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其作品以一個典型的特點:在中國不受待見,卻很受國際青睞。

第一,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其故事靈感多來源於自己的故鄉—山西汾陽。典型代表有他的家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還有《天註定》《三峽好人》《山河故人》他們的故事背景大都發生在山西,期間劇情也都與普通山西人的生存狀態真實無二。又在其中加入電影的元素,將生活變得藝術化。

第二,賈樟柯的電影關注邊緣人物。《天註定》他將鏡頭聚焦妓女、情婦、搶劫犯等,用類似記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展現了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

第三,底層人民無修飾的表演方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他選的演員大都是普通百姓。《三峽好人》中的韓三明就是由一個山西煤礦工人本色出演。還有《小武》中的父母也都是山西本地農民。這些人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因此他們的表演更加自然、樸實,貼近電影人物形象。

第四,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賈樟柯的電影大多遵守事情發展的自然規律,經常使用長鏡頭,看似少了電影的剪輯技巧和故事衝突。卻在平淡中保持了電影藝術的真實性。

作為山西人,賈樟柯不僅是我心中最好的導演之一,更是山西本土文化的優秀傳播者。


賈樟柯的好,在於他關於小人物的關心,以及關於社會變遷中平凡人的關注。他的影片中表現出對期間的考慮在中國導演中並不多見。用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話說,他關於這片地皮有很深的酷愛。第六代導演中,現在依然保持波動高產且質量精彩的只剩他和婁燁了。

賈樟柯的問題在於,他彷彿太專註於小人物了,以致於很多時候顯得墨跡。電影之路不進則退,之前的二十四城記讓人以為他在走回頭路。光榮的是,從預報片和片斷看,天註定應該會是一部很痛快的作品,值得等待。

前面匿名用戶關於賈樟柯坑投資人騙錢的相似段子我彷彿聽過。不過賈樟柯的電影的確賠本的不多,對投資者也是擔任的。至於要投機電影賺大錢的投資者,還真不大會去找賈樟柯。

別的賈樟柯的天下沒有在國內上映,不曉得「票房慘的一撇」出處幾何?賈樟柯的電影獲利的主要渠道並不是票房,而是出售國際版權以及電影節的獎金等。而他最困難時期依然有日本的北野武工作室的支持,融資方面至少有根本保證。

別的三峽好人的投資人指的是談勃吧。獲獎的時候,賈樟柯的感言很短:"十分感激電影節,給了這部電影時機,感激工作了十年的拍照師和製片人周強,感激不斷支持我拍電影的全部人,謝謝" 。這話從道理上沒有不對,點名感激的是為電影付出最多的兩位,而投資人應該是涵蓋在「不斷支持我拍電影的全部人」之中了。假如「感激誰也沒有感激投資人」,另一位不斷支持賈樟柯拍片的上影集團的老總任仲倫不是應該更生機?那麼他也不會又找賈樟柯拍《海上傳奇》了。


你得知道誰是「賈科長」。

98年,柏林電影節推出了一部中國影片,被很多在場的電影稱為「那年在柏林看到的最好的影片」。

那個時候,很多電影人便預測,拍這部電影的人將來一定是一個不簡單的導演。而這個人就是賈樟柯,那部電影就是他的處女座《小武》。

儘管國內院線禁止上演,但國際市場的大力推崇,讓當時還是新晉導演的賈樟柯的銀行賬戶,從幾百塊餘額變成了900萬的存款。

時至今日,賈樟柯的九部故事長片,只有三部在國內院線上映過。

儘管如此,業內還是流傳著一句話,科長是個拍片到至今仍沒有虧過錢的導演,也是拍片從來不缺錢的導演。

科長的電影善於去捕捉跟描繪現實里用語言文字形容達不到的地方,尤其是《小武》之後的作品,他最早最敏感最準確的捕捉到了改革開放對小鎮青年為代表的邊緣人物精神世界的衝擊,以及社會變革投射到每個人心頭上的陰影。

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清晰的看到賈樟柯對電影的訴求,以及某種個人化理想。一切時代的,國家的,個人的巨變,散開在普通人的生活氣息里。

你可以把賈樟柯的電影看做是觀察中國社會的顯微鏡,他沉靜且不張揚,既不會和觀眾打啞謎,更不會含沙射影的批判現實,他選擇的方式就是直接了當的展現在你面前。

從最初的《小武》到近年的《山河故人》,賈樟柯的電影在跟觀眾和市場打交道的同時,變相的照出了顯微鏡下的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以及當下電影市場所帶出的詬病。賈樟柯想說的是,中國電影最缺的不是隱諱,而是坦率。

