是反映人的,還是反映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還是反映某種觀點的,都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基礎,能夠和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產生某種、哪怕不是那麼明顯的聯繫。我們是用我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和觀念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它必然要和我們相同或相近——哪怕存在偏差,也在可接受範圍內——才能被我們所接受。我們是不會接受或認可一部與我們的認知相去甚遠甚至是妄圖擊碎我們堅信的東西的作品的。

這個行動與題主所涉及「還是說明了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上產生了一些趨勢上的變化?」這個可能性,我個人認為不存在太大關聯。這是對於文藝作品本身就存在的考察與評價。

在知乎,對於評價一個答案,它的邏輯完善和與問題本身的相關性是決定一個答案優秀與否的永遠的標準。有意思還是其次。同時,將知乎和其它網站的答案(或觀點)作為與虛擬的聯繫,我認為是不恰當的。這些答案,毫無疑問是答者思想的結晶。動畫電影等作品是對觀點的演繹,它們基於真實,建設虛擬,傳達真實。它與作為文字、文章的回答的存在還是有不同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涉及到認識論的問題,不是我的長項,不多亂講。

補充另一個觀點,我個人認為阿虛所說那句「名言」,應該是說讀者/觀眾期待在作品中尋找到某種相同的觀點,或是尋求相似的主人公,尋求相似的主人公取得成功的結局。他們尋求的是一種認同感(和我想的一樣的人取得了勝利),尋求的是一種安慰(和我差不多一樣的人最後也能取得成功),所以會被諷刺。

但是,一提到對作品真實性或自洽性的追究與探討,就拿出這句話來堵死,是極度不負責任且不尊重這種認真的。

【一天的回答(4票)】:

我們在探知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是建立在某種特定情況中的,比如,柯南本身是一部推理動漫,而龍珠是講格鬥,所以柯南中大家探尋的是麻醉的邏輯性,而龍珠中探尋的是誰比較厲害。

這種探尋實質並不是針對虛擬世界,更不是結構啥的,這種特定情形下的探尋實質是融合了我們自己實際意識的。讀者當然清楚作品的虛假性,但作品本身傳播的目的並不是傳遞虛擬性,而是傳遞一種價值觀,文學作品也好情色小說也好,任何作品都有自己要表達的價值觀在裡面。

那麼我們追劇就不僅僅是追的情節,而是追求一種價值觀的認同。也就是說,我們喜歡一部作品其實是喜歡它的價值觀,而我們在認知一部作品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更不止是認同,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的價值觀進行修改。所以,我們在探知柯南麻醉如何實施時探知的也是自己對世界某一事物的認知,可能每個人映射的不同,答案的方向或者意義或者重要程度等都會不同。這個因人而異,比如我比較在意龍貓的動機,我基友也在意龍貓的動機,但我是想知道別人對我好意的動機,她是想知道自己為什麼對某人特別好,我們都認同這是好的,但是我們探尋的具體又有不同。

所以,這就不是虛擬與真實什麼什麼趨勢的問題(學渣表示真的沒看懂題主最後一句話),事實上只要我們意識範圍內,沒有什麼是絕對虛擬的,因為感知也是不可否認確實存在的。互聯網更不是虛擬的(個人認為),我們每個人確實存在在裡面,言論情緒都是真實的,總不能因為摸不到就說它虛擬。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柯南讓觀眾找到某一部分自我,而觀眾得到收穫喜悅之後,進一步希望從中折射出更多的其他問題的一種自我探知而已。

互聯網也好動漫電影也好,我們探知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在探知自己。因為一個人有無數面的複雜呈現方式,甚至有些方面無法呈現或傳遞出來導致我們自己也認不清自己,所以我們總在不停的提問、求證、追尋,希望得到更多的答案。

生活中有父母朋友,他們可以解答我們很多問題,可以指引我們陪伴我們。但人終究是孤獨的,總有些感覺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無法言傳無法感同身受,所以我們的認知不僅包括身邊的生活還包括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了所謂的虛擬世界,從詩經到宋詞再到動漫、遊戲、AV等等,其實都反映了一個人的某一面精神需求,不管這個時代的大師將他們界定如何,我們自己都不該鄙視這些我們為之著迷的虛擬世界,更應該去接近它認清它進而搞清楚它,不管怎樣,這就是我們自己啊!

【李沛的回答(1票)】:

因為一部好的虛構作品,也許不需要受到現實生活中種種條條框框、自然定律的限制,但它的內部邏輯必須要自洽。

有時候我們說一部虛構作品不真實,不是因為它與現實世界的差別,而是因為故事違背了作品本身世界觀內部的邏輯。

所以阿虛圖,說的好聽點是正確的廢話,說的難聽點就是扯蛋。

【彭子珂的回答(1票)】:

我們能從真實的東西(或者說接近真實的東西)中獲取知識。通過學習來使自己強大這是本能。

而那些違反邏輯的作品要麼是爛作,要麼是滿足了我們的其他需求(比如喜劇和色情影片)。

【王小娜的回答(1票)】:

探討故事的嚴密性也是對故事好壞的一種評價,不能因為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就能對情節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不加思考。尤其像柯南這類推理偵探動漫,喜歡看的人大都願意主動把自己代入情節,查明真相,所以看劇時對細節的推測和懷疑也是對作者的尊重。

【楊培的回答(1票)】:

「我們為何要從已知的虛擬故事中,探討真實性?」,「使得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上產生了一些趨勢上的變化?」——題主你的補充描述很贊。

「二次元」是喜歡動漫及同人的朋友喜歡用的一個詞。本來文學、影視、動漫等創作大多是對世俗世界的映射,我們接受它們,因為它們多少和我們生活世界傳承下來的習俗有關。

但是漸漸地,它們可以搭建起一個「精神世界」出來。比如圍繞著動漫作品,很多同人作品也被粉絲創造出來——這不就是搭建在現實世界上的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倆詞,我用的並不算準確)

一方面,我跟你有一樣的疑惑,比如電子競技圈裡的角色搏擊遊戲,參與的玩家和粉絲會為逼真複雜的動作和精密的裝備而熱血沸騰。操作遊戲的玩家和他手裡的角色有什麼區別?

