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青花魚」號,還得從潛艇的技術發展說起。潛艇剛剛誕生時,設計師一般傾向提高潛艇答水下航行性能,但就當時的技術和潛艇的戰術任務而言,這種設計並不合適。一戰中,潛艇主要用來攻擊水面艦艇,只需要戰鬥時潛入水下即可,當然,當時的技術水平也無法讓潛艇長時間待在水下。正因如此,世界各國海軍僅僅把前天看作是一種可以潛入水下的水面艦艇,這一時期潛艇重點追求水面航行性能。這一設計思想一直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美國主力潛艇「小鯊魚」級水下最大航速僅有10節,而水面最大航速卻超過20節。二戰後,隨著技術的進步,潛艇在水下長期潛行逐漸成為可能,這種情況下,潛艇自然要加強水下航行性能,「大青花魚」號潛艇,正是為此而生。

1948年,便有人提議建造一艘對水下航行性能進行優化的潛艇,隨後,經過嚴密試驗和計算,確定了水滴型艇體擁有最佳的水下航行性能。1950年,美國正式下達了建造「大青花魚」號潛艇的訂單。「大青花魚」號全長62.2米,採用水滴型艇體,為控制長度,艇上只裝備了兩台柴油機,單軸推進。其水面排水量為1516噸,水下排水量1837噸,水面最大航速15節,水下最大航速25節,後來經過改進後,水下最高航速達到33節。「大青花魚」號最大安全潛深183米,艇員人數為40人,該艇沒有配備任何武器。


說起「大青花魚」,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它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產品。該型艇於1950年11月24日正式設計命名,1952年3月15日在朴次茅斯海軍船廠開始建造,1953年8月1日建成下水,1953年12月投入使用,1972年退役。「大青花魚」級首艘試驗潛艇水下排水量為1840噸,水上航速25節,水下航速33節。該艇採用類似飛艇型的、沿水平軸線對稱布置的迴轉形艇體和十字形布置的尾操縱面,使螺旋槳處於水滴型迴轉軸線上,成為潛艇外形發展的一大突 破。這樣,潛艇不但下潛變得更容易,而且還具有了更優良的機動性。   「大青花魚」對後來的潛艇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了世界各國建造高速潛艇(不論是核潛艇還是常規潛艇)的主要標本。美國的「海狼」級潛艇、日本的「春潮」級潛艇等,基本上都按此結構設計。台灣當局準備購買「大青花魚」級潛艇,這很容易給人一種假象,認為它老掉牙了,根本不能對誰造成威脅。實際上,雖然「大青花魚」外形一般,但如果美國以它為藍本加以改良,加裝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那它就可能成為一條名符其實的海底「惡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