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路取得)

 

 

  其實剛開始看到名字會有興趣是因為名稱太像恐怖片了(笑)正愁著人在國外也不太清楚最近台灣流行什麼。

會想要介紹這部劇,是因為看了幾集以後,個人覺得太符合現在的社會,從書中取五篇故事改編成獨立劇,用新穎的拍攝手法去表達每一個內心的細節,

每一個故事都有他背後想表達的意義,最淺顯易懂的大概就是「愛,必須是無條件的。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 同個故事,每個人所能看見的,都不一樣,大部分採取開放是結尾,讓我們去省思。

 

還有另一點特別的是拍攝手法,加入許多電影的元素,讓觀眾在看的時候,能夠更加的融入在劇情裡面,不管是懸疑帶點恐怖,或是背景的音樂,外加科幻的元素,讓整個劇高潮迭起,幾乎沒有冷場也並無偏離主題。

另外,關於「親情」的這部份,在大多數的家庭中,我們常不知不覺給孩子一種「愛是有條件」的感覺。打個比方,在「貓的孩子」這個單元中,鐘欣凌飾演的媽媽至始至終都告訴孩子「要表達妳對媽媽的愛,就必須考上好的學校,成績要滿分」所以孩子的認知內,就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考滿級分去維護那所謂的「愛」,孩子不懂,大人也不懂。因為大人阿!有時候也是來不及長大的孩子。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當父母,只能不斷從錯誤終去學習,但可怕的事情是,往往大人們覺得是大人,就能理所應當的去決定孩子的一切,因為他們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一代接著一代,直到有人可以跳脫這個束縛,看清楚現狀,到那時候,前面已經不知道「死」了多少的大人與孩子。

 

從小我就是個成績不太好的人,親戚家的孩子各個都很會念書,就像故事中的狀況一樣,小時候也都知道讀書才能夠出人頭地阿!但怎麼讀就是不好,甚至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智力有問題?

為什麼別人能理解的我通通無法吸收?慢慢檢討自己的問題。當然這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苦頭,我只知道我不愛念書。我不喜歡被架設在一個框框的感覺, 我的想法天馬行空,卻總是不被大人認同。「當孩子就該好好讀書!」這句話是我最常聽到的。

加上家庭的變故,其實童年我是很不快樂的,甚至想離開這個世界,當慢慢開始半工半讀,接觸到一些朋友跟社會,才發現其實讀書是基本,但不是根本。

認知到這點,慢慢的接受讀書這件事情。成績也才漸漸好轉。從以前的倒數前五名到全班前五名,也謝謝那時候的老師們,讓我清楚,成績不是一切,出了社會都得重新來過,只有「品德」才是跟在身上一輩子的東西。 

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雖然,依然沒有什麼多好的成就,但最基本的負擔家裡所有的開銷,都還夠,這樣的人生我很滿足。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喜歡這些故事的原因,是因為太少人願意正視這些問題的通病。而這個問題自古以來都一直存在著,也感覺變成是一種隱形的牢籠,困著懷有許多夢想的孩子,壓抑著走上父母安排所謂「正確的路」,大人們能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卻不能為他們得的快樂以及幸福負責。說穿了,大部分是為了「面子」。

 

當愛變成一種形式上的責任,一種等價交換,就不再純粹。每當看完一個故事,都會思考,如果當下我是父母該如何做?那我是小孩又該如何是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品質真的很好,

也推薦大家去看!值得令人反思。

接下來會打出單獨的文章介紹每一篇的故事,

也希望你們喜歡我的觀點。

   

 

相关文章