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嗎?在你的個人或職業生涯中,你是否認識一些高度敏感的人?

高度敏感(HSP)是一種生理特徵,主要體現在具備這種特徵的人羣常常能感受到別人忽略的微妙事物;會自然而然地處於一種激髮狀態,,往往受到激發的速度往往比別人要快,從而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在社會重要性方面,具備高度敏感人格者是天生的謀臣和思想家,社會中的精神領袖和道德領袖(例如:卡爾榮格)具備這種人格的人常常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洞 察力、激情和愛心,並需要更多時間來獨處。然而無論是否高度敏感,每個人在既不過分無聊也不受刺激過度的時候,感覺最好。在同樣的情形和刺激下,每個人的神經系統的受刺激程度各有差異。這種接受刺激程度的差異意味著具備高度敏感人格者能觀察到的刺激程度的等級,別人無法注意到。

30%的高敏感者是外向的

高度敏感的人,作為孩子,他們可能被老師描述為害羞或羞怯,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作為成年人,他們可能被描述為內向的人。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敏感的人都是害羞或內向的人。事實上,30%的HSP被認為是外向的。

一個高度敏感的人可能是內向的人,外向的人,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人。Preston 博士似乎是一個外向的人,他認為外向就是通過與他人相處而變得充滿活力,他喜歡站在人羣前的舞臺上,或者是在一場盛大的活動中,或者是開懷大笑,與真正有趣、高能量的人交談。但他仍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獨處,而不是和其他人在一起,這樣才能讓自己感覺平衡和舒適。

人們往往不明白這一點。他看起來很外向,在舞臺上有著「大」的個性,但在個人生活中,卻經常被指責為反社會。因為他喜歡花大量的時間獨處,並且喜歡與一小羣非常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他描述自己身上有一些其他的不尋常的特點(比如對噪音特別敏感,努力在生活和工作空間中創造一種安靜的氛圍)。他身上的這些特質讓他思考了多年,他似乎覺得自己是一個怪胎。一天晚上,當他對自己的「敏感」感到特別沮喪時,他開始在網路上進行搜索,試圖找到一些對他性格的解釋。他找到了一個關於「高度敏感的人」的網站,而這個網站它改變了他的生活,改變了他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網站數據顯示,高敏感的人占人口的15-20%。

根據這個網站,Preston 博士發現,如果你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的話,你可能具有以下這些特徵:

-你比其他人更瞭解微妙之處。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並更深入地思考。你注意到的東西比別人多。

-你更容易不知所措,當事情過於激烈、混亂或新的時候,你會自然地過度興奮。

-你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

-在繁忙的日子裡,你可能需要退到一個黑暗的房間或安靜的地方,以獲得一些隱私和緩解過度刺激。

-你會被明亮的燈光、強烈的氣味、巨大的噪音、擁擠的人羣以及其他強烈的感官刺激所淹沒。

-你很有創意,被藝術和音樂感動。

讀完這些清單之後,Preston 博士明白自己基本上是正常的,他們雖然基本上不被科學或社會所認可,但就是存在這樣的人羣,而他就是這個人羣中的一員。「現在我可以向人們解釋為什麼我是這樣的。當我旅行的時候,最好不要和別人合住(或者確保我有規律的休息/逃離的時刻),因為我發現如果我如果沒有私人空間,我就會感到非常有壓力。」

Preston 博士說,「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我是這樣的,這是一種真正的神經生理狀態,我可以適當地照顧自己,向別人解釋自己,而不會感到尷尬或看起來很「奇怪」。」一代巨星邁克爾傑克遜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被貼上了「害羞」的標籤,就像許多人一樣,在藝術領域裡,他是非常有天賦和外向的。事實上,30%的高度敏感者是外向者。當高度敏感者想成為一個人的時候,自然會很外向,但是需要很多的時間來平衡忙碌的時間,這需要大量的社交和刺激。

美國太平洋研究生院臨牀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伊萊恩·N·阿倫曾寫過一本書:《敏感的人:如何面對外界壓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高度敏感的人。在此書中,她告訴讀者,高度敏感不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一份難得的資產。她希望讓讀者瞭解如何從自己身上看出敏感的特性,並學會將敏感特性運用到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工作中,創造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可以看一個年輕女性的個案研究,她被歸類為高度敏感者(HSP)。

C喜歡把自己扔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她像其他人一樣感受著大海的蔚藍。當她走著的時候,她感覺像樹一樣彎著身子和她說話。山脈給她帶來了一種偉大的感覺,就像那裡有比人類更大的東西。當她進入一個房間,她會第一個注意到氣味,微妙的聲音。當她看電視連續劇時,她把自己沉浸在每一個角色中。在看完電影或看書之後,她需要幾天的時間來重新調整自己的自我意識。她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然而,當校長來聽她的課時,她會不知所措,表現很差。在月經週期前一週,她非常專註於她的骨盆疼痛,經前綜合症使她變得易怒,大腦模糊,並做出糟糕的決定。她非常認真,想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犯錯。她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緒和故事的影響。

高敏感者的大腦有何不同?