比如,因你我都知道的原因最終沒能上映的《天註定》,劇本審核之初沒問題,拍成片就有問題了。這事兒聽著蹊蹺,但對賈樟柯而言,他說片子拍完會是什麼命運就讓它去經歷,這就是他的坦率。

作為一個創作者,本就不該搞什麼含沙射影,隔靴搔癢,或是引喻。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像《天註定》里,如果你要講一個關於暴力的問題,不管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或者精神暴力,但如果你不讓表演暴力的細節與傷害性,那《天註定》就沒法討論,也不可能被《紐約時報》評選為21世紀迄今為止25部最佳電影之一。

就像賈樟柯認為的那樣,中國需要一些個性非常彪悍的電影人,彪悍到可以獨立的與這個時代共舞,參與到裡面,改變它,影響它。而不是穿上盔甲在那說我們是獨立的,卻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社會現實視而不見。

比起很多同樣是科班培養出來的「第六代導演」,在對經典電影過於拘謹的模仿,以及對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盲目抄襲,賈樟柯的電影嗅覺顯然要更強烈更個性更自覺,也有意無意間承擔了電影對社會的責任。從他的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電影藝術本身該具有的獨特的氣質。

但有一部分觀眾和影評人評價賈樟柯的電影的諂媚西方,脫離大眾的。甚至有一部分極端的評論說的是他的電影反映的一切在出賣中國社會、或現實底層人民的生活。

觀眾的低齡化,造成他們理解不了賈樟柯電影里那些小人物的做法與時代意味,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賈樟柯所描繪的那種時代變革。比如很多一二線城市的觀眾甚至根本不知道,中國的窮困家庭到底有多少。

所以,《山河故人》其實在有意在尋找嶄新的視角,裡面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線的更替中讓人有一種不經意感傷的生命體驗。

賈樟柯一直在忠實的記錄尋常人的普通生活,其中,難免會夾雜著苦難。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最中國的東西,是世界也是觀眾最希望看到的東西。


他曾說過一段話「很多人都在逃避自己來的一個路,一個方向,盡量的隔斷自己跟過去的聯繫,我自己就不喜歡這樣。我喜歡用一個詞,我真的是有「農業背景」的一個導演,我相信很多藝術家都有這個背景,而且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農業背景,為什麼我們要拋棄這個東西?所以我自己有一個信條,就是不願意隔斷自己和土地的聯繫。」

電影《小武》里,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製造著遺忘,人們有意無意的遺忘自己的過去,迫不及待的想與之切斷聯繫,他們選擇用一些時髦辭彙及打扮為自己製造新社會的新身份。他以寫實的手法敘說著人們的變化,很現實,也很經典。

賈樟柯似乎很專註於小人物的描寫,從《小武》到《天註定》一直專註於關注社會變遷下的普通人。很多人說看不懂他的作品,其實他選擇的是一種紀錄片式的鏡頭語言,沒有大俯大仰的角度,一般都是平視,看似散漫平淡,卻也淡墨成書。


賈樟柯,一位內地觀眾不太熟悉的年輕導演,但他的電影,近十年來,在國外A類電影節上確屢獲大獎,成為歐洲,威尼斯,夏納,柏林三大電影節炙手可熱的首選佳片,導演的知名度,也超過大陸現在幾位,首屈一指,而且多次擔任電影節的評委,從而獲得國外媒體,雜誌,資深電影人,高度評價,是目前中國最具潛力,和影響力的導演,從賈導的第-部《小武》,《三峽好人》《天註定》等,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其電影充滿人文情懷,反應社會現實,接地氣,充滿正能量,最近就快上映的《江湖兒女》正是賈導幾年來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誠想這部電影一定會受大家喜歡,期待這樣一部好電影。


謝邀。

賈樟柯的長篇電影,從《小武》到最新的《天註定》,他的視角無關其他,一直專註於觀察社會變遷下的普通人,執著地描繪個體體驗和當下社會。

賈樟柯關注了孤獨的村莊和巨變城鄉,更多的是一種訴說,一種情緒化的訴說。所以他的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有感情,非常寫實,但是好像有沒有藝術之美可談。

所以他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全面展現一個人的狀態——他所處的環境,他的性格特點,性格與環境的衝突,難以改變的命運。更多的,是對個人命運的關懷。

正因為如此,他較少在故事上用力。電影沒有明顯的開始、高潮、結束,卻有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難以拼湊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可以拼湊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幾乎賈樟柯所有的電影都有一種時代和宿命感,人物標籤也很明顯,隱喻和彩蛋非常多。

這正是賈樟柯的電影「好看」的原因,你會在片中隨著三峽,隨著重慶,隨著西北那些真實無比的場景,陷入主角命運的漩渦里。

看完一部賈樟柯就像過完了一種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