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當《美隊3》霸屏之際,一部國產片卻排片寥寥。《百鳥朝鳳》這部講述老嗩吶人與傳承的電影,出自中國第四代導演的扛鼎人物吳天明之手。製片人方勵在直播中的「千金」一跪,為《百鳥朝鳳》聚集了足夠的話題能量,與此相關的「情懷」「匠心」討論,已然發酵。

在這部影片中。最能夠激起觀眾共鳴的是當洋樂隊第一次出場時,《拉德茨基進行曲》的氣勢明顯蓋過了《南山鬆》,眾人向洋樂隊蜂擁而去,天鳴的信仰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後來當天鳴進城時,他看見嗩吶淪為了路邊街頭用於乞討的技藝,惶然的神色中,信仰摧枯拉朽在崩塌。

中國音樂似乎隨著西方音樂的融入逐漸遺失了一部分「本質」的東西。很多人都能夠看懂五線譜,卻對於中國傳統的工尺譜一無所知;越來越多的人們更願意去花高價購買一張室內樂門票,卻對中華傳統的戲曲文化一無所知。 我們不難看到,中華樂隊在向西方交響樂隊學習時,得到了一些東西,卻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中國民樂自身傳統的斷裂和在學習西方音樂過程中出現了迷失。我們容易迷失於西方,迷失於西方的古典、西方的現代,用西方的專業音樂思維來改造我們的民樂,來創造我們的民族管絃樂隊和未來的新民樂。

譚盾說:「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只有靠民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樂,如果這個國家不繼承、不發展自己的民族音樂。那人民談何愛國,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又該從何而來。 所謂民樂,大約不是「以西方交響樂隊為模式的民族樂團」,這種形式雖然「新潮」,卻失去了中華音樂的傳統特質。那種「既繼承傳統而又不囿於傳統,既能夠展現中華樂器的特質又不為傳統音色、技法所囿。」以中華人特有的音樂思維和不斷開拓構成的民樂作品,纔是真正能夠走入國人心目中,走入世界的民樂作品。 民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其前途和影響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能夠提升素養、陶冶情操,還能夠開發智力。通過欣賞民族音樂作品,有助於增加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的關鍵,是要保持住自我,本質不能變,不論是以西方音樂的方法,還是以傳統音樂的手法表現出來的,都必須是中國的,這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發展的更好,而不是漸漸地被西方音樂所取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