研究表明,高度敏感者(HSP)的大腦與常人是不同的。HSP的大腦有不同的連接方式,神經系統高度敏感,而動作的閾值較低。這種超興奮性有助於增加情緒反應,降低感知信息的閾值(例如,被雜訊幹擾,或者光線太弱),並增強了對微妙關係的認識(例如,快速注意氣味)。另外,在宏觀大腦層面也有變化。與此特質相關的區域與支持同理心的大腦區域有很大的重疊!此外,他們還有一種極度活躍的腦島,這解釋了他們對內在情緒狀態和身體感覺的高度關注。這種亢奮解釋了他們對疼痛、飢餓和咖啡因的敏感。最近也有證據表明,這一特徵與臭名昭著的5-HTLPR基因(5-羥色胺基因)有關,與許多心理疾病有關,如抑鬱。

高敏感者的24個標誌

作為高敏感者,有許多積極的作用,比如更好的傾聽和確認,更大的同理心和直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等。下面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的24個標誌,這些特質主要分為三類:對自己的敏感,對他人的敏感,對環境的敏感。

雖然很多人時不時會經歷一些這樣的癥狀,但一個高度敏感的人可能會「感覺太多」和「感覺太深」。「有些人可能對一兩個刺激非常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影響。」

第一類:對自己的敏感

1、常常很難放下消極的想法和情緒。

2、當一天中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經常會感到身體上的癥狀(例如壓力或頭痛)。

3、經常有影響飲食和/或睡眠習慣的不健康的日子,例如吃或睡太多或太少。

4、經常經歷緊張或焦慮。

5、當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往往會「打敗自己」。

6、害怕被拒絕,即使是在相對較小的情況下?

7、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在物理、關係、社會、工作、財務或其他情境中),並從負面的社會比較中體驗不愉快的感覺。

8、在生活中或在社會中,常常會感到憤怒或怨恨,這似乎是不公平的,令人惱火的,或者只是令人討厭的。

第二類:對他人的敏感

9、經常思考/擔心別人的想法。

10、傾向於把事情個人化。

11、發現它很困難,當被相對較小的不愉快所觸發時,只是「讓它過去」

12、感覺傷害很容易。

13、經常隱藏負面情緒,認為自己過於強大、動蕩、尷尬或脆弱;裡面有很多負面情緒。

14、經常與他人討論負面情緒,因為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戲劇」。

15、即使是在合理和建設性的情況下,也很難接受批評的反饋。

16、即使沒有強有力的證據,人們也常常覺得自己很主觀。

17、經常對真實的或被認為的怠慢和挑釁反應過度。

18、經常在集體場合感到尷尬,覺得自己不能做自己。

19、在浪漫的親密環境中感到自我意識;過分擔心合作夥伴的批准;不合理地害怕被伴侶評判或拒絕?

第三類:對環境的敏感

20、在擁擠的人羣中,在擠滿了人的房間裏,或者當很多事情同時發生時,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21、當暴露在明亮的燈光、響亮的聲音或某些強烈的氣味時,會感到不舒服。

22、在突然的噪音,快速的交通,或其他令人不快的意外中,容易被嚇到。

23、在媒體上看到或閱讀負面新聞時,常常會感到不安。不喜歡「震撼」的娛樂(比如極度恐怖或暴力的節目)

24、經常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別人的帖子時感到不開心。

雖然一些高度敏感的人可能會受到上述一兩種特質的強烈影響,但另一些人可能會被更多的人所刺激。對於許多高度敏感的人來說,管理過度敏感的關鍵是利用情感免疫和感覺免疫策略,巧妙地平靜和緩解過度刺激。對於那些與高度敏感的人生活或工作的人來說,有效的溝通技巧是培養積極和建設性關係的必要條件。

如何充分利用你的高靈敏度?

1、減少環境中強烈刺激的數量。

2、在多任務的時候限制任務的數量。

3、注意早期的警告信號,例如感到不知所措和焦慮,避免過度疲勞。

4、把你的想法和情感寫在紙上,這樣它們就不會影響你的大腦。

5、嘗試正念冥想,尤其是對疼痛的高度敏感。這會讓你意識到疼痛是由疼痛的標籤引起的。

6、利用你的創造力:畫畫、著色或寫作。

7、誠實地對待你的傾向,尤其是在親密的關係中。但是,別忘了強調積極的方面,比如更多的同理心,更深刻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欣賞藝術和音樂,以及欣賞他人的積極品質。

References:

Ni, Preston. Are You Highly Sensitive? How to Gain Immunity, Peace, and Self-Mastery!(link is external). PNCC. (2017)

Ni, Preston. 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Highly Sensitive People(link is external). PNCC. (2017)

Aron, E.; Aron, A.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oversion and Emoti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