玩家手裡的角色和影視、動漫里的角色有什麼區別?

以及,這些非物質存在和戰場上的士兵有什麼區別?

我的回答可能有些偏。但是我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現實和虛擬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可參考電影《超驗駭客》,雖然這個片子存在一些邏輯問題,但是設定或許可以給你啟發。

【祁峰的回答(1票)】:

「對於虛擬世界進行解構和重構,已然成為80後非常習慣的現象 "……

【知乎用戶的回答(1票)】:

其實就一句話

這是設定控的怨念

~~~~~~~~~~~~~~~~~~~~~~~~~~~~~~~~~~~~~~~~~~~~~~~~~~~~~~~~~~~~~~~~~

最怨念的大概莫過於這個了吧空想科學讀本_百度百科

其實只看數量的話,大部分架空世界觀或者部分引用現實的科幻類故事

故事性本身都比較那啥,但是設定上有很多閃光點

然後就考究一下,考著考著就較真了起來······

【平衡之器的回答(1票)】:

看了前幾個答案,再反觀題主的問題,我從另一方面來回答為什麼會主動尋找虛構故事的真實性。

因為我們都希望那些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

一部好的作品會讓人喜愛,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對作品產生感情,所以會希望這些真實存在。

但我們一般都知道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的,這一理論在心中無可動搖,所以我們也就趨向於希望這樣的故事在相關的背景下也能夠順利發生,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 「真實」 。

這樣的「真實」會滿足我們的期望,會令自己愉悅。

另一方面,人在觀影時,本來就帶著現實世界邏輯與規則的束縛,一旦影片、動畫中出現不合邏輯的違和的地方,那是很容易感覺出來的,因為那與你所認知的不同,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之後主動尋找這種「真實性」並確認就在情理之中、自然而然了。

當然也有一些」為了爽「的感情在裡面。

嘛、只是結合自己看動畫的心態來揣摩,可能人人之間不盡相同。

【陳罐粥的回答(0票)】:

很不負責任地添加一個回答:我覺得阿虛君很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甘木狼的回答(0票)】:

當一個人開始把虛幻和現實重疊,過去和未來以「別想那麼多」為借口推搪,他就會開始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成為自己世界的真理。而真實是唯一的,所以世上只有他認為是真的,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對他的世界的褻瀆,對作為真理的他的褻瀆。

【FrankXu的回答(0票)】:

比起那些所謂「魔法」所謂「科幻」的作品,柯南這種作品將整個世界建立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現實世界之上,其本身在破案時也經常在強調各種科學理論。我們自然會習慣性地把我們現實世界的各種理論、事實代入其中。

說白了就是作者自己挖坑又填不上或者乾脆就不填了而已。。。

【吾所不控的回答(0票)】:

1。那時候沒得選,即使有小瑕疵,劇情和人設過得去也就算了。

現在選擇多了,當然觀眾也會變挑剔。

2。探究,討論作品的設定是一種樂趣。

如果作者的腦洞開的太大,而作品又無法自洽,讀下來就會有種違和感。

作為讀者,我可是對這種違和感非常在意的。

而且,對於作品中某些疑點進行辯論和討論,說不定,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深意。或是給同人作品提供溫床。

最後:世界能否自洽很重要。熵值太高的話,世界會毀滅的喲~~~

【張曉的回答(0票)】: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知乎用戶的回答(0票)】:

所有故事都來自真實世界的經驗的重新組合。

現在的真實世界,不同於過去,也不同於未來。

我們對過去一知半解,對未來一無所知,但所有人都嘗試預測未來。可未來變幻莫測,就現在這些科技,100年前的人能想到多少?甚至連正在發生的事,大多數人都懵懵懂懂,直到過去好多年才能明白。

虛構故事討論的是,任意去掉一個現實世界中的限制,事情會如何發展呢?

比如古代的小說討論,如果有無線電,戰爭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有機關槍?如果有飛機?

當時不可能的東西,未來說不定就有了呢。

A+B+C=S是現實,虛構的故事想知道的是,A,B,C三個條件中,哪個是導致S的原因,去掉A結果還是S嗎?去掉B?去掉C?

=================================

PS.大部分虛構故事都只是刷個心理滿足,不探討什麼,不管做什麼結果都是S,就為了一個爽。

【藍雲的回答(0票)】:

居然沒有囧虛的名言?!那麼就貼一個吧

「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by阿虛

【MoxosYuri的回答(0票)】:

有本事寫故事的時候,不帶一絲一毫真實世界的元素在裡面。

這個問題等價於,人類能寫出絕對虛構的,其中所有的部分都不是人類已知的作品嗎?

既然所有的故事都有真實世界的元素在裡面,那麼討論這一點又有什麼問題呢?

【Jude的回答(0票)】:

因為在心底里總是有那麼一點希望這個世界會更有趣。年輕的時候有點幻想有什麼不好的呢?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